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塞患者时应用介入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分析
摘要
关键词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治疗;介入治疗;治疗效果
正文
Effect analysis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nd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nd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20 to September 2023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re were 30 cases in each group. One group received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intervention (control group), the other group received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nd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intervention (study group); The serological indexes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serological related indexes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decreased in different degree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nd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erological indexes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Key words: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Interventional therapy; Therapeutic effect
急性脑梗塞属于临床上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情危急、病情进展速度快以及致死率高等特点,主要原因由于脑供血障碍,导致组织出现缺氧、缺血等情况。临床上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目的在于让闭塞的血管流通,对此,临床上多采用静脉溶栓进行治疗干预,虽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以帮助患者疏通血管,但是对患者预后恢复相对较差,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1]。因此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微创技术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介入治疗技术在治疗该疾病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为了进一步探究介入治疗、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价值,本文选取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纳入研究,正文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20年09月至2023年0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17:13例,年龄范围:45~80岁,均值(62.59±3.09)岁;研究组:男:女比例18:12例,年龄范围:46~80岁,均值(63.17±3.1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无相关药物成分过敏者;(2)家属和患者了解本次研究的内容,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精神、认知功能障碍者;(2)造血、凝血功能障碍者;(3)存在颅内出血的倾向。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单一的静脉溶栓治疗干预。①使用阿普替酶0.9mg/kg(厂商: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GmbH&Co.KG)为溶栓药物;②操作方法:将10%,10ml氯化钠溶液通过稀释后,在1min内静脉推注完成,剩余的90%药量,通过氯化钠溶液(100ml,0.9%)稀释后匀速静脉滴注,并且在一小时内完成。研究组:介入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干预。静脉溶栓治疗和对照组保持一致。介入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在患者进行介入干预前均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若患者有血管闭塞的情况,需要立即进行动脉接触溶栓治疗。在微导丝的指引下使用同轴导管技术进行干预,微导丝到达血栓栓塞位置后,在远心端位置推注阿普替酶1mg,之后将微导管拉回血栓中,同时推注阿普替酶药物18mg;之后将微导管移动到血栓近心端的位置,推注阿普替酶1mg,若病情需要,可以将栓子捣碎或者挤压处理,然后使用支架,将血栓组织去除。若患者进行血管再通后,血管狭窄程度仍严重,则需要及时展开成形支架手术治疗,降低血管二次闭塞的情况出现。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均接受1天,100mg的阿司匹林(厂商:黑龙江龙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1839)口服。
1.3观察指标
(1)血清学指标: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ml,使用离心机对血液进行离心处理,分离血清后使用酶联吸附法对神经生长因子、脑钠肽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进行检验,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2)临床疗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情况,将其分为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痊愈;有效: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无任何好转,或者存在病情进一步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整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或率(n,%)表示,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血清学指标对比
治疗干预前,2组患者血清学之间的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较之对照组均有所下降,(P<0.05)。见表1。
表1血清学指标对比()
组别 | 神经生长因子(ng/mL) | 脑钠肽(ng/L) |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ug/L)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n=30) | 135.68±12.35 | 116.35±15.06 | 266.12±6.36 | 191.35±10.37 | 20.33±5.31 | 16.13±3.06 |
研究组(n=30) | 133.87±11.39 | 93.58±15.27 | 265.96±6.04 | 158.18±13.12 | 20.21±5.23 | 10.33±3.54 |
t | 0.590 | 5.815 | 0.099 | 10.863 | 0.088 | 6.789 |
P | 0.557 | 0.000 | 0.920 | 0.000 | 0.930 | 0.000 |
2.2临床疗效对比
经治疗后,较对照组而言,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呈升高趋势(P<0.05)。见表2。
表1: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n=30) | 10(33.33) | 8(26.67) | 12(40.00) | 18(60.00) |
研究组(n=30) | 16(53.33) | 13(43.33) | 1(3.33) | 29(96.67) |
-- | -- | -- | 11.882 | |
P | -- | -- | -- | 0.000 |
3. 讨论
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后容易受到病情的影响,导致脑实质坏死部位不断扩大,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2]。近年来,该疾病的患者人数还在不断上升,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而对于治疗急性脑梗塞疾病的重点在于帮助患者恢复缺血情况,从而促进血流的循环,恢复神经元功能,因此,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科学的治疗干预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已经逐渐成为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可以大幅度改善患者整体临床治疗效果。
静脉溶栓治疗干预是一种通过静脉注射特殊药物,使血栓溶解的治疗方法。主要使用的药物为阿替普酶。该药物是一种糖蛋白,使用激活纤溶酶,从而达到溶栓的目的[3]。静脉溶栓治疗无需特殊设备,操作简单,易于实施。同时使用特殊药物能够有效溶解血栓,迅速恢复血流,降低致残率。此外该技术还可以挽救神经细胞。缺血的脑组织对缺血非常敏感,一旦发生缺血,神经细胞很快就会死亡,而静脉溶栓能够及时挽救尚未死亡的神经细胞,避免其进一步受损。但是该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年龄、血管堵塞的位置和程度等,因此,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同时还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4]。
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通过导管等器械将药物直接送达病变部位,从而迅速控制病情。该治疗方法针对性强,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病情。同时介入治疗创伤小,便于患者后期的恢复[5]。两者联合治疗则能够将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更快速、更有效的治疗效果。通过介入治疗直接送达药物,可以更快地控制病情;而静脉溶栓治疗则可以迅速溶解血栓,恢复血流供应。两者相结合,可以提高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此外,不同的患者病情不同,治疗方法也应该因人而异,介入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从而达到预后的治疗效果[6、7]。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中使用介入治疗和静脉溶栓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清学指标,提升临床总有效率,帮助患者改善预后,具有进一步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津璋. 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的近期与远期疗效分析[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23,46(3):84-85.
[2] 杨扬. 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21,37(8):30-32,97.
[3] 汪恒望,郑传胜,卢浩浩. 33例急性脑梗塞介入取栓治疗临床报道[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22,36(5):416-419.
[4] 周博华. 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J]. 临床研究,2022,30(12):88-92.
[5] 梁继业,王兴邦. 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观察及安全性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1):24-26.
[6] 周跃,高永超. 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对患者凝血功能、氧化炎症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 医学信息,2022,35(3):156-158.
[7] 杨颖,孙威,滕秀涵,等. 血栓心脉宁辅助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6):6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