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机理论的持续性护理对初产妇心理健康、恢复情况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初产妇;时机理论;持续性护理;心理健康
正文
初产妇由于缺乏分娩经验,对分娩期相关注意事项认识不足,围产期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不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产程的同时还可加大不良分娩结局发生风险[1]。加强初产妇围产期护理干预,减轻初产妇分娩时心理应激,缩短产程,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2]。既往采用的常规护理以产前及产时护理为主,护理内容缺乏连续性,护理效果不甚理想[3]。基于时机理论的护理强调根据患者的不同阶段予以针对性护理,护理内容更有针对性,适用性更强[4]。本文探讨初产妇接受基于时机理论的持续性护理对其心理健康、恢复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1月—2022年10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待产初产妇82例,按照病床号尾数的单双数,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纳入标准:⑴初产妇;⑵孕龄34~40周;⑶单胎足月妊娠;⑷已在我院建立孕产妇档案;⑸年龄21~35岁;⑹产妇或家属知晓研究方案内容,并签署同意。排除标准:⑴凝血功能障碍者;⑵分娩次数≥2次;⑶认知障碍,或存在严重精神疾病者;⑷恶性肿瘤者;⑸原发性免疫抑制性疾病;⑹红斑狼疮、梅毒、病毒性肝炎者。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对照组:年龄21~33岁,均龄(26.54±1.35)岁;体质量指数(BMI)22~25kg/m2,平均(23.06±0.48)kg/m2;孕次1~4次,平均(2.11±0.32)次。研究组:年龄22~35岁,均龄(26.91±1.43)岁;BMI指数21~26kg/m2,平均(23.11±0.51)kg/m2;孕次1~5次,平均(2.25±0.37)次。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对待初产妇实施常规护理。产前由产科护士向产妇口头介绍分娩饮食、生活及分娩期间注意事项,发放产前宣教手册,播放分娩宣教视频;指导产妇自行监测宫缩频率及宫缩强度;监测产妇呼吸频率、血压、心率等指标;产妇进入待产室后,教授其正常分娩体位、呼吸方式、分娩技巧,口头鼓励产妇;产后及时告知新生儿情况,叮嘱产妇注意休息等。
研究组:基于时机理论实施持续性护理。根据产科不同的护理时期,将护理流程划分为入院、分娩、准备、调整、适应5个时期,每个时期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①入院期:产妇入院后,管床医生与护士主动对产妇对接认识,了解其生理及心理状态,协助其完善入院检查。护士带领产妇熟悉病区环境、科室管理要求,帮助其尽快适应。组织专题讲座,邀请产妇及家属参与,介绍宫缩反应监测、分娩体位、正确呼吸方式等分娩知识,强调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生对缩短产程、顺利分娩的重要性,组织家属学习产后乳房按摩、子宫复旧训练方式,引导产妇完成角色身份转变。②分娩期:通过视频、图文手册帮助产妇了解子宫收缩、宫口扩张的具体状态,告知分娩前阴道少量见红是正常生理现象。分娩全程由产房护士在旁陪同,指导其调整正确分娩体位,并配合医生正确呼吸。合理运用言语、眼神、握手等方式给予产妇精神支持。鼓励产妇主动表达自身分娩状态,教授其自我心理暗示方法。尽量满足产妇合理需求,并协助其解决分娩期间遇到的问题。根据既往分娩经验准备止血药、镇痛药、保温毯等物品,预防分娩不良事件发生。分娩结束后,在产妇病床旁增设新生儿床位,便于产妇与新生儿情感交流。根据产妇饮食习惯,制定营养食谱。指导家属协助产妇进行会阴部护理,并加强出血量监测。对剖宫产产妇强调使用缩宫素重要性,遵医嘱予以PCA镇痛,加强产妇导尿管护理,指导家属及时放空尿袋里的尿液,加强导尿管监测。鼓励产妇尽早开展母乳喂养,教授正确母乳喂养体位及乳房日常护理方法。加强与家属沟通,指导家属给予产妇正面家庭支持,避免产后抑郁。③准备期:引导产妇关注医院妇产科微信公众号,定期在公众号上推送产妇及新生儿围产期护理注意事项、产后子宫复旧训练方法、营养饮食等内容。建立产妇微信群,安排护士动态跟踪产妇情况并答疑解惑。指导产妇适量有氧运动,每日饮水800~1000mL,规律排便,减轻腹部压力。讲解母乳喂养期间的错误喂养行为,引导产妇建立正确的喂养习惯。结合既往产妇心理治疗案例及临床经验,教授产妇自我情绪监测及调节方法,如音乐疗法、自我暗示法、转移注意力法等。④调整期:对产妇及家属在产后护理期间的积极表现予以肯定,叮嘱产妇坚持适量运动、健康饮食、规律作息,保持愉快的心理。鼓励产妇每日记录日常生活、饮食、心理、运动、母乳喂养等情况。建立24h咨询热线,及时帮助产妇答疑解惑。⑤适应期:结合产妇日常护理情况调整优化护理方案,开展延续护理健康宣教,指导产妇将院内护理内容与院外护理结合。教授产妇及家属开展新生儿喂养护理、脐带护理、洗浴护理,建立新生儿养护意识。嘱其及时开展新生儿预防接种,协助其办理新生儿出生证明。
1.3 观察指标
⑴心理健康:护理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自评量表(HAMA)[5]、汉密尔顿抑郁自评量表(HAMD)[6]评估产妇心理状态。HAMA量表由14个条目构成,单个条目0~4分,分值范围0~56分;HAMD量表由24个条目构成,单个条目0~4分,分值范围0~96分。分数高则焦虑抑郁情绪重。⑵自我效能感与自护能力:护理前后,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7]评估产妇效能感。该量表共10个条目,单一条目1~4分,分值范围10~40分,分数高则效能感强。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8]评估自护能力。该量表共43个条目,单一条目0~4分,分值范围0~172分,分数高则自护能力强。⑶恢复情况:记录产妇首次下地时间、泌乳开始时间、恶露持续时间及出院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心理健康状态对比
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护理后HAMA、HAMD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相关评分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心理健康状态对比(,分)
组别 | 时间 | HAMA | HAMD |
研究组 (n=41) 对照组 (n=41) |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 18.01±2.23 9.07±0.74αβ 17.86±1.82 11.21±0.95α | 27.38±3.55 13.12±1.82αβ 28.03±3.07 16.16±2.47α |
注:组内比较显著差异,αP<0.05;组间比较显著差异,βP<0.05;下同。
2.2 两组产妇自我效能感及自护能力对比
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护理后GSES、ESCA评分均有所上升(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相关评分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自我效能感及自护能力对比(,分)
组别 | 时间 | GSES | ESCA |
研究组 (n=41) 对照组 (n=41) |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 12.51±2.02 27.85±4.84αβ 12.36±1.69 21.41±4.35α | 23.24±3.44 59.43±5.01αβ 23.39±3.81 46.09±4.42α |
2.3 两组产妇恢复情况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首次下地时间、泌乳开始时间、恶露持续时间及出院时间均更短(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恢复情况对比(,d)
组别 | 首次下地时间 | 泌乳开始时间 | 恶露持续时间 | 出院时间 |
研究组(n=41) 对照组(n=41)t P | 10.81±2.11 13.23±2.56 4.671 <0.000 | 15.18±3.23 21.07±3.81 7.550 <0.000 | 3.42±0.41 4.98±0.94 9.740 <0.000 | 8.05±1.47 12.55±2.03 11.496 <0.000 |
3 讨论
产妇心理健康状态是影响分娩方式、分娩成功率及产后康复的重要因素[9]。不良的心理状态可降低产妇分娩配合度,影响分娩进程,延长产妇产后康复时间[10]。与常规护理相比,基于时机理论的护理在初产妇围产期的不同阶段予以针对性护理,从不同维度给予产妇指导,有效地解决了初产妇不同时期的护理问题,更有利于初产妇心理健康[11]。
在本研究中,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HAMA、HAMD评分更低,GSES、ESCA评分更高,首次下地时间、泌乳开始时间、恶露持续时间及出院时间均更短。与刘春利等[12]研究类似,表明基于时机理论的持续性护理在初产妇的临床护理中有积极作用。分析原因,基于时机理论的护理将初产妇的护理分为入院、分娩、准备、调整、适应5个时期,每个时期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入院期护理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利于提高产妇围产期配合度;分娩期护理可提高产妇分娩认知,减轻其心理压力;准备期护理进一步明确产妇分娩后饮食、生活等注意事项,帮助其建立系统护理思维;调整期护理进一步优化护理方案,利于患者自我照护行为的形成;适应期护理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24h咨询热线等构建服务平台,使产妇在院护理技能可得到切实落实,有效增强其自护技能,利于其产后康复。
综上所述,对初产妇实施基于时机理论的持续性护理,可减轻初产妇心理焦虑、抑郁程度,提升其心理健康程度,还可增强初产妇自我效能感及自我照护能力,促进其恢复。
参考文献
[1] 聂艳,冯小文. 基于时机理论的持续性护理结合孕妇学校管理对产妇哺乳技能及母乳喂养信心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2):146-148.
[2] 王晓玉,刘艳佳,许梅,等. 基于时机理论对分娩期产妇配偶陪产需求与等待体验的质性研究[J]. 全科护理,2020,18(33):4684-4686.
[3] 冯丽萍,高霏,储小梅,等. 以时机理论为框架的持续性护理对预防产后抑郁的作用研究[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1,8(16):152-154,195.
[4] 陈玲,郑丹,丘秋金,等. 时机理论指导的配偶全程陪伴式护理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2022,34(17):173-175,179.
[5] 刘春利,李晓红. 产前产后护理在初产妇母乳分泌中的应用影响分析[J]. 贵州医药,2023,47(1):146-147.
[6] 祝志娟,施素娟,俞小英. 初产妇第二产程屏气时机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J]. 护理与康复,2021,20(5):41-43.
[7] 李燕群,尹月娥,方肖琼,等. 基于时机理论强化初产妇配偶参与母乳喂养支持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2022,30(1):102-104,118.
[8] 郭志敏. 剖宫产产妇泌乳及产后抑郁的护理干预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9):120-123.
[9] 周海英,曾美英,阮丽玲,等. 产时体位护理联合一对一责任制助产在初产妇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3,29(8):159-161.
[10] 姚洁,张静,胡洌. 临床护理路径的协同护理对初产妇分娩后心理状态、自我效能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3,29(6):150-152.
[11] 杨晴,曹莉莉,王梦媛. 初产妇产前负性情绪调查及协同式待产心理护理效果[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3,31(4):831-836.
[12] 孙叶芳. 以时机理论为框架的持续性护理对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产妇自我效能的影响[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35):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