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通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
摘要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血栓通注射液;氯吡格雷;疗效;血小板聚集率
正文
急性脑梗死(AIS)乃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发作急促,主要困扰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该病带有较高的致残致命率,病情的不断升级,直接而深刻地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研究验证,发病主因在于血液中的血小板、白细胞或红细胞异常凝聚,促成脑血栓的形成,导致脑血管狭窄,进而造成脑部血液的供应不足,使区域脑组织发生不可逆地死亡[1]。因此,抗血小板凝聚、提高脑部血氧浓度,也成为现阶段临床改善AIS症状的有效途径。氯吡格雷为ADP受体拮抗剂,能预防和治疗血小板高度聚集而引发的动脉血管循环障碍疾病。研究证明,长期使用氯吡格雷能显著减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临床研究发现,规律性地服用氯吡格雷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氯吡格雷抵抗,继而有血栓形成事件[2]。血栓通注射液的关键成分是三七总皂苷,该物质具备改善脑血管微循环、阻止血栓形成的价值,故而被临床广泛用于AIS的治疗中。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该研究沿用回顾性方式,将我院2020年8月-2023年8月内66例AIS患者的资料择取,依据“平衡序贯法”行分组处理(确保每组满足33例)。其中对照组:男/女=17/16例;年龄50-80岁,均值经SPSS 23.0计算后显示为(65.23±6.74)岁。观察组:男/女=15/18例;年龄51-80岁,均值经SPSS 23.0计算后显示为(65.55±6.12)岁。组间信息对比、均衡性较高,P>0.05。
1.2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发病至就诊时间<48h内;(2)完善各项检查,确诊为AIS;(3)无药物禁忌证。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感染;(2)凝血机制异常;(3)精神疾病、意识障碍;(4)近30d内使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5)存在药物禁忌证;(6)合并严重肝功能、肾功能不全。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常规治疗:完善各项检查,给予调脂、降压、改善脑循环等常规处理。指导患者口服河南普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硫酸氢氯吡格雷(国药准字 H20143419),75mg/次,1次/d;持续用药2周。
观察组实施血栓通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用药同上;后取哈尔滨圣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血栓通注射液(国药准字 Z23020824)静脉滴注。血栓通注射液350 mg加入500mL的生理盐水中,1次/d,持续用药2周。
1.4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显效: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NIHSS评分下降幅度>90%。有效标准:生命体征稳定,NIHSS评分下降89%-45%。药物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NIHSS评分未达到显效、有效标准视为“无效”。
血小板聚集率、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集肘静脉血置于枸橼酸钠抗凝管,以差速离心法制备血小板血浆,借助血小板聚集仪记录血小板聚集率。神经功能缺损借助卒中量表(NIHSS,0-42分)评估;0~1分视为正常;轻度缺损:2~4分;中度:5~15分;中重度缺损:16~20分;重度缺损:21~42分[3]。
血流动力学参数:主要观察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包括舒张末期流速(Vd)、收缩期峰值流速(Vp)以及平均流速(Vm)。以上指标借助经颅多普勒仪展开检测。
炎性因子。测量日早晨,取患者2 mL空腹静脉血并离心处理,借助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超敏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hs-CRP)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
1.5统计学
本研究各指标数值录入SPSS20.0软件,临床疗效用[n/(%)]表述、x2检验,其余各指标借助()表述、t检验;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
2、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临床疗效[n(%)]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n=33) | 28 | 4 | 1 | 32(96.9) |
对照组(n=33) | 20 | 6 | 7 | 26(78.7) |
x2 | -- | -- | -- | 5.120 |
P | -- | -- | -- | P<0.05 |
2.2血小板聚集率、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低、神经功能缺损轻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血小板聚集率、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组别 | 血小板聚集率(%) | NIHSS(分)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n=33) | 78.88±8.56 | 28.55±4.33 | 18.12±1.02 | 10.23±0.55 | |
对照组(n=33) | 78.14±8.33 | 38.56±5.33 | 18.45±0.99 | 13.55±0.69 | |
t | 0.355 | 8.373 | 1.333 | 21.614 | |
P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2.3血流动力学参数
观察组血流动力学参数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血流动力学参数()
组别 | Vd(cm/s) | Vp(cm/s) | Vm(cm/s)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n=33) | 43.56±4.12 | 50.56±4.66 | 56.23±5.45 | 64.56±5.69 | 50.12±4.11 | 56.56±5.23 |
对照组 (n=33) | 43.25±4.11 | 47.56±4.22 | 56.36±5.44 | 60.12±5.11 | 50.41±4.33 | 52.23±4.69 |
t | 0.306 | 2.741 | 0.096 | 3.335 | 0.279 | 3.540 |
P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2.4炎性因子
观察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炎性因子()
组别 | IL-6(ng/L) | hs-CRP(mg/L) | TNF-α(μg/L)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n=33) | 53.26±5.22 | 40.12±2.33 | 9.56±1.33 | 7.02±0.25 | 22.23±2.33 | 17.10±0.25 |
对照组 (n=33) | 53.33±5.45 | 45.26±3.56 | 9.58±1.45 | 8.15±0.56 | 22.56±2.45 | 19.56±1.03 |
t | 0.053 | 6.939 | 0.058 | 10.584 | 0.560 | 13.332 |
P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3、讨论
AIS起病急,致残与病死风险较高,而中医学将其归于“缺血性中风”范畴,认为气滞血瘀是AIS的主要病因,而中医治疗该病,需遵循“通络活血、化瘀通脉”原则。
3.1血栓通注射液+氯吡格雷,可大幅提高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AIS由急性脑部缺血和缺氧引起的病症,会导致脑组织的坏死,进而造成神经功能受损。病情急骤,致死率较高,故而社会关注度持续攀升。治疗核心目标在于最大程度地改善脑血供,减轻缺血性脑组织的损伤,提高神经功能和预后[4]。目前,治疗AIS的主要方法包括他汀类药物、溶栓疗法、抑制血小板凝集药物等,均可有效缓解患者脑梗死症状。
氯吡格雷属于一类无活性的前体药物,经过肠胃消化后可转化为活性代谢物,从而发挥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使用氯吡格雷后,能迅速阻断血小板受体与ADP的结合,抑制ADP的糖蛋白活化过程,最终抑制血小板的凝聚,有效控制疾病进展。但临床研究表明,AIS患者中高达31%存在对氯吡格雷的抵抗情况。因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迫切需要早期识别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并采取相应的AIS二级预防措施,以提高治愈率[5]。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血栓通注射液属于中成药,更有多重功效;能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血栓通能有效抑制花生四烯酸,从而在多个层面施展其疗效。除了明显的血小板凝集抑制作用外,还可直接扩张血管、抑制脑垂体后叶素的释放,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故而在氯吡格雷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可使两药发挥协同作用,减轻神经元损伤的程度,促进纤溶作用,为治疗效果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持。
3.2血栓通注射液+氯吡格雷,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降低神经功能缺损
血小板是血液中承担黏附、变形、聚集、释放任务的细胞元素。评估人体血小板聚集率,能准确地描绘患者的健康状况,为相关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依据。高血小板聚集率通常与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性疾病等疾患相关。因此,在AIS患者中,血小板聚集率的明显升高,会直接影响血液循环而导致血栓形成,进一步增加心脑血管血栓的风险。本研究数据可见,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低、神经功能缺损轻对照组(P<0.05)。提示,血栓通注射液是现阶段临床优质药物,在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方面具有显著价值,三七总皂苷成分能很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增加脑血流量[6]。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三七总皂苷可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作用,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黏附;而在氯吡格雷用药基础上使用血栓通注射液,可积极发挥良好的抗血栓效果,改善机体微循环。同时两药联合使用,能加强对患者的抗血栓治疗效果,有效降低血小板聚集率而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3.3血栓通注射液+氯吡格雷,可提高血流动力学参数、降低机体炎性因子水平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AIS病理过程与炎性因子密切相关,其中又以“hs-CRP、TNF-α、IL-6”最具代表性。TNF-α 为机体常见炎性因子,TNF-α水平的增高,表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AIS发生后,机体应激反应会升高体内血糖水平,促进胰岛细胞分泌大量的IL-6,IL-6 会直接作用于肝脏,使肝细胞合成大量 hs-CRP;而病情的好转,也会明显降低hs-CRP 浓度,促进神经元恢复[7]。本研究中观察组血流动力学参数高于对照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血栓通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展现出活血化瘀、祛瘀止血的卓越效能。当代药理研究明示,血栓通注射液具备多重功效,包括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抗血栓形成、改善血流动力学、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自由基清除,以及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处理AIS患者时,血栓通注射液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可以实现两者药物的协同治疗效果,防范血栓再次发生,提升全面治疗效果,推动患者神经功能的良性改善。与单一用药相比,这种联合用药不仅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血液黏稠度,还有助于促进血流速度,推动血液畅通循环。
综上,血栓通注射液+氯吡格雷治疗AIS的临床效果较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苗苗,李彩霞.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IL-6、CRP水平的影响[J]. 临床医学工程,2023,30(9):1215-1216.
[2] 周洪胜,韩金权.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甲钴胺片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及对血清UCH-L1、Fibulin-5水平的影响[J]. 辽宁医学杂志,2022,36(4):32-34.
[3] 王宏静,熊璐璐,李海燕,等. 丁苯酞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3,20(5):134-137.
[4] 罗慧敏,何明丰,倪靖怡,等.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J]. 中国医药科学,2022,12(19):197-200.
[5] 张丽,张淑沛,鲁晶晶. 血栓通注射液辅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神经功能、伤残程度、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3,45(7):1179-1182.
[6] 张宝亮,张云,乔向向. 氯吡格雷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血小板活化程度及MCP-1水平的影响[J].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3,45(8):1349-1351,1373.
[7] 虞冬晴,车路. 基于西洛他唑双重抗血小板方案对氯吡格雷抵抗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的疗效及预后评价[J]. 实用老年医学,2023,37(8):843-8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