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影像诊断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临床价值分析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王昌强

望谟县人民医院,放射科;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52399

摘要

目的:探究急性胰腺炎用CT影像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2021年5月到2023年6月期间选择临床急性胰腺炎就诊患者,共有90人,经后期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和病理检查,将检查数据分成2组,一组为CT组,另一组为病理组,分析CT影像诊断结果,评价该项检查方式的临床价值。结果:CT影像诊断AP准确率为97.78%,比之胰腺炎手术病理结果,二者差距小,P﹥0.05,本次CT诊断报告中水肿型胰腺炎检出率为53.33%、出血坏死型检出率为44.44%,比之病理结果差异小,P﹥0.05;CT组诊断急性胰腺炎,判断胰腺炎分级,水肿型A级、B级百分比较高,分别为45.83%、33.33%,2组相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C级、D级、E级百分比更高。结论:疑似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后行CT影像检查,可基本明确诊断,医师参照结果制定保守或手术治疗方案,快速消除脏器炎症,促进患者预后转归。


关键词

CT影像诊断;急性胰腺炎;诊断价值;检出率;Bathager分级

正文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加快,暴饮暴食、进餐时间不规律、长期摄入油炸食品等现象较为普遍,与此同时,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也逐渐升高,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患病群体年龄集中在30-50岁之间,现今,AP已成为临床消化内科常见病,长期的不健康饮食引起消化系统自我腐蚀,急性期患者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等症,临床中轻型胰腺炎占比更高,发生率为80%,重症胰腺炎患病率为2/10[2]。出现疑似症状后及时来院检查,起病后48h内需确诊,早期病情较轻,通过对症治疗基本可痊愈,且轻症AP预后良好,保守药物治疗即可[3]。本文选我院影像检查AP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CT影像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1年5月-2023年6月期间选临床急性胰腺炎就诊患者90例,经后期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病理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成2组,一组为CT组,另一组为病理组,患者资料如下:男48,女42,年龄区间:24-58岁,平均值(37.24±2.48)岁,发病到入院6-37h,平均值(24.62±2.69)h,对比资料P>0.05。

90例患者符合急性胰腺炎诊断,血液淀粉酶、尿淀粉酶水平异常升高,数值超正常值2-3倍,查体患者可见急性腹痛、腹泻症状;影像学检查呈现急性胰腺炎典型病灶改变;本次研究经由受试者本人同意,签署知情;排除脏器功能病变患者;存在语言沟通障碍、意识障碍。

1.2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CT检查,研究用多层螺旋CT影像机为CE公司提供,型号:lghtspeed。操作流程如下:对上述选取的62名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CT扫描检查,所使用的检测仪器为,对患者身体的胰腺附近部位进行扫描。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设置CT参数,电压调:120kV,电流:200mA,层厚:5mm,间隔3毫米,螺距2.4mm。各项参数调试完毕,协助患者进行体位摆放,从患者膈顶部向下扫查,机器上需呈现整个胰腺组织和附近部位情况,观察并记录胰腺大小、形态、和腹腔积液情况,再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频率设置每秒2.5~3.0ml,明确90例胰腺病变情况,观察炎症浸润范围和周围病理性改变,根据检查结果,对胰腺炎进行分型,即出血坏死型、水肿型。若CT扫描结果提示患者为重症胰腺炎,需尽快手术,用外科操作清除坏死病灶(胰腺坏死部位、胰腺侵犯组织),轻型胰腺炎无需手术,规范性药物治疗即可,但除了常规的CT影像检查,确定治疗方案前,需要先行腹膜穿刺,明确病症。

1.3观察指标

⑴诊断准确率:分为确诊、延诊、误诊三种诊断类型,统计2组各自占比。⑵不同类型胰腺炎:统计检出率,比较2种急性胰腺炎CT征象,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此型最轻,CT表现为胰腺弥漫性增大、轮廓模糊、腺体内密度弥漫性减低、胰腺周围可见渗出液、胰周脂肪间隙消失、肾前筋膜增厚,CT增强扫描呈不强化、轻度强化征象,但图像无坏死出血特征。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此型CT表现与水肿型相比,大致相似,区别在于图像显示腺体密度不均匀,可有高密度出血灶和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CT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胰周积液可见软组织肿块。⑶CT诊断Bathager分级:将9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根据CT扫描所得结果分类,A级是指CT图像显示胰腺自身、周围组织正常,无异样病灶;B级胰腺组织肿大,图像密度不均,外周轮廓不清,胰管形态呈扩张状态,胰腺外部轮廓不规则;C级CT图像显示胰腺组织肿大、外周轮廓不清,胰腺内部、周围组织存在明显炎症征象;D级、E级较为严重,D级胰腺肿大、轮廓模糊,存在明显积液区; E级与之相比区别在于积液区≧2个。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3.0系统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s)表示,行t值检验;计数数据以[(n)%]表示,行X2值检查;结果P<0.05时表示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诊断准确率

CT影像诊断AP准确率达97.78%,与胰腺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差距小,P﹥0.05见表:

1 准确率(n,%)

组别

确诊

延诊

误诊

诊断准确率

病理组(n=90)

90(100.00)

0(0.00)

0(0.00)

90(100.00)

CT组(n=90)

83(92.22)

5(5.56)

2(2.00)

88(97.78)

X2

-

-

-

2.0225

p

-

-

-

0.1550

2.2对比不同类型胰腺炎检出率

本次CT诊断报告中水肿型胰腺炎检出率为53.33%出血坏死型检出率为44.44%,与病理结果相比差异较小,P﹥0.05。见表:

2 不同类型胰腺炎检出率对比(n,%)

组别

水肿例数

检出率

出血坏死型

检出率

总检出率

病理组(n=90)

48

53.33

42

46.67

90(100.00)

CT组(n=90)

48

53.33

40

44.44

88(97.78)

X2

-

-

-

-

2.0225

p

-

-

-

-

0.1550

2.3对比CT诊断Bathager分级

CT组诊断急性胰腺炎,判断胰腺炎分级,水肿型AP分级中A级和B级百分比较高,分别为45.83%、33.33%,与出血坏死型相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C级、D级、E级百分比更高。见表:

3 CT诊断Bathager分级对比(n,%)

组别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

水肿型(n=48)

22(45.83)

16(33.33)

5(10.42)

5(10.42)

0(0.00)

出血坏死型(n=40)

10(25.00)

6(15.00)

10(25.00)

9(22.50)

5(12.50)

X2

4.0923

3.9111

3.2816

2.3812

6.3614

p

0.0431

0.0480

0.0701

0.1228

0.0117

3.讨论

急性胰腺炎现已成为消化内科常见病,临床中发病率极高,其发病率在所有急腹类症中占比30%,此外,重症急性胰腺炎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临床死亡率高。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患者忽视,错过最佳治疗时机[4]。鉴于此,临床需要早期采取科学的检测手段,精准检测急性胰腺,明确发病原因,由专科医师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做好患者预后工作。现阶段,临床中初诊AP需参照血液常规检查结果和患者体征表现,方可得出相对可靠的诊断结果,但单一血、尿淀粉酶生化检验存在一定局限,临床AP误诊率高,容易使患者早期得不到快速针对性治疗,延误救治,威胁患者健康[5]。近几年,临床学者建议在常规生化检验技术基础上增加影像检查,常见技术手段包括X线、B超、CT、核磁等,放射科CT影像诊断被视作AP诊断最有效、便捷的检查方式,根据多层螺旋CT影像扫描结果可以获取清晰的病灶组织图像,显示胰腺实质性水肿,鉴别蜂窝组织炎症、胰腺水肿出血,了解到急性胰腺炎起病原因,获得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6]。同时,CT增强扫描还可以准确诊断出急性胰腺炎分型,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后期并发症的预防提供科学参考数据。与腹腔穿刺、血生化检查手段相比,CT影像学诊断技术操作更加简便,且除放射线损伤外,无其他检查副作用,无论是急性胰腺炎早期初诊,还是后期治疗效果评价CT影像诊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临床通常将胰腺炎分成急性和慢性两种,二者CT特异性征象不同。急性胰腺炎分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CT征象大致相同,CT可见胰腺弥漫性增大、轮廓不清、腺体内密度减低,胰周脂肪间隙消失,同时胰周可见渗出液,CT增强扫描可表现为不强化、轻度强化征象。水肿型组织炎症程度更轻,二者区别在于腺体密度不均匀。慢性胰腺炎CT征象:慢性胰腺炎通常是急性起病后患者未发现,炎症迁延不愈,CT可见胰腺增大或缩小,胰管扩张,呈串珠状,胰腺实质内呈现点状钙化,可见假性囊肿[7]

CT影像诊断轻度和重度急性胰腺炎征象:轻度腺体自身大小、体积无明显改变,CT可见肾前筋膜、侧椎筋膜增厚,该征象可作为诊断AP的重要指标;对于重度AP,CT可见胰腺体积明显增大,胰腺密度不均匀,胰周存在高密度出血灶。本次研究发现,CT影像诊断AP准确率达97.78%,与胰腺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差距小,P﹥0.05,说明CT影像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同时可以明确急性胰腺炎具体类型,为早期诊治提供依据,为后期治疗提供参考数据[8]

本次CT诊断报告中水肿型胰腺炎检出率为53.33%、出血坏死型检出率为44.44%,与病理结果相比差异较小,P﹥0.05,CT扫描可以进一步判断胰腺病变类型,同时结合患者的个体化特征判断胰腺属于何种类型病变,如水肿型、化脓型、出血坏死型、慢性炎症或是急性蜂窝组织炎。CT影像学检查准确率高,可以清楚观察患者胰腺自身状况和周围腺体组织病变浸润程度,鉴别脓肿、假性囊肿,检查脓肿是否波及周围血管或引发其他并发症。CT增强影像学检查可清晰观察患者胰腺实质、胰周血管情况,鉴别内部病变,显现早期局部组织出血,增强扫描精准性更强,敏感度也高于CT平扫[9]。文中结果显示,CT组诊断急性胰腺炎分级如下,水肿型急性胰腺炎A级和B级百分比较高,分别为45.83%、33.33%,与出血坏死型相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C级、D级、E级百分比高于对照组。CT诊断可检测AP类型,明确患者的BalthagerCT分级,了解胰腺和周围组织恶化程度[10]

综上所述,当患者酗酒或暴饮暴食后上腹部急性、持续性疼痛时,需高度警惕急性胰腺炎,及早入院后行CT检查,尽早明确诊断,接受针对性治疗,CT检查技术操作简便、患者对其价格的接受度高,可于急性胰腺炎诊断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隽梦雪,田湘萍,杨焕东等.ERCP在不明原因的急性复发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23,26(10):804-806.

[2]吴绍锋,程彪,叶喜开.MRI与CT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29):99-101.

[3]杨艳萍,李辉.腹部CT检查诊断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及其在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3,7(18):169-171.

[4]李月,武星.多层螺旋CT及磁共振成像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腹壁受累诊断中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23,24(04):288-291.

[5]杨攀靖,杨学燕,贺庆.D-二聚体、白蛋白、CT严重程度、血细胞计数、非高密度脂蛋白等在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作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3,30(07):1154-1158+1204.

[6]钱万兴,薛文迪,伍美娟.多层螺旋CT及MRI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腹壁受累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3,32(07):1229-1233.

[7]刁金辉CT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 [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 29 (11): 81-83

[8]刘文生.CT与磁共振成像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准确性探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3,7(09):114-116.

[9]高红丽,郭艳利,秦文宇.CT影像检查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21,42(03):154-157.

[10]成媛媛.急性胰腺炎应用CT影像诊断的临床特异性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24):245-24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