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从化区登革病毒PCR技术联合NS1抗原检测在登革热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摘要
关键词
登革病毒;聚合酶链式反应;非结构蛋白1抗原;免疫球蛋白抗体;检测结果
正文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途经为患者到伊蚊,再到其他人[1]。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直接传播疾病,但登革热患者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体内一般需经大约8-10天的增殖后,方可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登革热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痛和皮疹等,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症状和体征,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有限,且目前我国尚无疫苗,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最严重的病媒传播疾病[2]。确诊登革热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分离登革病毒、检测病毒的核酸、抗原或抗体或几种检测方法的联合使用,如非结构蛋白1(NS1)抗原检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等。但为预防、早期诊断登革热,需积极探索及早确诊登革热的综合诊断方案,NS1抗原检测、PCR技术病毒RNA核酸检测均在快速确诊登革热、控制登革热疫情中发挥显著作用。但目前关于登革病毒PCR技术联合NS1抗原检测的相关研究较少。故而,本次研究重点对广州市从化区登革病毒PCR技术联合NS1抗原检测在登革热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探讨分析,旨在为该地区登革热预防及早期诊断提供数据支持,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收集2014年7月-2023年10月期间在广州市从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辖区内疑似感染登革病毒的病患252例,并抽取每个病例的血液样本为5ml,放在非抗凝采集管中,通过3000r/min的转速离心10min,离心半径10cm,分离血清与血浆,其中血清置于零下40℃环境中,血浆置于4℃环境中,待检。
疑似病患符合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伴流行病学史(如在居住地有登革热病患,或在发热前15日到过登革热病疫区或者流行区),或者实验室检查血小板与白细胞计数下降。
1.2方法
1.2.1试剂:RT-PCR技术的检测试剂来自于江苏硕世生物,NS1抗原检测试剂来自于广州万孚。
1.2.2仪器:KingFisher Flex 全自动核酸提取仪(美国赛默飞)、ABI7500荧光定量PCR仪(美国ABI)。
1.2.3检测方法:(1)RT-PCR技术检测:①核酸提取:通过核酸提取试剂对病毒核酸进行提取,首先送检的全血样本3000r/min的转速离心10min,离心半径10cm,分离血清与血浆,其中血清置于零下40℃环境中,血浆置于4℃环境中,待检。后分别提出核酸,并严格遵照试剂盒说明书执行。②核酸扩增:依据操作规程、说明书等将反应体系配置好进行核酸扩增,将提取的核酸置入核酸扩增仪中检测。评价标准:登革病毒阳性:仪器的FAM通道检测到有典型的扩增曲线(S型),且其CT≤35;登革病毒阴性:仪器的FAM通道未检测到有典型的扩增曲线(S型),且其CT>38。当35<CT≤38时,提示结果可疑,需重检。(2)NS1抗原检测:登革热NS1抗原试剂盒(金标快速法),严格遵循操作说明执行。
1.3观察指标
(1)分析登革病毒NS1抗原、PCR技术以及联合检测的阳性率。(2)分析登革病毒NS1抗原、PCR技术以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计算公式:特异度=真阴性/(假阳性+真阴性);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阴性预测值=真阴性/(假阴性+真阴性);阳性预测值=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252例病患均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测等层层检测后明确是否感染登革病毒,结果为阳性183例,阴性69例。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3.0软件,以n(%)描述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登革病毒NS1抗原、PCR技术以及联合检测的阳性率
252份样本NS1抗原、PCR技术以及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检测的阳性率97.81%高于PCR技术检测的83.06%、NS1抗原检测的74.86%(χ2=23.031、40.862,P均<0.001);PCR技术检测的阳性率83.06%与NS1抗原检测的74.86%相比,无统计差异(χ2=3.701,P=0.054)。见表1。
表1 登革病毒NS1抗原、PCR技术以及联合检测的结果及阳性率n(%)
检测方法 | 检测结果 | 阳性(n=183) | 阴性(n=69) | 合计 | ||
例数 | 比例 | 例数 | 比例 | |||
NS1抗原检测 | 阳性 | 137 | 74.86% | 24 | 34.78% | 161 |
阴性 | 46 | 25.14% | 45 | 65.22% | 91 | |
PCR技术检测 | 阳性 | 152 | 83.06% | 19 | 27.54% | 171 |
阴性 | 31 | 16.94% | 50 | 72.46% | 81 | |
联合检测 | 阳性 | 179 | 97.81% | 4 | 5.80% | 183 |
阴性 | 4 | 2.19% | 65 | 94.20% | 69 | |
F | 39.363 | 17.892 | ||||
P | <0.001 | <0.001 |
2.2分析登革病毒NS1抗原、PCR技术以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
登革病毒联合检测的灵敏度97.81%、特异度94.20%、阳性预测值97.81%、阴性预测值94.20%均高于PCR技术检测的灵敏度88.89%、特异度94.20%、阳性预测值83.06%、阴性预测值72.46%(χ2=11.592、21.966、23.081、11.739,P=0.001、<0.001、<0.001、0.001);联合检测的灵敏度97.81%、特异度94.20%、阳性预测值97.81%、阴性预测值94.20%均高于NS1抗原检测的灵敏度85.09%、特异度49.45%、阳性预测值74.86%、阴性预测值65.22%(χ2=18.537、36.583、40.862、17.922,P均<0.001);PCR技术检测的灵敏度88.89%、特异度94.20%、阳性预测值83.06%、阴性预测值72.46%与NS1抗原检测的灵敏度85.09%、特异度49.45%、阳性预测值74.86%、阴性预测值65.22%相比,无统计差异(χ2=1.060、2.613、3.701、0.845,P=0.303、0.106、0.054、0.358)。见表2。
表2 登革病毒NS1抗原、PCR技术以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n(%)
检测方法 | 灵敏度 | 特异度 | 阳性预测值 | 阴性预测值 |
NS1抗原检测 | 85.09%(137/161) | 49.45%(45/91) | 74.86%(137/183) | 65.22%(45/69) |
PCR技术检测 | 88.89%(152/171) | 61.83%(50/81) | 83.06%(152/183) | 72.46%(50/69) |
联合检测 | 97.81%(179/183) | 94.20%(65/69) | 97.81%(179/183) | 94.20%(65/69) |
F | 17.928 | 36.412 | 39.363 | 17.892 |
P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3讨论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登革热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病人数最多、危害最大的重要虫媒病毒病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一种乙类传染病。登革热主要经伊蚊传播,雌性伊蚊通过叮咬被感染的人后终身携带登革病毒,再叮咬健康人就会造成该病的传播[3]。各年龄人群对登革热普遍易感,感染后起病急骤,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夏季、秋季是广东登革热爆发的重要季节,且发病率占全国半数以上,故而及时、准确的预防与检测登革热十分重要。
本次研究重点对广州市从化区登革病毒PCR技术联合NS1抗原检测在登革热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探讨分析,旨在为该地区登革热预防及早期诊断提供数据支持,发现,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较NS1抗原、PCR技术单一检测的阳性率高(P<0.05);NS1抗原检测与PCR技术检测的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NS1抗原与PCR技术单一检测的高(P<0.05);NS1抗原检测与PCR技术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表明疾控中心登革病毒通过PCR技术与NS1抗原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单一检测,且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等诊断效能优异,利于登革热的早期诊断。在PCR技术检测中,通过逆转录将RNA转化为DNA,然后使用特定的引物和荧光探针进行扩增[4]。引物是一种用于扩增特定DNA或RNA序列的短链DNA或RNA,荧光探针则是一种可以与PCR扩增产物中特定序列杂交并产生荧光信号的DNA或RNA序列。在基于分子诊断技术的PCR扩增过程中,如果存在登革病毒的RNA序列,PCR产物中就会有大量的荧光探针发出荧光信号。通过检测荧光信号的强度和时间,可以确定样本中是否存在登革病毒的RNA序列[5]。核酸检测可在1~2天内鉴别病毒RNA。在病人标本中检出病毒核酸,可确诊且能分型,可用于早期诊断,但核酸检测容易因污染而产生假阳性,因此要求严格分区操作[6]。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登革热诊断,需采集第二份标本(发病5天后)开展血清学检测,进行确诊。NS1抗原检测可采用ELISA方法或快速检测试剂,可在几十分钟到数小时完成检测,适于现场使用,是登革热急性期诊断的重要手段,在发病后1天即可检出,也有报道在发病后18天仍可在血标本中检出。目前该方法尚不能分型。由于NS1抗原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也可用于黄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基于我国登革热流行的特点,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发的《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将标本中检出NS1抗原作为确诊病毒感染依据,可用于早期诊断[7]。但综合现有试剂的稳定性和特异性以及现场疫情处置需要等因素考虑,《登革热诊断标准WS216-2018》将标本中检出NS1抗原作为临床诊断病例标准而非确诊病毒感染依据[8]。NS1抗原检测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登革热诊断,需采集第二份标本(发病5天后)开展血清学特异性抗体检测,进行确诊或排除诊断。通过PCR技术与NS1抗原联合检测可提升登革病毒的阳性检出率,且诊断效能优异,利于登革热的早期诊断,联合检测的诊断能力优于其他单一检测方法。
综上所述,疾控中心登革病毒通过PCR技术与NS1抗原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单一检测,且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等诊断效能优异,利于登革热的早期诊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锐,罗燕,冯志刚,等.中缅边境地区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调查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1,16(2):228-230.
[2]陈翠翠,梁焕坤,钟树海,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快速检测血清登革热病毒NS1抗原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评价[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23,38(3):176-179,194.
[3]陈曼娜,林少荣,李冰莹.病毒NS1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登革热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23):36-37.
[4]何思杰,蔡银凤,何锋荣,等.ELISA法和荧光定量RT-PCR在登革热病毒感染早期检测中的差异对比[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5):54-56.
[5]刘若汐.登革热病毒快速检测NS1抗原和IgG/IgM抗体的应用价值分析[J].西南军医,2021,23(4):384-385.
[6]秦圆方,张欣,张复春,等.三种不同方法检测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的比较研究[J].国际病毒学杂志,2021,28(6):504-508.
[7]余清,黎艳枝,谢丽霞,等.用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1抗原检测法诊断登革病毒感染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1):183.
[8]王倩,刘师文,龚甜.登革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实验与检验医学,2022,40(2):139-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