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丁苯酞软胶囊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效果及患者神经缺损和自理能力分析
摘要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丁苯酞软胶囊;阿司匹林
正文
脑梗死又叫缺血性卒中,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血管堵塞、缺血、缺氧等原因所造成的。脑梗死在全部脑卒中患者中,发病率比较高,可达到80%[1],这与糖尿病、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压、肥胖、高血脂等因素密切相关。脑梗死作为临床上常见的脑危急症之一,多见于老年人群。其临床表现为突发性晕厥、偏瘫、语言障碍等。大部分患者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这不仅会造成血流动力学变化,还会使血液粘度升高,从而诱发血小板凝聚及血栓。脑梗死属于比较复杂的疾病,其发病率高、致残率、复发率及死亡率均比较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并对其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在临床上,针对这种疾病的治疗,以药物为主。其中丁苯酞软胶囊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对脑缺血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2],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对脑血管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促进患者的血流通道畅通,使病情向平稳方向发展,同时能对缺血性脑损伤进行保护。本次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点分析了阿司匹林联合丁苯酞软胶囊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时间2021年8月~2023年9月,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7~79(63.52±4.87)岁;患病1~12(7.39±1.82)h;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8~78(63.46±4.79)岁;患病1.5~13(7.41±1.84)h。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1)经MRI、头颅CT检查得到确诊;2)发病到就诊时间小于72h;3)知情研究内容,自愿入组。排除标准:1)重要器官存在功能障碍者;2)梗死面积太大者;3)对所用的药物存在过敏反应者。
1.2 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入院之后,均予以降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降糖、调脂、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厂家:山东绿因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4011,规格:0.5g),采用口服的方式,在最初使用的时候,剂量为每次300 mg,之后随着病情的缓解,可进行剂量的调整,最少用药量为每次100mg,每天均给药1 次,持续用药30d。
1.2.2观察组
在以上干预的情况下,观察组加用丁苯酞软胶囊(厂家: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规格:0.1g),每次服用的剂量为 200 mg,每天需要给药3 次,持续给药1个月。在此期间,需要对患者的体征、用药反应等进行严密的观察,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1.3 指标观察
(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从意识水平、上肢运动、感觉、语言、共济失调等内容,共45分进行评估,1~15分轻度缺损、16~30分中度、31~45分重度。(2)疗效评判,以NIHSS评分为依据,NIHSS评分减少91%~100%,0病残(基本治愈);评分减少46%~90%,1~3级病残(显效);评分减少18%~45%(有效);评分减少18%以下(无效)。(3)借助Barthel指数(BI),总计100分,对进食、穿衣等项目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自理越佳。(4)以认知功能量表,从6各方面进行评价,各项10分,得分越高越好。(5)检测两组C反应蛋白(CR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21.0处理数据,(±s)与(%)表示计量与计数资料,t值与x2 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治疗的有效率
观察组的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1:
表 1 比较临床干预效果[n(%)]
组别 | 例数 | 基本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对照组 | 40 | 10 | 11 | 10 | 9 | 31(77.50) |
观察组 | 40 | 14 | 16 | 8 | 2 | 38(95.00) |
x2 | 5.165 | |||||
P | 0.023 |
2.2对比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
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而BI干预后,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 2比较NIHSS及BI(±s,分)
组别 | 例数 | 干预前NIHSS评分 | 干预后NIHSS评分 | 干预前BI评分 | 干预后BI评分 |
对照组 | 40 | 15.63±3.17 | 8.01±1.75 | 40.49±5.17 | 57.12±3.82 |
观察组 | 40 | 15.51±3.22 | 5.36±1.21 | 40.45±5.14 | 69.89±4.13 |
t | 0.168 | 7.878 | 0.035 | 14.356 | |
P | 0.867 | 0.000 | 0.972 | 0.000 |
2.3对比两组认知功能
观察组以下各项评分干预后更高(P<0.05),见表3:
表 3比较认知功能评分(±s,分)
组别 | 言语能力 | 简单计算 | 动作指令 | 即刻记忆 | 延迟记忆 | 时间定向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对照组 | 4.92± 1.53 | 6.04± 1.31 | 3.34± 0.75 | 4.03± 0.91 | 2.79± 0.44 | 3.29± 0.55 | 2.84± 0.77 | 4.27± 1.24 | 2.02± 0.93 | 2.20± 0.74 | 5.16± 0.84 | 7.63± 0.91 |
观察组 | 4.96± 1.61 | 8.95± 1.75 | 3.31± 0.74 | 5.45± 1.42 | 2.83± 0.45 | 5.91± 1.32 | 2.87±0.76 | 5.25± 1.38 | 2.16± 0.64 | 3.02± 0.93 | 5.13± 0.81 | 9.26± 1.72 |
t | 0.114 | 8.419 | 0.180 | 5.325 | 0.402 | 11.588 | 0.175 | 3.341 | 0.784 | 4.364 | 0.163 | 5.298 |
P | 0.910 | 0.000 | 0.858 | 0.000 | 0.689 | 0.000 | 0.861 | 0.001 | 0.435 | 0.000 | 0.871 | 0.000 |
2.4对比两组实验室指标
对观察组治疗后CRP更低,而SOD更高(P<0.05),见表4:
表4比较干预前后的CRP和SOD(±s)
组别 | 例数 | 干预前CRP(mg/L) | 干预后CRP(mg/L) | 干预前SOD活性(U/ml) | 干预后SOD活性(U/ml) |
对照组 | 40 | 22.36±3.25 | 7.10±0.91 | 74.07±8.62 | 87.49±12.15 |
观察组 | 40 | 23.03±3.41 | 4.12±0.48 | 73.32±9.18 | 98.62±10.78 |
t | 0.900 | 18.319 | 0.377 | 4.334 | |
P | 0.371 | 0.000 | 0.707 | 0.000 |
2.4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身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尽管目前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是大多数患者在病后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和后遗症,这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适时进行干预对于缓解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药物,对于血栓形成、心绞痛、缺血性心脏病等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它能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通过阻断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的合成途径,促进微循环的恢复,从而具有抗炎和抗炎作用[3]。然而,阿司匹林只能抑制已被活化的血小板,无法完全阻止由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生成,其分泌仍然受到阿司匹林和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4]。丁苯酞软胶囊是一种新兴的抗脑梗死药物,能够显著改善脑组织内的血流,从而提高脑组织的微循环和能量代谢水平。该药物不仅可以消除自由基,还可以防止脑内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细胞的完整性,保护患者的大脑,预防二次损伤,延缓脑梗死的进展,减小梗塞范围,降低脑内血液循环,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恢复,缓解大脑缺血缺氧等症状[5]。本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和丁苯酞联合使用后NHISS、Barthel等指标明显改善,其中NIHSS评分(5.36±1.21)分,BI评分(69.89±4.13)分,与对照组(8.01±1.75)分、(57.12±3.82)分相比,差异明显(P<0.05);在有效率方面联合组为95.00%,相比对照组的77.50%要显著提高(P<0.05)。这说明阿司匹林和丁苯酞软胶囊在急性脑梗塞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并且是一种更安全的药物。丁苯酞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抗炎作用,能够通过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增加血液供应、减轻脑水肿、改善局部脑区的微循环、增加血液流量、减少梗死范围、改善神经功能[6]。
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的CRP干预后(4.12±0.48)mg/L,SOD干预后(98.62±10.78)U/ml,而对照组则为(7.10±0.91)mg/L、(87.49±12.15)U/ml,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表明药物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增强SOD的活力,并有效地消除氧自由基,从而减轻脑缺血。相关文献指出,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炎性因子起着关键作用[7]。近年来,CRP作为一种重要的炎性标志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C反应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脑梗死的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入院时CRP的增高与脑梗死病情有强相关性,并且是发病7d后患者的一个独立风险因子。文献报道显示,CRP的增高与脑梗死的神经系统损害和病死率密切相关[8]。CRP是一个灵敏的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心梗和炎性反应的严重程度。应用丁苯酞可以显著降低CRP水平,提示减轻脑梗塞和炎性反应。机体中的游离基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就会释放出许多游离基,造成氧化伤害[9]。急性脑梗死加重了大脑局部的缺血、缺氧、水肿,并引起大量的自由基,损害神经细胞膜脂。通过测定机体的SOD活性,可以评估脑梗死病情和预后[10]。丁苯酞软胶囊能减少脑组织中氧自由基的生成,抑制细胞内的脂质过氧化,从而提供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阿司匹林与丁苯酞软胶囊联用,可减少炎性因素,改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程芳芳.不同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对 NIHSS评分及血清D-D、hs-CRP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17):2922-2924.
[2]唐欢,潘成永,陈继锋,邱耀.丁苯酞氯化钠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J].中国处方药,2023,21(8):115-118.
[3]邵枝定,许忠强,许利.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3):523-526.
[4]张珍,宋俊鑫.丁苯酞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微循环和神经损伤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2,46(21):2608-2610.
[5]李琳,马亮.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23):15-18.
[6]段新辉.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14):43-45.
[7]蒙迪,黄微,谭峰.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医药,2021,16(1):63-66.
[8]陈良新.阿司匹林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25):81-82.
[9]邓云苗.阿司匹林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20):62-63.
[10]孔静敏,刘长英,朱杉杉,李晶娅,仪凡,张根明.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Meta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0,37(2):118-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