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正文
本文系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课题编号:JZY22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传承的一种表现,它凝聚了历史和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特质、民族风貌的集合体,将其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的内容和素材,还能产生“1+1>2”的教学效果,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因此,在“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良好道德品质,教师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等为主,挖掘思想政治课程中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素材,达成五育融合的目标,思想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也会不断提升。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富含优秀的思想道德元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是无数仁人志士和先辈留下的财富,也是高职学生应学习和赞扬的美好品质和素养。历经千年的发展和积淀,中华儿女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而在高职思政教学中,教师将这些优秀文化融入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中,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还有助于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将传统文化中富含的人文精神、道德元素等,转化为他们自身的美好品质和理想信念,并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次,从思政教育的角度来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民族是历史深厚的民族,经过数千年的淘洗,优秀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文化,也成为中华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核,将其渗透和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宣扬“讲仁爱”“守诚信”等传统美德,还能够为思政教育添加丰富的素材,挖掘出思政课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而自觉地解读传统文化。此外,高职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也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使他们自觉地精进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工匠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新时代背景下向着大国工匠的方向迈进,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解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准,也是影响教学和学习行为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的高职思政教学中,课程目标大多指向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习得情况。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的目标系统已经显露出弊端和不足,若不能及时重组目标系统,既无法凸显思政学科的育人价值,也难以挖掘课程知识中的育人要素,因此,为推动思政课程体系的革新、发挥思政教学的育人作用,高职院校和思政教师要从上层建筑切入,解构和分析课程目标,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目标系统之中,重新设计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优化和完善思政教学的顶层设计。一般情况下,解构课程目标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设计目标阶段,二是践行目标阶段。第一阶段,设计目标。传统目标体系中更加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的价值和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将传统文化中的内容与课程目标融合起来,重构目标体系。例如,在教学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面的课程内容时,传统的目标系统大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基本形式、本质等为重点,重点设计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而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教师要重新设置课程目标,提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政治认同感等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让学生能够深度解析社会制度中蕴含的思想文化,从而在上层建筑层面确立传统文化的作用。第二阶段,践行目标。在设定了目标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渗透在思政教学之中,为了践行和落实目标,教师要依据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改变原本的课程结构,将品析和解读传统文化作为思政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在重构课程体系时,教师也不能脱离原本的课程内容,而要利用教材中的阅读链接等助学元素,推动思政课程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掌握基础的思政课程知识,也能够积累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引领他们深度解读基础知识中的核心内涵,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完善师资队伍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等要求,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凸显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思想和理念。鉴于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事业中,为推动思政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学校要高度关注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增强高职思政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具有师德师风的新时代“四有”教师,从而为思政教学活动储备丰富的师资力量。在实践中,完善师资队伍主要可从专业培训和师德师风建设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在专业培训活动中,重点引导教师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让他们在模拟教学、公开课等形式中,找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的连接点,促使他们能将所学知识、技能和积累的经验运用到实践之中。另一方面,在师德师风建设中,以弘扬高尚师德为主要目的,培育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的意识,让他们将教学与育人工作相融合,着力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和文化修养。比如,学校可以组织以“争做‘四有’好教师”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让教师主动地参与建设活动,通过讲师德故事、评师德典型等不同的方式,在教师内部形成一股良好的风气,促使他们自觉地健全自身的人格品质,参与学校和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
(三)创新教学手段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使课堂教学成为主阵地,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更新传统的教学手段,以问题导学和案例解析等创新化的教学方式为主,将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渗透在课堂教学内容和流程中,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案例的辅助下,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本质,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1.巧用问题导学法。问题导学法是以课程内容为载体,借助层次化、启示化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分析课程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高阶思维能力,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在高职思政教学中,教师可将问题导学法作为课堂教学的手段,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将课程知识与传统文化关联起来,启发他们深度思考的意识。运用问题导学法开展思政教学活动,教师要依据课程内容灵活地设计导向式的问题。以“弘扬中国精神”的课程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解读“什么是中国精神”“怎样弘扬中国精神”等问题,教师要结合课程教学的实际内容和主要目标,合理地设计问题,并将其引入思政课堂,如“中华传统文化中哪些内容中富含爱国精神?”“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说‘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国学经典、古诗文等作品中哪些是有关于爱国主义和中国精神的?”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成果中寻求有关“中国精神”的内容,引导他们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在深入领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
2.借助案例解析法。除了问题导学法之外,案例解析法也是思政教学中的主要方法之一,教师以课程内容、目标等为依据,精选课程案例,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有助于让学生理解课程知识的内涵,也能使他们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本质。为了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融为一体,教师可以借助案例解析法展开教学活动,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等为案例,指导学生在品读文学作品、分析历史人物的过程中,解读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并能上升到思想和情感的高度,进而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在运用案例解析法时,教师既要考虑案例是否与课程内容相关,也要分析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经过全面分析和品鉴后,方可将其作为思政教学活动中的素材和资源。教师以问题导学和案例解析等不同的方法为教学手段,既革新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加深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也能促使他们展开自我反省,以优秀美德和人文精神为准则,严格要求自身的言行,从而成长为具有良好美德的综合性人才。
(四)开发特色模块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高职院校为了推动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的融合,也可以开发特色化的学习模块,将传统文化真正渗透于思政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业余时间,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进而以传统美德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言行。为此,高职院校可以联合思政教师,开发微信小程序,以“经典讲堂”“美德故事”等作为小程序的标题,通过上传经典小故事、文化典故等短文和影视剧片段等方式,展开小程序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三、结语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可以从解构课程目标、完善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手段、开发特色模块、建设校园文化和组织专项活动等方面,促进思政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为学生搭建优质的学习和成长支架,让他们在分析和解读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纳精髓,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优秀道德品质、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兼具专业技能、基础知识、优秀品质和远大理想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宇威.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高职思政教育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9):86.
[2] 王秀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10):26.
[3] 郭少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讨[J].职业,2023(3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