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初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娟

濉溪县新城中心学校 邮编:235100

摘要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初中地理课程改革发展的新标志,对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和思维、实现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跨学科教学有助于实现学生主动学习,提升综合能力,并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此文章探究跨学科融合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关键词

跨学科;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正文


在初中地理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充分发挥该课程知识的包容性和兼容性优势,在充实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助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为此,初中地理跨学科整合教学被诸多教师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了可喜的教研成果。通过观摩教学和研读相关文献,笔者感知到,构建初中地理跨学科整合教学需分清主次,即应以完成地理知识传授为己任,合理融入多学科知识,在融入过程中多学科知识应与初中地理知识衔接。显然,目前已有的教学实践并未完全满足上述要求。同时,初中地理跨学科整合教学还对学生的知识整合和迁移能力提出了要求。这就意味着,若想取得高效的教学反馈,整合式教学内容需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相适应。

一、初中地理跨学科整合教学的内在要求

(一)应满足根植于基础阶段学科知识体系的要求

在初中地理跨学科整合教学中,教师需使跨学科知识内容以体系的形态展现出来,且有助于使学生完成知识整合和迁移任务,所以教师应满足根植于基础阶段学科知识体系的要求。由于初中地理在七年级便已开设,此时学生所具备的前置性学科知识源于小学阶段所学,所以仍属于基础阶段学科知识体系范畴。但这里的重点在于,随着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应将学生已具备的初中阶段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以实现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目标。

(二)应满足匹配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的要求

在生本原则下,教师还应满足匹配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的要求。学生所具有的认知水平具有个体差异性特征,而认知结构则与他们的学科学习兴趣存在密切关联。为了降低初中地理跨学科整合教学的难度,教师可将班级学生的平均认知水平作为匹配要求,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把握跨学科整合教学的规律。由于对学生的认知结构难以作出同质性假设,所以教师在跨学科素材选择上应做到丰富多彩。

二、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

第一,促进地理新课标要求的达成。《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要求,各门课程原则上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由此可见,在初中地理教育中,除了要关注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打破内容局限,注重与相关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及融合,以挖掘更丰富的地理教学元素,提升教学效果。第二,协助中考改革要求的实施。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中考新方向,初中地理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符合意见中明确提出的“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要求。目前,有关教育创新的热词频繁出现,包括学科融合、跨学科学习、STEAM理念等,纷纷成为教育界讨论与实践的主题,初中地理教学也可积极尝试。第三,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力量往往来源于知识,而这些知识通常需要以跨学科融合的方式呈现,当面对多学科、多层次、多要素的综合问题时,解决它的最佳路径无疑是打破学科壁垒,依托丰富知识内容的衔接和创新。要想更好地运用初中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势必要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

三、跨学科融合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渗透跨学科内容

课堂导入环节是地理跨学科课堂教学的开端,跨学科内容必须是学生熟悉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面对熟悉的内容,学生会产生学习兴趣,进而主动探究。对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渗透跨学科内容,向学生展现相关的场景,以此奠定课堂学习基础。以“日本”的教学为例,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通过网络、报刊了解了日本的基本情况,如樱花节等。这些内容和日本历史有关。于是,在实施课堂教学前,教师站在历史角度搜集相关信息,并将其加工为微课视频,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播放。当美丽的樱花出现时,学生能够迅速集中注意力。随着微课的播放,学生了解樱花节、鉴真东渡、遣唐使、日本建筑风格等,由此丰富了历史储备。在播放微课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所看到的是哪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在哪里?这个国家的气候、经济、文化等情况是怎样的?”在一系列问题的作用下,学生开动脑筋,迁移生活经验,同时回想微课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并认真作答。如,有学生回答:“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北部、亚洲东部,东部濒临太平洋。”教师依据学生作答情况,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其进行深入探究。渗透跨学科内容,不但轻松地创设了教学情境,调动了学生已有认知,还顺其自然地引出了新知内容,学生因此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历史储备,有利于其深入探究地理内容。

(二)共建跨学科知识系统合作提出解决方案

在互联网时代,初中生所拥有的跨学科知识储备不容小觑,所以可在课前准备阶段由师生共建跨学科知识系统。教师可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向他们抛出需要收集的跨学科信息,如需要收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相关信息。初中生在课前预习阶段便可根据教师要求,利用互联网,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并在师生班级群中发布。在完成跨学科知识整合时,教师可以有选择地采纳学生所提供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以作课堂教学之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在混合式教学形态下延伸课堂教学的时空维度,鼓励学生在跨学科的视角下提出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案。在线上,教师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在互联网思维下分享跨学科知识,并鼓励学生以创造性的思维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在实证分析中需向学生介绍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以及由此带来的破坏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在价值分析中采用跨学科整合教学模式,在引起学生共情的同时,使跨学科知识建立逻辑关联。为了使初中地理跨学科整合教学更具有学情植根性和区域植根性,教师需开展相应调研以学生实践体验解构自然灾害的类型,可以在全员育人协调机制下形成在线跨学科支持平台。教师可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告知他们需要收集的跨学科信息,让初中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利用互联网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并在师生班级群中发布。

(三)结合实际活动深化多学科渗透

为达到真正实现初中地理多学科整合教学这一目的,地理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特点与学习情况科学设计探究性活动,引入新型地理教学模式,并深入挖掘地理教材知识,以此提高初中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通过这一教学模式能够营造轻松有趣的地理教学课堂,真正提高学生教学课堂参与积极性。当学生解答综合性问题时,则需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的优势得以体现。举例而言,在教学地理《地图》这一内容时,在计算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时,需运用学生数学思维。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在比例尺为1∶30000000的地图上,测量地图上两个地点的距离为5厘米,那这两个地点实际的距离为多少?学生通过比例尺换算得出两点距离为1500千米。进而教师再假设两点实际距离是50千米,在比例尺为1∶20000000的地图上,两地在地图上的距离为多少?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正确答案。学生在计算比例尺和实际距离的过程中将会涉及到数学知识。但需注意的是在比例尺比较过程中,必须要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分母与比例尺成反比,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就表明地理内容越宽泛。

在比如教学“从粤赣古道到粤赣高铁”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制定目标如下:(1)通过“亲历古道”,制作地图,查阅相关材料,让学生了解粤赣古道的线路选择、区位条件、商贸物流、植被变化、发展历程,理解其发展变迁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融合地理、历史、生物、美术)(2)通过“探究古道”,从古道上的地理古迹、历史文物出发,分析交通变迁对社会生活影响,理解交通变迁是时代变迁的结果。(融合地理、历史)(3)通过“对话古道”,对话古道上的先民和今天的国人,让学生体会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奋和开拓精神。(融合历史、道德、法治与美术)(4)通过“展望高铁”,通过数据与案例展示高铁对沿线经济的促进作用,展示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融合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通过主题探究,将地图、位置、地形、交通、聚落等相关知识联系并整合起来,将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生物、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有机融合在一起。接着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如下:粤赣古道处于河源地区,便于学生亲历真实情境,同时,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能力,能够开展相关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4.实施项目式学习顺利实施项目式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任务的设计,按照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历史时间线索设置了四个探究任务,层层推进。探究任务一:亲历古道。制作古道地图,查阅相关材料,让学生了解粤赣古道的线路选择、区位条件、商贸物流、植被变化、发展历程,理解其发展变迁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探究任务二:探究古道。实地考察古道上的何新屋、驿站等遗迹,对相关地理事物进行实证和解释,分析交通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理解交通变迁是时代变迁的结果。探究任务三:对话古道。对话古道上的先民和今天的国人,体会中国人的勤奋和开拓精神;结合今天的实际,设计一个粤赣古道资源规划利用方案,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目的。探究任务四:展望高铁。以和平县为例,通过数据与案例对比高铁通行前后的经济数据与产业变化,展示高铁对沿线经济的促进作用,展示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

(四)开展跨学科教学评价综合诊断学生的素养发育状态

在跨学科教学活动中,除了初中地理教师之外,合作教师也可从其他的学科视角去判断学生在主题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知识整合情况以及素质发育状态。拓展评价信息,也有利于从不同视角去判断跨学科教学活动的育人效益,更易于提高活动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有利于促使初中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初中地理教师应组织跨学科教学评价活动,与其他学科教师一同判断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应用情况、实践探究情况、创造发明情况等等,综合诊断学生的素养发育状态,优化学生的活动体验。比如在《国际合作》一课教学中,笔者便与思政教师、历史教师一同设计了一轮跨学科教学活动。具体的活动主题为:探究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推动国际合作中的具体作用,分析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的主要事迹及其所产生的时代影响,总结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的宗旨与原则。在这一活动中,历史教师可以从历史角度去指导学生汇总我国坚持和平外交的历史意义,以及自新中国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思政教师则可从国家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角度去探究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的意义与历史影响;笔者则会从历史角度引导学生探究各类国际组织在促进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以及国际合作的价值,着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在这一跨学科教学活动中,笔者与两位合作教师也从不同角度诊断、评价了本班学生的活动表现,撰写了学生评语。从历史教师的评价结果来看,本班学生在本轮跨学科教学活动中并不能有效地从历史发展角度去总结我国坚持和平外交的政策依据,以及不断推进国际贸易与国际合作的历史价值。原因是学生所积累的历史知识储备不足,时空意识不强,难以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思政教师的评价来看,本班学生在跨学科教学活动中对于国家的认同感、自豪感明显不足。因为学生在探究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的事迹与成就时明显缺少光荣感。这就说明本轮跨学科合作活动并未对学生的精神、品德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根据两位老师的评价诊断,笔者与两位教师一同修改了本轮跨学科教学活动的组织程序,即加入角色表演、整合历史文化资源等等,而且会利用丰富的时事新闻去激发学生的光荣感与爱国情怀。

结束语:总而言之,有效进行地理跨学科教学,可以使学生与不同学科内容“互动”,探究、掌握学科内容,实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增强学习效果。对此,在实施初中地理教学时,教师要立足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以跨学科教学为抓手,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立足地理教学内容,遵循科学性、可行性、简洁性原则,挖掘与之相关的学科内容,并以不同教学阶段和教学环节为着眼点,灵活渗透跨学科内容,创设跨学科学习活动,驱动学生迁移学科认知,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或任务,由浅入深地建立地理认知,实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同时顺其自然地锻炼自身综合能力,增强地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熊续辉.广东碧桂园学校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2]张晶晶.初中地理教学跨学科融合的原则、路径与效果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19):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