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幼儿科学探究能力与发展的实践与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媛媛

东营市河口区实验幼儿园

摘要

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科学教育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培育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是当今时代科学教育最核心的目标。针对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育问题,文章结合幼儿园教育实际,立足核心素养背景,提出了不同的培育措施,以助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学前教育;核心素养;科学探究能力;策略研究

正文


引言: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因而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必须抓好这一关键时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合理组织来有效提升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然而就目前幼儿园教育实际情况来看,不少科学探究活动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有的科学探究活动走过场、重结果,影响了对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育。针对这一情况,必须基于核心素养探索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更为有效的培育路径,使其成为提升幼儿科学素养的基础。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幼儿好奇心,满足幼儿探究欲望

幼儿都拥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提出自己的问题与猜想,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所提出的猜想应该是从真实情境中产生的,而非漫无边际的胡猜乱想,只有这样的提问与猜想才能够对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育起到积极作用。为此,教师必须从实际生活出发,为幼儿创设趣味适宜的情境,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产生探究欲望,进而让幼儿在源源不断的探究欲望和问题中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体系。

比如,“融化的冰块”是幼儿园大班的一个科学探究活动,旨在让幼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让冰块融化的方法,但是如果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直接要求幼儿想办法让幼儿融化冰块,就难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此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创设趣味情境,以让幼儿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若干个有企鹅玩具冻在里面的冰块,并创设情境:巫婆施法将这些企鹅冰封在了冰块里,现在巫婆出门了,能不能想办法把冰块融化救这些企鹅出来呢?这样的情境充满趣味性,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幼儿更愿意主动思考融化冰块的方式,在强烈的探究欲望的驱使下,幼儿会更加愿意思考,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也能有所发展。

二、给予充分空间,提供机会和条件满足幼儿探究过程

对于幼儿来说,其不仅拥有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就连其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而无论是知识的建构,还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培育,都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发展,教师对幼儿发展的认识也更为深入,因此近年来在科学教育在学前教育中所占比重也有所增加,但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多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幼儿只能按照教师的指导与讲解来按部就班的完成科学探究活动,虽然在此过程中幼儿顺利完成了科学探究活动,也获取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但是自主科学探究的能力却在一定程度上被窒息了。鉴于此,出于幼儿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教师在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时必须为幼儿提供更为充分的探索空间,提供机会与条件来满足幼儿的探究过程,以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比如,科学探究活动多被安排在一日活动中,但是一日活动的开展比较紧凑,且科学探究活动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如果过分地控制时间,就有可能出现科学探究活动不够充分的问题,进而就会影响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要在时间上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不能因为其他活动的安排而强制推进科学探究活动的进行,以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科学探究,为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育提供更为充分的空间。

三、教师适当指导,支持并推动幼儿探秘科学认知

在新课改背景下,虽然幼儿的主体性被强调,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仍然不能忽视,尤其是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育,更需要教师的指导,以支持并推动幼儿探秘科学认知。

虽然学前教育阶段由幼儿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难度并不大,但是对幼儿来说操作起来仍然不容易,如果完全让幼儿自主,就可能造成科学探究活动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及时为幼儿提供帮助。

比如,在科学探究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思考与修正操作方法,以培育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小灯泡更亮了”是幼儿园大班的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相较于一般的科学探究活动,本次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更为繁琐,因而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幼儿将探究过程记录下来。首先,教师要让幼儿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来画出自己的设计图,之后再进入正式动手操作的阶段,但是有一组幼儿在动手操作阶段却没有按照自己的设计图进行,在发现之后教师就可以询问幼儿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设计图进行探究,当幼儿回答原因之后,教师则要顺势引导幼儿按照当下的操作方式对之前绘制的设计图进行修改。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操作过程,并及时更改设计图,实际上就是不断修正自己思想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了解到需要通过科学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也初步学会了应用批判性的思维思考自己设计的操作方法,在培育幼儿科学精神的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育。

再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采用正确的方式来对科学探究活动进行记录,以帮助幼儿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基础。幼儿自主记录的意识与能力都比较差,即使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也会出现随意记录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固然有幼儿年龄小,此外还有所选择的记录方式不符合幼儿的实际情况。鉴于此,为了帮助幼儿在记录科学探究活动观察和操作结果更为严谨科学,教师就可以结合科学探究活动的具体内容来选择更加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记录方式,以引导幼儿更为严谨地记录。如,在“胶泥浮起来”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记录胶泥在水中的位置时,教师就可以让幼儿用一条小鱼的图画来标记。采用这种绘画的方式显然比其他方式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这样的记录方式也能够引导幼儿完成持续的探究,拓宽幼儿的探究视野。

四、回归日常生活,立足幼儿实际,促进持续科学探究

科学教育虽然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并非学前教育的全部内容,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学前教育所肩负的教学任务更多,因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很好地培育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促进科学探究活动向日常生活的回归,以让科学探究活动立足幼儿实际,在此基础上促进幼儿进行持续的科学探究,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科学探究能力的培育。

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其无法独自完成科学探究活动,因此为了促进持续的科学探究,就必须多途径鼓励幼儿进行表达与交流,让幼儿在表明自己独特想法的过程中来让幼儿保持科学探究的习惯。比如,教师可以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加入讨论与交流的环节,在本环节教师要选择幼儿代表来阐述自己的科学探究成果,还可以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讨论,进而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集体交流等方式来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环节中,表达与交流不再是一种形式,而是真的让幼儿发言,教师也会认真倾听与记录幼儿的意见,从幼儿的发言中找到教育契机,以此为科学探究能力培育的切入点,激励幼儿进行下一进程的探究。再如,教师还可以抓住幼儿之间的认知冲突,让幼儿敢于质疑,也能够接受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不同的幼儿所产生的观点与认识都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教师要避免直接说哪一名幼儿的观点是正确的,哪一位幼儿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要让持不同观点的幼儿进行表达与交流,当争论不下时,就可以顺势组织一次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幼儿就可以认识到科学探究活动在验证观点方面的重要作用。长此以往,幼儿就能够逐渐养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验证自己观点的良好习惯,这样即使在学前教育中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组织科学探究活动,幼儿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地进行科学探究,进而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科学探究能力的培育与发展。

结语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中的科学教育并不是要让幼儿掌握多么丰富、多么深厚的科学知识,而是要让幼儿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用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育是学前教育的教育核心,教师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必须通过趣味情境的创设、适时引导等措施来培养幼儿科学、严谨、专注的科学探究态度,并在多次科学探究活动的进行过程中逐步提升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幼儿逐步构建起对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幼儿自身认知结构系统化,为幼儿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印纯乐.幼儿自然探索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清风,2021,(18):33.

[2]郑翠苹,王茜,杨勇.童心探科学,游戏启智慧——谈谈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幸福家庭,2021,(16):143-144.

[3]吴锦京,雷燕.学前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1,(25):179-18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