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范裕镇

广州市越秀区建设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510000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 2021年2月到2022年6月在笔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治疗的8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将他们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口服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乐普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367),每次1片,每日1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症状给予对应汤剂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平均水平、舒张压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可明显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和中医证侯评分,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效果满意。


关键词

中医自拟药方;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水平;生活质量

正文


引言

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压力持续升高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临床状态。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成人的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高血压可以分为原发性(或称为本慢性肾脏病)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一种。原发性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根据统计数据,在中国约有2亿人患有高血压,患病率超过30%。血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高血压的患病率也随之增加。据估计,中国40岁以上的人口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超过50%。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脑卒中和慢性肾脏病等重要风险因素之一。传统上,西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西医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这些药物可通过不同机制降低血压,例如减少循环中的容量、阻断交感神经系统的刺激、改善血管舒缩等。除了药物治疗,西医还强调非药物手段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管理。例如,控制饮食,减少钠盐摄入;增加体力活动,保持健康的体重;戒烟限酒等。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中医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由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因此中医通过平衡人体阴阳,调和气血循环来达到控制高血压的目的。例如,应用针灸、推拿等手段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中医强调通过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消除血压升高的障碍。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拔罐、艾灸等。中医药物利用草药的特性和功效,对肝脏、肾脏等脏腑进行调理,提高其正常功能,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传统中医药疗法与西医药物和技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特征,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为核心。西医药强调病因病理分析和病变机制,通过药物和技术干预来达到控制血压的目标。两种医学理念的结合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和前景。通过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与传统单一治疗的差异,进一步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和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了在笔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治疗的8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21年2月到2022年6月。这些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包含42例患者。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为22-70岁,平均年龄为(46.24±5.02)岁;病程范围为1-10年,平均病程为(6.08±1.17)年。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为21-72岁,平均年龄为(46.38±5.03)岁;病程范围为1-12年,平均病程为(6.10±1.21)年。两组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时间等资料上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此项研究已经经过医疗伦理委员会的认可,并通过了相关评审与批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受试者均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在18岁及以上;②所有受试者均保证在试验期间积极有效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管理;③所有受试者均参与本试验在治疗结束后开展的随访调查;④所有受试者均了解本次试验的最终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具有明显其他疾病的患者,例如心脏病、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对血压水平产生干扰;③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④患者或其家属未能配合后续随访调查或在研究中途断联者。

1.2具体方法

对照组接受了西医治疗,使用口服药物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乐普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367),每次1片,每日1次。

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试验组患者也使用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用法用量一致。在此基础上,根据传统中医理论,综合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脉等具体表现,给予具有不同功效的中药方剂进行中医治疗。例如,对于出现头部胀痛、面色红、口干口苦、难以入睡、情绪波动大、烦躁易怒、舌尖及舌边色红、脉象弦而有力等临床表现的患者,可选用天麻钩藤饮进行平肝潜阳治疗。根据临床表现而定,如果患者出现头部眩晕、眼睛干涩、腰部酸软、四肢无力、难以入睡、耳鸣、舌质干、舌体色红且舌苔较少,脉弦而细的症状,可以选择六味地黄汤进行治疗,以滋养肝肾、育阴潜阳。另外,如果患者出现疲倦无力、手足冰冷、耳鸣、头部疼痛、心慌、舌淡、舌苔色白,腿部无力、行走时感觉如漂浮在水中、面色苍白、肢体浮肿、记忆力减退、夜尿频繁、胸部闷胀等症状,可以考虑使用左归丸以温阳育阴。对于表现为神情呆滞、言语障碍、四肢麻木不仁、冷汗频出、肢体瘫痪、舌质红、舌苔白腻、脉弦而细等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导痰汤进行治疗,以祛风豁痰、宣窍通络。以上方剂均采用水煎服,每次服用100-200mL,早晚各温服1次。

1.3评价指标

本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受试者的血压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满意度。治疗过程中,我们会观察和对比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等血压指标上的改变情况,这个观察会在对比试验开始前和治疗结束后进行。此外,我们还会关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和头昏头痛等胃肠道不良反应。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反应,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满意度。治疗效果满意度的评估主要依赖于我院使用的自制患者满意度评分表。该评分表是通过检查患者治疗后的康复效果、医护人员的态度、操作方法和技术效果等主要项目来进行评价的。评分表采用满分100分,得分与患者满意程度呈正相关。这种评估方法可以提供量化的指标,用于评估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T检验和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2结果

2.1血压指标

在本试验中,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血压相关指标方面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经过为期6个月的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指标都有所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更加显著(P<0.05),具体数据可参见表1。

2  血压治疗治疗前后的组间比较(x±s)

组别

n

时间

平均收缩压(mmHg)

平均舒张压(mmHg)

对照组

42

治疗前

162.92±15.98

102.48±7.89



治疗后

148.64±13.78

94.05±9.25

观察组

42

治疗前

163.02±15.14

103.57±7.35



治疗后

137.32±13.63

88.92±9.23

2.2治疗满意度

在为期6个月的治疗结束后,我们让患者填写了调查表,以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病人对治疗过程和效果的总体满意度。结果显示,观察组受试者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可参见表2。这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被患者普遍认可,他们对治疗过程和效果感到更加满意。

2  治疗满意度的组间比较[例(%)]

组别

n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对照组

42

20(47.62)

17(40.48)

5(11.90)

37(88.10)

观察组

42

14(33.33)

16(38.10)

12(28.57)

30(71.43)

2.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观察组的42名受试者中,发生了1例恶心呕吐和1例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而在对照组的受试者中,有2例出现恶心呕吐、2例腹泻等消化道不良反应以及1例头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90%,具体数据可参见表2由此可以看出,加用中药汤剂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了相较于仅使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在不良反应方面具有更好的表现。

3  两组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组别

n

恶心呕吐

头痛

头昏

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照组

42

2(4.76)

2(4.76)

1(2.38)

5(11.90)

观察组

42

1(2.38)

1(2.38)


2(4.76)

3讨论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每年增长速率约为300万人。高血压已成为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而且发病率逐渐呈年轻化趋势。自1991年的不到6%增加到2015年的13%以上。因此,我们应该对年轻人患上高血压的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血压的发生原因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高钠饮食、低钾饮食、抽烟和饮酒等。一旦发生高血压,会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如脑卒中、心脏病和糖尿病等,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因素,主要是由于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负荷增加或血管破裂等问题。高血压有许多典型症状:首先是疲劳,这主要是因为血压升高导致血管内压力增加,从而减缓了血液流动,导致某些组织细胞无法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其次是呼吸困难,高血压可以影响肺功能,甚至引发肺动脉高压,这会增加心脏的收缩力量和负荷,导致呼吸困难等症状。另外,头痛也是高血压的常见症状,可能与颅内压力增加有关。

原发性高血压(EHT)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对于这种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甚至是终身服用降压药物来进行控制。如果未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面临动脉粥样硬化(AS)、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这对高血压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如依那普利(enalapril)和硝苯地平(nifedipine)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但它们并不能根治原发性高血压。此外,长期使用降压药物可能会引发恶心、腹泻、头晕和头痛等不良反应。基于这些原因,许多学者开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借鉴中医理论来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虽然高血压这个病名是现代医学所使用的,但是在传承至今的中医典籍中并没有针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特别记述。一些研究者根据高血压的症状发现,它与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眩晕”、“头痛”等病有许多相似之处。根据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理因素可以归结为风、火、痰和瘀血等。患者的病情受到自身体质以及生长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不同的高血压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的具体症状。在本研究中,结合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辨证施治,并采用了多种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天麻钩藤饮、六味地黄汤、左归丸和导痰汤等。我们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合理选择能够提高降压效果的中药汤剂。除了中药方剂,一些学者还使用针灸等中医外治法来辅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他们主要选择风池、耳尖等穴位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已经得到研究和实践的支持。中医和西医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方面各有优势,中西医结合将两种医学体系有机结合起来,能够综合利用中医药的整体调理作用和西医药物的直接干预作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通过中医的个体化治疗思路和西医的系统药物治疗,可以针对不同患者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并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本研究使用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旨在探讨西医降压药与中药汤剂联合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结合了我院自主创新的中医药方剂和西医降压药物进行治疗的观察组受试者,观察组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改善程度更加显著(P<0.05);加用中药汤剂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受试者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被患者普遍认可,他们对治疗过程和效果感到更加满意,这说明了联合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

尽管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设计不够严谨以及缺乏长期的随访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研究的可靠性和普适性。针对以上局限性,建议未来的研究应该采用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来验证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并进行长期的随访研究,以更好地评估治疗的持久性和安全性。此外,还需要加强中医和西医医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并建立相应的指南和标准,以推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推广和运用。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式。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这种治疗方法的机制和疗效,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有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高血压病治未病干预指南[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6(08):1063-1075.

[2]刘聪庚.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23):45-48.

[3]郭红霞.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2,37(08):28-30.

[4]王新婷,刘永明.高血压运动康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22,53(05):68-71.

[5]《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42(07):773-781.

[6]原全利,高桂梅.中药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伴焦虑症患者的影响效果分析[J].淮海医药,2021,39(06):630-633.

[7]陶诗怡,张瑾,于林童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心房颤动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草药,2021,52(20):6336-6343.

[8]庞建中,杨继,陈善夫等.中西医结合管理高血压模式的思考[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1,33(09):1653-1657.

[9]徐兆菊,贾玉霞,崔秀华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浅析[J].德州学院学报,2021,37(04):20-21+27.

[10]鲁月凤,王道成,薛刚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21,37(04):22-2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