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方法分析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方法
正文
前言:
关于生活化教学,既有理论上的知识,也有实际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课程中加入一些实际的实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目标。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教育方法滞后
近几年,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对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了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牢记道德与法治的要求。但是有些教师的教育理念比较陈旧,无视新课程标准的规定,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授课方法,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是脱节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低,学习主动性较差,所学的知识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运用,很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这不但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也很难实现道德与法治的教育目标,阻碍了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法治概念。部分教师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授课时采取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反复地记住考点的知识,而且单纯地以分数来衡量学生,这样不科学的教学模式,不仅让教学偏离了现实要求,而且很可能会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思想僵化,只能记住有关道德与法治的内容,但是在现实中就无法运用,学习目标也发生了严重的偏离。而且,这样的教育模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联想能力,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长期的熏陶下,会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感到厌倦。这样一种陈旧的教育模式,将极大地阻碍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实施,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理念。
(二)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然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的课堂上,很多学生对此缺乏浓厚的兴趣,这给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进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授课方式紧密相关。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有很多抽象的概念,所以学生很难将所包含的意义弄清楚,有些内容教师也不能进行很好的解释,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挫伤,他们也就渐渐丧失了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兴趣。有些教师觉得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门比较严谨的课程,在授课时采取比较严厉的方法,或是使用的语言太过规范化,使得课堂氛围比较僵硬,学生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不但对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想很不利,也会让学生觉得很郁闷,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缺乏日常生活素材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旨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但是当前在进行教育时,教师的授课方法比较简单,并且不重视将真实生活中的案例用于教学。学生可以将所教授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但是无法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学中缺少生活实例也让学生无法很好地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容,甚至认为一些道德或者法治在实际生活中对造成不利的影响,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阻碍。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无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概念的养成,而且还会使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从而使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效果不佳。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是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些不健康的网上信息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这就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加大教育工作的力度。在生活化的思想指导下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其次,初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想意识与品德养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品德,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目标。针对初中阶段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所面临的许多困难,教师应该利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处理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方法分析
(一)通过教学案例的教学实践,使教学中的教学活动更加自由
道德与法治的本质在于对人的生活进行规范,所以,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育体系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初中时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进而形成一种更为完善的思想体系,在今后的教育与发展中,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做出自己的努力。而具体的教学案例则能使教学内容更具灵活性,从而指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比如,在学习“做情绪情感的主人”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学生在新闻中所见过的一些校园暴力的事件引入,或者是通过小组的形式,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教师会根据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输出,可以有效让学生了解到课程内涵。结合生活事例,使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而生活化的教育模式也可以进一步深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之中,体现出教育改革的优越性。
(二)导入生活材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很多内容的展示和知识的总结都不能脱离现实,而生活就是一个更大的资源,可以为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提供出较多素材和资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理念、生活经验和生活态度,引入一些生活的材料,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学生顺利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可以为未来的教学奠定基础。例如,在“尊重他人”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学会如何尊重别人及为什么要尊重别人。具体点来说,可以在课堂上可以用大屏幕给学生播放一些图片:一位教师在兴致勃勃地讲课,另一名学生则是和其他同学窃窃私语;清洁工刚刚清理完街道,一个青年将垃圾扔到了路边;小强的学习成绩不佳,被其他同学骂蠢猪。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地谈论自己的想法,从而让学生了解到这些行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尊重别人的重要性。有了这样的认识,在教材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认真地听,提高教学效果。
(三)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树立“生活化”的教育目标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发展的转型期,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思想和认识,解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要加强对道德与法治的关注,在特定的时代和条件下,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指导与教育,增强学生的自尊,让学生面对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有关的教师应对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进行清晰的认识,并运用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符合现实的教育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在确定生活化教育的目标时,要了解初中生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有针对性地剖析,从而使学生能够共同度过困难,建立起正确地认识和行为,从而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推动自己的进步。因此,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育应该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回归生活的时间,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学生的学习热情会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道德与法治,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使得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使学生意识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用真实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也会下意识地效仿教师的做法,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做好表率。在现实中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做出违背道德与法治的事。在进行课堂活动时,要注意观察和掌握问题,采取适当的讲解方法,并对学生进行耐心地引导,以提高学生的个人品德素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社区去实践,去做学生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了解到道德与法治对现实生活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养成守法的良好习惯。
(五)改进教育方法
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育中,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时刻更新转变教学方法,使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思想方面有效提升,使学习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同时,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增强自己的能力,强化自己的理论学习和教学技巧,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采取更为有趣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比如在教室里进行实操仿真,把全班学生分为三组,并就日常的道德问题向形式进行分组辩论,各小组议题辩护,在实践中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从而能充分运用,并能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极致。
(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进行了互换,要充分巩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要充分认识和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阅读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让学生认识到初中就是青春期,而和青春期有关的词汇,则是“倔强、天真、热血”。通过运用这些关键字来证明教材的结论,可以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化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生活中亲自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生活化教育的主要目标。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利用初中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直接地融入到课堂中,从而达到“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七)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引导学生重返校园
教师的教学评价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加清晰。比如,通过对教学评价,可以使教师更好的完善与改正教学上的不足。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评价,找到问题并进行纠正。而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的评价常常是与教育观念背道而驰,只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定,从而使其不能正确地指导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先确定评价对象,全面掌握学生的总体状况,然后才能进行评价。此外,有关教师也可以从生活的视角进行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与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收集和整理信息,对评价的结论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到更加客观的评价,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方法更加完善,在体验生活和创造生活中,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提高学生的品德。
四、结论
总而言之,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可以使初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身为一位道德与法治的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和新课程标准进行探讨,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这样才能让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变得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 袁婷婷.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4):112-113.
[2] 杨广有.刍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活化策略[J].第二课堂(D),2020(12):16-17.
[3] 李超明.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1):123-124.
[4] 朱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J].读写算,2020(35):119-120.
[5] 马绍霞.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20(50):81-82.
[6]吴团员.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魅力中国,2020,(1):98-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