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计算思维的培养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徐红蕾

抚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巢实验学校 344000

摘要

近些年,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逐渐成为基本教学任务。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主动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与成长特点为基础,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构建课堂活动,这能够使学生学习兴趣直接被激发,有利于学生计算思维发展。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计算思维培养方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计算思维;培养研究

正文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生活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从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化人才需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面对这一问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主动跟随社会发展新趋势,将计算思维培养列入到课堂教学重点任务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信息技术素养逐渐形成,对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也有重要作用。

一、计算思维内涵

计算思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现代人们应有的思维活动,指的是将问题的解决方案描述到能够有效执行程度的思维过程,并通过计算思维产生的解决方案可以由人来执行的活动。在拥有计算思维后,学生会主动寻找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计算思维有效应用,在脑海中形成具有实际效益的问题解决方案。如,学生计算思维培养中,教师要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这一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设计,让学生在问题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渐形成计算思维[1]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现代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全新的阶段,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化工具。信息技术的前身是计算机,而计算机相关教育中教师既要普及信息技术在信息处理中的有效应用,还要重视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提升,这样学生才可以成为信息技术持续性发展的推动者。但是,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教还没有达到理想效果[2]。根据研究发现,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第一,信息技术教学中育人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师要实现的目的,需要贯穿教学始终,这样教学才会更有效。这就需要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时,教师要将学生计算思维培养作为一个目标,并在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育人活动。可实际上,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设计的育人目标明显缺少学生计算思维培养。从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分析,教师将更多的重点放在了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上。学生学习中,只要掌握了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便算完成了学习,这种不需要思考如何将不同的问题描述到信息技术可以执行与处理等,学生的计算思维很难得到发展[3]

第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有效性提升中至关重要。信息技术作为学科教学比较有趣的一门课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为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创造了机会。而实际教学中,囧事抓住机会与利用机会作为关键,会对最终育人效果产生影响。从当前教学现状分析,教师经常采用“保姆式”的教学方式,并没有使学生计算思维得到有效培养,也没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师生互动有效性低。师生互动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课堂教学变得轻松,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这有利于学生计算思维培养。师生互动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多与学生说一些有趣的话题,而后通过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表达。但从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师生互动现状分析,明显存在有效性不高问题。如,互动过程中教师经常会以自己为主导,对于怎样互动、互动的内容与时间等等,这些都全部掌控在教师的手中。学生在与教师互动时不具备主动权,一切都要听从教师的安排,积极性会降低,这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也不利于小学生计算思维发展[4]

三、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意义

(一)可使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生信息技术计算思维培养,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有积极作用。学生计算思维提升过程中,学生会思考问题与描述问题,而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学生问题分析、整理与解决都可以在问题情境中发生变化。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从座位号认识编码”时,便可以在基础知识讲解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什么是编码,理解信息技术中编码是什么,怎样设计等等。这样学生便会在理解基础知识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这样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便可以不断提升[5]

(二)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运用的批判能力

信息技术在被人们广泛应用到生活与工作等问题解决中时,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较多负面影响。如,信息技术发展中延伸出很多电子产品,人们经常会借助电子产品获取信息,这让信息获取与传递速度加快,打破了以往信息技术传递局限性。但同时,在互联网这个大的信息群中,因为信息十分繁杂,其中一些不积极的信息,会无形中影响人们的思想与生活,这对人们生活与社会和谐发展不利。而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小学生计算思维进行培养,可以让学生较好的强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信息技术与人的关系,而不是一味的被信息技术的一些个性化外表所迷惑。当学生懂得辨别信息技术使用时,学生的批判能力便可以不断被提升[6]

(三)对学生自我调节能力提升有利

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可以让学生有更好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进步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之后的结果,而这其中的每一个因素变化,都可能成为催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因素。在多变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发展学生计算思维,可以让学生在接触信息技术中逐渐接受信息技术的变化,并不断的调节自己,让自己有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的能力。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有经常接触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变化的机会,这可以帮助学生从本质上了解计算机。如此一来,无论信息技术环境怎样变化,学生都有从本质上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可以让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提升[7]

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策略

(一)应用复习导入使学生积极思考

和其他科目相比较,信息技术的课程安排量明显要少很多,这就无形中减少了学生与信息技术接触的机会,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期望值。当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期望,教师便可以拥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复习导入可以让学生回忆以往所学知识,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产生好奇心。为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导入设计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8]

例如,在教学《体会编码的作用》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忆前一章节知识。如,教师可以主动向学生提问:请问同学们还记得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吗?学生回答教师:上节课学习了生活中的编码。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可以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编码有哪些吗?或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有被应用呢?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将自己学习过的知识分享出来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积极表现进行肯定,并夸奖学生,以此提升学生自信心。如,同学们可真聪明,记忆力可真好等等。小学生渴望被认可,当得到教师的认可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都会受到影响,这可以为接下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奠定基础。如,在夸奖学生后,教师便可以询问学生: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么广泛,同学们可以说一说对编码的理解吗?或者是分享下自己在对于编码在生活中作用的看法?如此,既可以顺利从知识回顾中进入到全新的学习领域,也可以让学生在自信心与积极性等因素影响下主动学习知识。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而后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是描述问题与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这可以使学生计算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二)应用问题驱动使学生主动探究

想要让学生一直对信息技术学习有兴趣,只借助学生对科目学习的好奇心无法长久,这就需要教师寻找能够让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长久性兴趣的办法。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并有成功的体验感,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足够的自信心,这对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有利,可以让学生对学习一直保持热情。为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时,教师可以借助问题设计,对学生计算思维进行培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驱动性作用,要难度适中,有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逐渐进入到深度学习的作用,这样任务驱动才可以呈现出较好的课堂反馈,学生计算思维才有更好发展。

例如,在教师教学《寻找生活中的条形码》时,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生活中有关条形码的一段短视频。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到超市购买物品时收银员结算的情境。小学生在上课后,很难第一时间就进入到学习状态,而如果在课堂上播放有趣的微视频,学生的注意力会主动集中,这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实施。其次,生活化微视频内容播放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熟悉这一情境,能否解释下为什么收银员要对着商品扫一扫。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收银员在刷商品上的码。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个码是条形码吗,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条形码吗?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会将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条形码、是否经常看到等会分享出来,这可以活跃教学氛围。与此同时,学生分享的过程也是其思考的过程,这对学生计算思维培养有利。最后,学生分享后要求其对什么是条形码、条形码在生活中应用作用等进行总结。学生一步一步的在问题引导下,逐渐学习完本节课知识,并在积极思考与互动中发展了自己的计算思维。如此,不仅帮助教师顺利达到教学目的,对教学质量提升也有利。

(三)通过不断激励让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主动动脑思考问题对其计算思维发展有利。所以,计算思维形成中,教师要让学生对问题分析与描述,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面对相同的问题,学生在思考与寻找问题解决方式时会有不同表现,这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效的激励行为,会让学生有更多自信心挑战问题,有更多勇气突破问题带给自己的影响,这对学生思维活跃性提升有利。为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不断激励的方式使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发展。

例如,在教学《编程表达思想》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有什么兴趣与爱好。当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后,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等进行转化。如,学生说自己喜欢听歌后,学生便可以用信息技术播放歌曲,并告诉学生编程可以表达思想,而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做出尝试。学生尝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教师便可以借助指导与激励融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有继续探究问题的决心,从而使学生不断活动自己的思维,以此提升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教师顺利完成育人任务的基础,在学生发展与能力提升中有着重要影响。课前导入、问题驱动与激励教学,都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能够对学生计算思维产生积极影响。由此可见,学生计算思维培养中可选择的方式十分多样。所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利用课堂活动设计,使学生主动动脑思考,主动表达与分析。

参考文献:

[1] 陈兴冶,马颖莹,杨伊. 面向计算思维发展的深度学习模型建构 ——以可视化编程教学为例[J].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5):94-100,121.

[2] 朱蒙蒙. 基于计算思维三维框架的Scratch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以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赛车游戏》为例[J]. 新课程导学,2022(29):51-54.

[3] 郭媛媛. 打开世界丰富生活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计算思维的培养[J]. 科普童话,2023(23):40-42.

[4] 王敬文.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提升学生计算思维的方法研究[J]. 生活教育,2023(8):111-113.

[5] 华燕萍. 深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计算思维的策略研究——以电子表格学习为例[J]. 读与写,2021,18(18):150.

[6] 蔡荣华,万梦思.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计算思维挖掘与教学案例浅析——以南方版"算法与程序设计初体验"一课为例[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14):80-81.

[7] 王艳芬. 从兴趣出发,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以Scratch《直升机》游戏教学为例[J]. 读与写,2021,18(31):291-292.

[8] 裴晓丽,彭兴嘉,党晓婧,等.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计算思维提升策略[J]. 互动软件,2022(6):1857-185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