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问题导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导学;策略
正文
与语文、英语等学科有所不同,数学学科所处理的是数与量的关系,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利用步步剖析的方式,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处理各类数量关系,掌握数形思想,才能轻松把握数学学科各知识点间的相互关联。作为学生成长生涯中的领路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唯有以学生为主体,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勤于思考,才能将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目标巧妙融入教学环节之中。以核心问题的形式,将各类数学知识凝练成丰富多彩却又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思维,从而在核心问题引领下,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即使是在逻辑性、抽象性强的数学学科的学习中,学生仍然要借助外力建立起学习兴趣,才能真正投入学习精力,将数学学明白。但是,小学数学虽较为基础,却也需要学生经常与数字、公式、定理等枯燥的知识打交道,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从而难以产生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利用情境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新鲜刺激的情境把知识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催生高效数学课堂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角的度数》的相关知识时,由于“角”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但学生却从未真正关注过,因而教师可借助生活元素,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而在此过程中,教师便可以设置一些较为直接的情景问题,来激发学生们的探究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教室中的钟表。当钟表的指针正好指向一点时,这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多少度?两点时,是多少度?三点时多少度?……六点时,又是多少度?有的学生盯着钟面认真观察,有的学生边观察边用手比画,有的学生自己在纸上画着表盘……经过学生的冥思苦想,探讨交流,很快就会认识到一点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30度,每走一小时,需要加上30度,所以两点时就是60度,三点就是90度……六点时就是180度,这时,教师需要继续追问,七点时呢?有的学生会脱口而出:“210度。”有的学生很快就会反应过来,喊道:“150度。”学生们会各说各的理,争论不休。这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在黑板上画出7点时的表盘,学生看着表盘就会恍然大悟。这样在学生的争论中,使学生充分理解钟面上指针夹角之间的大小关系,不仅使学生对角的概念能够理解透彻,而且得以延伸、扩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直接教学角的大小及分类,而是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不仅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催生高效数学课堂。
二、设计高准度问题,迎合学生学习需求
数学学习虽不似语言学科的学习,注重积累,但其也是一个知识层次不断提升、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更需要打好数学学习基础,为将来的高层次数学学习做好准备。因此,教师应当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依据其学习需求,进行高准度问题的设计。所谓“准度”,便是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内容、实施问题的形式等方面,需要“对症下药”,使得学生主体的发展得到充分的尊重。基于此,传统问题设计的弊端能够得到有效避免,而教师也能有效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也真正将问题导学模式的优势发挥到位,使其在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方面的作用尽显。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便首先应当明确学生现阶段的知识结构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等,以此为教学问题设计的依据,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从对新数种的认知,到自身对数相关知识结构的反思、累积和完善,从而实现自身学习需求的满足。同时,教师也应考虑到学生对于小数知识的陌生,以简单、有效的问题内容和有趣、互动性强的提问形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成。例如,在导入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情境图,要求学生先将其中表示长度的数据用分数再表示出来,而后便提问学生:“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为什么?4分米呢?”学生立刻能够联想其已学的分数知识,进行详细的说明。在此之后,教师便将十分之五写成“0.5”,正式向学生介绍小数。基于此,教师便达到了运用问题链接新旧知识的目的,使得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中,不至于那么局促。接下来,教师再根据教学例1进行反问。例如,0.4米表示4/10米,那么0.5米呢?在这一问题互动环节中,教师帮助学生有效巩固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为其后续的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础,使其能够以更轻松的姿态展开更具深度的学习。例1的讲解过后,教师再辅以教材后的练习助其巩固,并在其练习的过程中,进行穿插提问,对于学生的错误结果,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反思,稳固学习基础。由此可见,教师的高准度问题设计,十分适用于学生对于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同时,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各方面出发,将问题的设计紧贴学生的需求,达到较高的“准度”,也令学生在接受数学新知时更为轻松。
三、设计递进式问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有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过于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看着问题总是感觉无从下手。这样的情况,无非是学生的直观思维对其学习行为产生了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多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积极作出引导,使其思维发展逐渐走向进步。对此,教师需要在设置问题时,把原有问题分解开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其能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逐渐使问题明朗化,变得能够被学生接受,使学生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催生高效数学课堂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及其三边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知识时,由于三边关系的探讨过程是较为复杂的,需要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发现、总结等过程来得出,并在此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在遇到不同角度的问题时,也能从容应对。对此,教师可以这样组织教学:教师课前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一组小棒,分别为五厘米、四厘米、三厘米、二厘米和一厘米,组织学生从中任意选择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选择,选择能够成功围成三角形的三个小棒。这时候,教师可以试着提问,是所有的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吗?如果用一厘米、二厘米和四厘米的三根小棒,能围成吗?用二厘米、三厘米、五厘米的三根小棒,能围成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快就会回答“不可以”。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不可以呢?有的学生会告诉老师,因为其中有两根小棒太短,连不到一起。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为什么小棒短就不能连接起来呢?这时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学生在不停摆放小棒,有的学生在纸上不停地画,在大家的不断思索、积极探讨中,有的学生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得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可见,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估量的,只要教师能设计问题,并加以引导,学生就可以慢慢探究、解决问题。上述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教学,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借助问题步步引导,搭起通往答案的阶梯,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唤醒,思维得以激活,心智得以开启。
四、设计复习式问题,实现知识自然过渡
数学知识的学习逻辑性更强,新、旧知识的衔接相对比较紧密。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新的知识一般都是在原有知识上延伸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钻研教材、深度挖掘教材,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教师帮助学生连接新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构建和完善自身的数学知识结构,从而使其在解决问题时有根有据,不至于无从下手。同时,教师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还需积极运用问题导学模式,在这样的“生长点”处进行提问,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使学生能够以“温故而知新”的简单方式,自然而然地学到新知识,全面理解新知识,积极运用新知识,实现知识学习之间的自然过渡,从而达到催生高效数学课堂的目的。例如,在讲授《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相关知识时,即使这一单元的主角是“小数”,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教师应当将整数加减法的法则拎出,通过设计复习式问题,促进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有效回顾,从而快速进入新知的学习。对此,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问题。①出示两道整式计算的题目,要求计算并验算:168+69,298-159。之后请学生试着讲解整式加、减法的计算法则。②一支钢笔9.68元,一本笔记本5.4元,一支钢笔和一本笔记本一共需要多少元?一支钢笔比一本笔记本需要多花多少元?③请学生试试总结小数加、减法与整式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异同点?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渐思索、探究,从已学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帮助学生重新建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学会类比推理。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相关运算,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已学整式的相关运算。通过对比解答,使学生认识小数加、减法的运算,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构建出自己新的知识网络。
五、设计探究式问题,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探究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并且在探究中不由自主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催生高效数学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探究中摸索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度挖掘教材的同时,找到恰到好处的探究问题,找到教材与学生思维的契合点,引导学生追根溯源。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应当认识到,相较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求解,梯形面积的求解还需学生费一番“工夫”,才能真正理解,因此,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探究问题。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梯形纸片、剪刀。课上可以请学生运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式,试着利用所学知识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面对这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冥思苦想,有的学生在纸上画和写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有的学生在纸上画梯形,有的学生把两个相同的梯形剪下来,试着摆放……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学生很快就得到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在小组代表演示推导过程中,本节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上述案例,教师充分运用了探究式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掌握知识的本质,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语
以问题导学引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益于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主动思考之中增强认知能力,形成数学思维。核心问题的构建也需顾及层次性及针对性,唯有基于教学重难点及学情设计核心问题,并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其进行合理应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健健.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链的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7,(20):46-48.
[2]岑祖兰.“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数码设计,2017,6(10):164.
[3]朱忠国.“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数码设计,2017,6(10):205-206.
[4]彭敏.问题引领,促进备课更深更实——谈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新思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