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CT诊断老年急性脑出血的价值分析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张永利

济南市章丘区普集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济南 250200

摘要

分析16层螺旋CT在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检查中的影像学表现。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患者均使用16层螺旋CT进行扫描诊断,对其出血部位和CT影像学表现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显示,6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出血部位多集中在基底节区和丘脑,其次是脑叶、小脑、脑干;治疗后存活率91.67%、死亡率8.33%,其中,基底节出血患者死亡率2.78%明显更低于其他部位出血死亡率(P<0.05);随着出血量的增加、患者死亡率越高,尤其是出血量≥81ml的患者,死亡率33.33%明显高于其他出血量致死率(P<0.05);同时随着中线结构移位距离越大、患者死亡率越高,中线结构移位≥11mm的患者死亡率50.00%明显高于其他移位距离患者的死亡率(P<0.05)。研究发现,16层CT用于诊断老年急性脑出血有重要价值,可以显示脑出血部位、形态、脑组织移位等信息,为临床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可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老年;螺旋CT;急性脑出血;影像学表现

正文


    急性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患病现状十分严峻。据统计,每年因高血压性脑出血导致死亡的人数不断上升,而其中又以老年人群为主[1]。急性脑出血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临床后果,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在老年群体中,急性脑出血的发病率较高,这主要与老年人的血管硬化、血压不稳定、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有关,此外,老年人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身体机能退化等也是导致脑出血的重要原因,发生后导致的严重后果包括认知功能下降、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2]。螺旋CT是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对于急性脑出血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在临床实践中,颅脑损伤是脑出血的主要表现形式,而螺旋CT对于颅脑损伤的检出率较高,通过螺旋CT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脑出血的部位、范围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3]。对于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来说,及时采取螺旋CT检查可以迅速准确地诊断出脑出血的部位和程度,为医生提供有效的治疗依据,可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62~75岁,平均年龄(68.47±5.56)岁,病程2~10d,平均病程(6.04±1.17)d,发病至就诊时间2~6h,平均(3.45±0.16)h。此次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纳入研究的患者与其家属皆知情同意,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与《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中关于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相符[4]②年龄≥60周岁;③有完整的临床病历资料;④临床有头痛、昏迷、嗜睡、偏瘫、言语不利等表现;⑤首次发病者。排除标准:①已经继发动脉瘤出血者;②脑血管畸形者;③夹层动脉瘤出血患者;④患终末期恶性肿瘤,预计生存时间低于3个月;⑤外伤性脑出血,如意外事故导致的脑补出血。

1.2  方法  

使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扫描机(型号:SOMATOM Emotion,国食药监械(进)字2013第3703392号),平扫相关参数设置:层距和层厚分别是5mm,管电压是140kV,螺距为1.0,矩阵是256(?)×256(?),管电流为160mA。基线:外眦、外耳道连线,指导患者呈仰卧体位,以层厚为10mm的前提下于基线朝上做平行、连续的扫描,直至颅顶,观察中线位移及出血情况。对存在增强扫描指征的患者,进行增强扫描:于患者肘正中静脉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生产企业: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企业: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50~150ml,使用20号静注连接管,注射速度为5ml/s、延迟10s,扫描时间6s。将所得影像学资料上传后台处理系统做分析。

1.3  影像学资料分析  

委派有丰富经验的两名神经放射医师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盲法评估。内容:CT平扫血肿的情况,大小、形态(是否规则)、所处位置、密度(是否均匀)、四周是否存在血肿状况、有无破入脑室情况等,使用ABC/2的方法进行测量。分析CT增强扫描图像,逐层对血肿层面内有无强化灶进行观察和了解,并记录强化灶的形态(线状/小片状/点状)、数量、位置(周边/中心)等。有意义的血肿增长为血肿增长30%左右或绝对增长6ml[5]

1.4  观察指标  

①统计患者脑出血发生部位,并记录相应的CT影像学特征表现。②统计脑出血发生部位不同导致患者的死亡率差异。③统计脑出血发病部位不同患者的出血量情况,出血量的计算结合多田式脑出血计算公式计算。④统计分析不同出血量患者的死亡情况。⑤记录不同发病部位的中线结构移位情况,以及不同中线结构移位的致死率。

1.5  统计学分析  

此文研究数据使用SPSS 26.0软件做出分析,±s)代表的是计量资料,行t检验;[例(%)]代表的是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确切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脑出血部位和CT影像学特征表现  

6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出血部位多集中在基底节区和丘脑,其次是脑叶、小脑、脑干,有1例患者为多发性出血。具体见表1。

1  患者脑出血部位和CT影像学特征表现

脑出血部位

例数

影像学特征

基底节出血

36

类圆形、肾形高密度影,血肿四周存在环形低密度水肿带

丘脑

11

椭圆形、圆形高密度影

脑叶

7

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表现

小脑

4

不规则形、圆形

脑干

1

有不规则的高密度影,并且于高密度影四周或伴低密度影

多发性出血

1

-

2.2  脑出血发生部位不同导致患者的死亡率  

6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就诊后均予以积极治疗,治疗后存活55例,存活率91.67%;死亡5例,死亡率8.33%。其中,基底节出血患者死亡率最低,为2.78%,明显更低于其他部位出血死亡率,差异显著(X2=14.393,P<0.05),见表2。

2  脑出血发生部位不同导致患者的死亡率[例(%)]

脑出血部位

例数

死亡率

存活率

基底节出血

36

1(2.78)a

35(97.22)

丘脑

11

1(9.09)

10(90.91)

脑叶

7

1(14.29)

6(85.71)

小脑

4

1(25.00)

3(75.00)

脑干

1

0(0.00)

1(100.00)

多发性出血

1

1(100.00)

0(0.00)

    注:与其他部位出血死亡率相比,aP<0.05

2.3  脑出血发病部位不同患者的出血量  

6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中,出血量<30ml的有32例,占53.33%,出血量≥30ml的有28例,占46.67%;

3  脑出血发病部位不同患者的出血量[例(%)]

脑出血部位

例数

出血量<30ml

出血量≥30ml

基底节出血

36

22(61.11)

14(38.89)

丘脑

11

3(27.27)

8(72.73)

脑叶

7

5(71.43)

2(28.57)

小脑

4

1(25.00)

3(75.00)

脑干

1

1(1000.00)

0(0.00)

多发性出血

1

0(0.00)

1(100.00)

2.4  不同出血量患者的死亡情况  

出血量<30ml的32例患者无死亡病例;出血量≥30ml的28例患者中,随着出血量的增加、患者死亡率越高,尤其是出血量≥81ml的患者,死亡率33.33%明显高于其他出血量致死率(X2=9.600,P<0.05),见表4。

4  不同出血量患者的死亡情况[例(%)]

出血量

例数

死亡

30ml

32

0(0.00)

30~60ml

12

1(8.33)

61~80ml

10

2(20.00)

≥81ml

6

2(33.33)a

    注:与其他出血量死亡率相比,aP<0.05

2.5  脑出血发病部位不同患者的中线结构移位情况  

中线结构移位患者总计36例(60.00%),未发生中线结构移位的患者有24例(40.00%),具体脑出血发病部位不同患者的中线结构移位情况见表5。

5  脑出血发病部位不同患者的中线结构移位情况[例(%)]

脑出血部位

例数

中线结构移位

基底节出血

36

23(63.89)

丘脑

11

6(54.55)

脑叶

7

5(71.43)

小脑

4

1(25.00)

脑干

1

0(0.00)

多发性出血

1

1(100.00)

2.6  不同中线结构移位情况患者的死亡情况  

未发生中线结构移位的24例患者中并无死亡病例;发生中线结构移位的36例患者死亡5例,死亡率13.89%,同时随着中线结构移位距离越大、患者死亡率越高,中线结构移位≥11mm的患者死亡率50.00%明显高于其他移位距离患者的死亡率(X2=15.959,P<0.05),见表6。

6  不同中线结构移位情况患者的死亡情况[例(%)]

移位距离

例数

死亡

0

24

0

1~5mm

17

1(5.88)

6~10mm

13

1(7.69)

≥11mm

6

3(50.00)a

    注:与其他移位距离死亡率相比,aP<0.05

 

3  讨论

 

    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史和动脉硬化等因素都与急性脑出血的发生有紧密关联,并在情绪激动、过度用力时骤然发病,出现剧烈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甚至是失语、偏瘫等,且发病之后常常会于数小时之内到达顶峰,预后不佳,或直接造成死亡[6]。急性脑出血多发生在老年群体中,日常的体检和及时诊断治疗非常重要。

    临床目前常采用CT检查来诊断急性脑出血,与核磁共振(MRI)等其它检查手段相比,CT检查价格比较低廉,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而且CT检查在急性脑出血的诊断中也体现出很多优势,如:脑出血病灶在CT片子上一般呈高密度病灶,基于对密度改变的观察,能够及时对脑出血做出诊断;与核磁共振检查比较,CT检查对于出血的显示效果更好,核磁共振检查中较难明确识别急性出血,这是由于其信号可能会和正常的脑组织混淆;CT检查也能用于对出血原因与出血量的判断,为临床医师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帮助;对于已经有脑部症状发生的患者,CT检查还能够帮助临床医师判断病情现在的严重程度,以及做出是否进行手术治疗的判断[7-8]。总体上而言,CT检查于急性脑出血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帮助医生准确诊断有关键参考价值。

    本次研究通过结合实际病例观察,发现60例患者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处,这里是由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供血,直接从大脑中动脉垂直发出,而此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加之豆纹动脉管壁又比较薄,不能承受高血压,因此基于血管硬化、合并高血压等的前提,很容易发生破裂、造成脑出血[9]。但基底节处发生脑出血的患者致死率又比较低,研究结果观察到:基底节出血患者死亡率2.78%明显更低于其他部位出血死亡率,这是由于基底节区出血时,脑脊液循环通路可能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可以减小脑疝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从而降低致死率。另外CT观察发现本次纳入的病例中线结构移位患者总计36例(60.00%),未发生中线结构移位的患者有24例(40.00%),而在发生中线结构移位的患者中,观察到随着中线结构移位距离越大、患者死亡率越高,中线结构移位≥11mm的患者死亡率50.00%明显高于其他移位距离患者的死亡率。分析原因可能是当脑中线结构发生移位时,通常表明脑组织内部或者是脑组织与颅骨之间存在着压力梯度,而这种压力梯度可能会导致脑组织受挤压、变形或移位,对重要的神经结构与血管造成损伤,引发更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10],在此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发生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意识障碍与生命体征不稳等症状,从而加大死亡风险。

    通过观察16层CT诊断老年急性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发现16层CT可以直接显示出脑出血的数量、部位和大小,并检测到血肿四周是否存在梗阻性脑积水、脑组织移位和低密度水肿带等,实现动态性观察血肿的演变过程[11]16层CT采取螺旋式开展,可以快速、持续完成扫描,多排探测器和锥形X线束的使用更进一步提高了扫描的速度、减少了扫描的时间、增加了扫描的层次[12],发挥出成像快且检查时间短等优势,非常适合老年人使用。

4 结语

总之,16层CT用于诊断老年急性脑出血有重要价值,可以显示脑出血部位、形态、脑组织移位等信息,为临床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可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 封慧,任静. CT增强扫描结合凝血功能检测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3,26(7):804-809.

[2] 孙学术. 64排螺旋CT在老年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诊断效果观察及价值体会[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3,29(11):71-73.

[3] 张硕,陈磊,白小飞. CT灌注成像对高血压性脑出血亚急性期血肿情况的评估作用及血肿点征与血肿增大的关联性分析[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14):106-108.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12):994-1005.

[5] 赵雪宁,王晓晨,王思慧,等. 宝石能谱CT预测急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应用研究[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23,42(2):176-180.

[6] 李付胜. 急性脑出血应用64排128层螺旋CT的临床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2,13(5):51-54.

[7] 李福地. 多层螺旋CT对老年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探讨[J]. 基层医学论坛,2021,25(23):3350-3352.

[8] 杨光,杨辉,侯铁,等. 64排螺旋CT诊断老年急性脑出血的作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7):133-134.

[9] 余伟. 60岁以上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6层螺旋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J]. 包头医学,2022,46(3):5-7.

[10] 高川. 多层螺旋CT结合MRI检查在诊断急性脑出血及术后复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20):122-123.

[11] 杨柳. 急性脑出血患者的CT特征及临床诊断研究[J]. 当代医学,2020,26(33):135-136.

[12] 汤志杰. 16层螺旋CT应用于老年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诊断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22):196-19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