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培育策略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林旭东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第三中学 广东 揭阳 522031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培育策略。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者发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思维与方法、地理价值与态度三个方面。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如问题导向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可以促进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塑造学生良好的地理价值观和态度。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培育策略

正文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科学习者在特定学科领域内所需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核心思维能力和核心价值观与态度。在当今社会,高中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地理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思维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地理知识片面、应用能力薄弱、思维能力不足和价值观缺失等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培育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地理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将探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策略。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综述,我们将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并归纳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特点。然后,我们将开展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地理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表现,以了解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我们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收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以提出可行的策略和具体措施,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培育。

    一、当前阶段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当前阶段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一)地理教材的内容相对抽象。地理学科涉及面较广,涵盖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多个领域,常常会出现概念比较抽象、难以形象化的内容,这对学生的理解和吸收会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师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直接讲解、板书、实验演示等方法进行教学,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但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不够强,难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四)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地理学科的评价题材相对多样,但目前的评价体系主要以传统的笔试考试为主,缺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难以更准确地评价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当前阶段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无法避免的出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缺失,如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当前高中地理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科要求学生能够跨学科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城市规划时,需要通过分析城市人口分布、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数据,运用几何、数学和经济等学科的知识,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地理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培养综合分析、综合判断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二)地理信息素养:地理学科涉及大量的地理信息,包括地图、图表、统计数据等,学生需要能够获取、理解和分析这些信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学生在进行地理实地考察时,需要使用地图和导航工具准确抵达目的地,并能够解读地图上的地理信息。

(三)地理实践能力:地理学科强调对真实地理问题的实地观察和实践应用。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和田野调查等活动,能够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在进行水质检测实验时,需要掌握采样技巧、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然后针对实验结果提出相应的地理变化解释和环保建议。

(四)地理伦理素养:地理学科也涉及到社会和环境问题,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来培养对地理伦理的认识和关注。例如,学生在研究城市化过程中,需要了解城市化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思考如何平衡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地理伦理素养帮助学生形成价值判断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综上所述,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涵盖了地理思维能力、地理信息素养、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伦理素养等方面,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并能够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三、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培养途径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一)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探究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或者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通过讨论、探索和实验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例如,在教授地球环境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呈现他们对地球不同层次环境的认识和思考。学生可以自主调查并收集相关数据,与同组成员合作分析和解释数据,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在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同时也培养了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实际案例、教育技术工具和地图等辅助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例如,通过展示真实的地理案例,学生可以触发思维,分析案例中的地理要素和相互关系,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教育技术工具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进行模拟实验和地理分析,以加深对地理概念和现象的理解。使用地图作为学习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地图上的地理模式、图形和符号来推断地理现象和关系,从而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这种培养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地理学科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二)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实地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实地教学是指将学生带到实际的地理环境中,直接观察和体验地理现象。例如,当教授地球的地理特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自走进山区、海滩、河流等地理环境,亲身感受和观察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通过实地教学,学生可以直接获取地理信息,加深对地球表面地理特征的认识,并将实地观察与地图上的信息进行对比和解读。

此外,还可以通过地图制作和分析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地图作为一种视觉化的地理信息呈现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使用不同类型的地图,如地形图、气候图、经济发展地图等,通过比较分析地图上的地理要素和空间分布,培养学生解读和分析地图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制作地图,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地图符号和制图技巧,并能够通过地图表达和传达地理信息。

同时,数据分析也是培养地理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地理数据和统计数据,应用统计和计算方法,进行地理信息的分析和解释。例如,在学习城市化过程时,学生可以收集并分析城市人口、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来了解城市化的特征和影响。这样的数据分析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数据处理和解释能力。

通过实地教学、地图制作、数据分析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这种培养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和运用不同类型的地理信息资源,提高了他们获取、理解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感知和数据科学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三)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实地观察是指让学生亲临现场,通过观察、测量、记录等方式探究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从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建构。例如,在学习土地利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城市郊区进行实地调查,记录不同用途土地的空间布局、用地面积和发展状况,以及人类活动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通过田野观察,学生可以加深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理解,培养自己在不同场景下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实验检测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实验检测是让学生通过设计、操作实验装置,获取数据和结果,来验证和加深对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海洋环境时,学生可以设计实验来测量海水温度、盐度和溶氧含量等指标,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和解释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通过实验检测,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地理问题解决方案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在学习城市发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调查和分析一座城市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城市发展建议和解决方案。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加深对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这种培养方式有利于学生将地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解决的技能,在实践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实际的参考和应用场景。

(四)地理伦理素养的培养:地理伦理素养的培养是高中地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环境意识,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的公民。

社区服务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地理伦理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和课外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和环境现实情况,加强对社会和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教授环境保护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环保组织的活动,或者组织学生自行策划和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组织志愿服务、绿化学校校园、参与垃圾分类、水资源保护等活动,从而提高自己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了解环保的实际需要,认识到自己对环境和社会的作用,培养自己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讨论和辩论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培养地理伦理素养。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辩论,了解不同地理伦理观念的优缺点以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例如,在学习全球化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辩论,结合各种社会伦理观念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探究全球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环境和社会发展。

通过社区服务、课外实践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伦理素养。这种培养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身和环境的关系,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和人文情怀的地理学习者。

通过以上这些途径,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这些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更是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过程。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策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在面对地理问题和挑战时具备应对能力,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的地理学习者。

 

 

 

 

 

 

 

 

 

 

 

参考文献

[1] 杨儒娟.浅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渗透途径[J].学周刊,2023,(24):105-107.

[2] 牛雨薇.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学科美育的培养原则与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3.

[3] 王秀香.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综合探讨[J].文科爱好者,2023,(02):52-54.

[4] 邹振弟.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分析[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第三中学;,2023:6.

[5] 劳德冠.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研究[J].高考,2023,(05):38-4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