固定架在创伤骨科四肢骨折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
摘要
关键词
创伤骨科;四肢骨折;固定架;效果分析
正文
四肢骨折是指四肢(上肢和下肢)骨骼遭受断裂或断裂的损伤。这种损伤可能包括骨折、骨裂、骨折脱位等不同类型。四肢骨折通常是由于外部的剧烈外力,如跌倒、交通事故、运动伤害、工作事故等引起。骨折后通常会出现骨折部位疼痛严重,可能加重或加剧运动或压力。受伤部位可能出现形态异常或异常移位,导致四肢变形。同时伴有肿胀、瘀伤和淤血。骨折后患者的肢体功能会严重受限,从而降低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目前临床针对四肢骨折主要是通过内固定术或保守外固定架等治疗方案,通过治疗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但不同治疗方案取得的手术效果及创伤性会存在明显差异[1-2]。为探寻最佳方案,我院将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创伤骨科接收的四肢骨折患者中抽取出80例开展了分组治疗研究,将常规内固定术与外固定支架获得的效果进行了详细对比,具体对比详情见下文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80例接受我医院创伤骨科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病例入选时间段为2016年2月至2023年2月,对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包括40例患者。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有18例。患者年龄最小为22岁,最大为75岁,平均年龄为(48.50±2.20)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17例,年龄范围在22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00±2.30)岁。经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显示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已在院内伦理委员会审核及批准下进行。
1.2纳入标准
①入选的80例患者已通过相关审核确定达到创伤骨科四肢骨折疾病以及手术标准。②入选的病历临床资料审核后完整。③患者的语言功能和智力均属正常。④研究内容已通过患者与家属的全面了解,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①患者存在严重传染性疾病。②患者伴有严重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③存在严重脏器疾病。④伴有恶性肿瘤疾病。⑤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⑥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者。⑦存在手术禁忌症者。⑧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和家属。
1.4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手术采取局部硬膜外麻醉处理,通过X线确定骨折具体部位,在骨折处取长约10-15cm手术切口,逐层分离后充分暴露骨折端,随后进行牵引复位处理,完成复位后置入钢板进行内固定,在X线透视下确定固定良好后,逐层缝合切口,并进行适当的包扎固定,术后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外固定架进行治疗,首先采取局部麻醉处理,通过X线透视骨折端进行牵引复位,随后在骨折部位近端和远端置入2 枚外固定螺钉,确保骨折复位固定量好后,安装外固定架,并依据患者的骨折部位实际情况调整加压杆压力,随后对创面进行清创缝合处理,术后进行抗感染预防治疗。
1.3观察标准
①观察指标:涉及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②疼痛程度评估:采用视觉模拟(VAS)量表进行评价,评分范围在0-10分,得分越低表示疼痛越轻微。③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MA量表进行评价,总分值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肢体功能恢复越好。④生活活动能力:运用MBI量表进行评价,满分值100分,分数越高则证实生活活动能力越好。⑤生活质量评估:使用SF-36量表进行评估,内容涵盖疼痛、情感、生理和社交等四个方面的指标,每项指标的总分可达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于计数数据,使用n (%)来描述;同时采用χ²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计量数据,使用(±s)来描述,并进行t检验。若数据对比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意义,使用P<0.05来表示。
2结果
2.1两组指标对比详情
记录结果显示,同对照组患者最终结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骨折愈合及住院所用时间均明显缩短,患者切口长度较小,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两组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组间各项指标对比情况(n,±s)
组别 | n | 手术时间/min | 切口长度/cm | 术中出血量/mL | 骨折愈合时间/周 | 疼痛程度/分 | 住院时间/d |
观察组 | 40 | 33.34±2.56 | 1.43±0.55 | 234.25±15.67 | 20.43±3.55 | 3.65±0.45 | 7.56±1.54 |
对照组 | 40 | 53.48±3.89 | 4.85±0.78 | 406.59±19.89 | 28.85±6.78 | 4.78±0.69 | 13.85±2.68 |
t值 | 27.3528 | 22.6631 | 43.0459 | 6.9582 | 8.6756 | 12.8702 | |
P值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2.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对比详情
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的并发症情况相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两者结果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2。
表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n,%)
组别 | n | 切口感染 | 愈合不良 | 血管损伤 | 其他 | 并发症/% |
观察组 | 40 | 1 | 1 | 0 | 0 | 2(5.00) |
对照组 | 40 | 3 | 2 | 1 | 2 | 8(20.00) |
x²值 | 4.1143 | |||||
P值 | 0.0425 |
2.3组间康复指标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活动能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数据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得到良好恢复,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3。
表3组间康复指标对比详情(±s)
分组 | n | 肢体运动功能 | 生活活动能力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40 | 58.60±5.10 | 91.60±7.40 | 57.50±5.20 | 90.50±7.50 |
对照组 | 40 | 58.70±5.20 | 82.60±6.20 | 57.60±5.30 | 85.80±6.30 |
t值 | 0.0868 | 5.8960 | 0.0851 | 3.0347 | |
P值 | 0.9310 | 0.0000 | 0.9323 | 0.0033 |
2.4组间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生活质量各评分指标对比差异较小(P>0.05);完成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提高,数据结果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4。
表4组间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
分组 | n | 生理功能(分) | 社会功能(分) | 躯体疼痛(分) | 情感职能(分)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40 | 61.20±5.60 | 90.50±7.50 | 60.30±5.50 | 91.60±7.40 | 58.60±5.10 | 90.20±7.80 | 57.50±5.20 | 92.30±7.90 |
对照组 | 40 | 61.10±5.50 | 85.80±6.30 | 60.20±5.20 | 82.60±6.20 | 58.70±5.20 | 84.30±6.40 | 57.60±5.30 | 86.60±6.50 |
t值 | 0.0805 | 3.0347 | 0.0835 | 5.8960 | 0.0868 | 3.6983 | 0.0851 | 3.5238 | |
P值 | 0.9360 | 0.0033 | 0.9336 | 0.0000 | 0.9310 | 0.0004 | 0.9323 | 0.0007 |
3讨论
四肢骨折是指肢体骨骼的断裂或破损,有时还伴随有软组织损伤。其危害性是不可忽视的。四肢骨折不仅会导致疼痛和不适,还会对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影响。例如,骨折后的肢体活动能力受限,患者可能需要长时间休养和恢复。在某些严重的情况下,四肢骨折还可能导致残疾或永久性功能障碍。此外,骨折后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增加了医疗负担和痛苦[3]。内固定术是目前临床骨科针对创伤性骨折常采用的一种手术方式,其作用主要是通过使用金属器械将骨折端固定在一起,以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骨骼功能。内固定术在创伤骨科四肢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验证和认可。内固定术的主要作用之一是稳定骨折端,防止骨折断端的错位和再次移位。通过内固定器的固定,可以有效地保持骨折端的良好对位,减少了不必要的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此外,内固定术还有助于恢复骨骼功能。骨折端的稳定性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骨折愈合,并且使患者能够更早地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和活动。通过恢复四肢骨折患者的正常骨骼功能,内固定术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然而,内固定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缺陷[4-5]。首先,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内固定器相关的并发症,例如感染、刺激性炎症或内固定器松动。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延长康复时间,增加治疗成本,并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其次,内固定术的切口较大,术后可能需要较长的伤口愈合时间。这可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疼痛和不适感。另外,内固定术的适用范围也有所限制。对于某些复杂的骨折,如开放性骨折或多级骨折等,内固定术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需要考虑其他的治疗方法[6-7]。为此,我院对其患者采取了外固定架治疗,且最终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四肢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作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它在骨折固定和康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具有一系列的优势。外固定架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牢固的支撑和固定,恢复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和正常功能。它可以减轻骨骼的负重,保护骨折部位,防止进一步的损伤和移位。此外,外固定架还可以帮助骨折部位的愈合,促进骨骼的再生和重建[8]。外固定架与传统的石膏固定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外固定架可以调整和控制骨折部位的准确位置和角度,使骨折更好地愈合。其次,外固定架可以实现患者的早期活动和功能恢复,减少床旁滞留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此外,外固定架还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肌肉萎缩等。最终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骨折创面愈合,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效率,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9-10]。
综上所述,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四肢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一系列的优势。通过恢复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和正常功能,外固定架能够实现骨折的愈合和重建,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患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德科.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四肢骨折中的疗效[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27):50-51.
[2]朱凤堂,李震.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四肢骨折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9):322.
[3]杨勇.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四肢骨折中的疗效探索[J].饮食保健,2020,7(11):52-53.
[4]邓光茂.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四肢骨折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20,28(11):7-8.
[5]袁恒涛,赵文杰.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四肢骨折中的疗效[J].养生大世界,2021,14(7):166.
[6]曹叶龙.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四肢骨折中的疗效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20,17(12):42-43.
[7]曹叶龙.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四肢骨折中的疗效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20,18(16):15-16.
[8]纪树煜.探讨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J].健康忠告,2021,15(29):47.
[9]冯阳,黄尔丹,王延嗣,等.外固定架和内固定术在治疗创伤骨科中四肢骨折患者的应用探析[J].吉林医学,2020,41(2):376-377.
[10]郭广华.外固定架和使用内固定术在治疗创伤骨科中四肢骨折患者的应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9):74-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