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学路径初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和俊

云南省昭通卫生职业学院 邮编:657000

摘要

儿科护理学是高职高专护理、助产等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儿科护理学理论和临床技能的重要课程。但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对儿科护理学知识掌握不足,加上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不够灵活,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知识缺乏充分认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本文通过对儿科护理学教学模式的探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学路径

正文


前言

儿科护理学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儿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整体护理理念,以适应儿科护理学的快速发展。但儿科护理学课程本身具有内容抽象、思维逻辑性强、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等特点,尤其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生源存在层次差异大、专业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致使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儿科护理学教学面临诸多困难,也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为了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实践操作等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仿真模拟实验、案例教学等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儿科护理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的应用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儿科护理学的知识点较为抽象、繁杂,但其内容却又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形式。例如儿童常见症状发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会发热?哪些疾病容易引起发热?为什么要常规测量体温?发热患儿应该采取怎样的护理措施?这些问题都是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其积极主动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当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临床思维能力不强等问题,如何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是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的关键。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精心选择案例,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目标,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来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儿童腹泻时,先导入儿童腹泻病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儿童腹泻的病因、身体状况、诊断及护理措施等内容。通过对该病例的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学会病例分析思路、临床思维方法等。通过案例教学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

3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1)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模拟教学,让学生扮演病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临床病例的分析、诊断治疗与护理。比如在讲解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时,可以让一位学生模拟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另外两位学生分别模拟医生和护士,医生询问病史、主要症状、体检,护士配合医生完成以上工作并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2)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比如在讲解儿童身高的发育时可以让学生两个人一组相互测量,教师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3)通过临床实习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临床实习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不同疾病进行分析、模拟操作训练,教师在训练中进行指导与评估,让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4丰富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中,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比较片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在期末考试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既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考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学生的考核,比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情况,课后小测验等,这些平时成绩以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这样可以更全面的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更好的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而平时成绩是长期积累的,学生必须始终保持学习状态,才能取得好成绩,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而兴趣也是学习儿科护理学知识的动力之一。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知识学习的热情,使其更好地掌握儿科护理学知识[2]。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进行适当调整,使学生对儿科护理学产生兴趣。如在讲授儿童常见疾病时,教师可将教材中比较简单、枯燥乏味、不易理解的内容结合学生自己换相同疾病时的症状、感受进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知识的兴趣;在讲授新生儿窒息时,教师可通过视频让学生观看医护人员抢救窒息新生儿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新生儿窒息时的抢救护理措施,并培养学生热爱护理事业、爱护儿童、具有为儿童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案例式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媒体课件将知识点、重难点、易错点等展示出来,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要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儿科护理学理论课程中可采取病例讨论法进行教学。如在讲解小儿肺炎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儿童肺炎的病因、身体状况、治疗和护理方法进行讨论总结。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能让学生掌握疾病的身体状况、治疗和护理措施。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见习教学法。如在讲解新生儿疾病时可带领学生到儿科医院进行见习。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提前接触临床工作,又能锻炼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在教学中采用“三步式”教学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三步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先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主学习和分组讨论掌握相关知识[3]。通过这种方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7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围绕某一主题,通过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教师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疾病身体状况护理措施。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在讲解先天性心脏病时,先由一位同学把血液循环途径写下来,再由另一位同学讲解不同的先天性心脏病血液循环分别会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接着让小组讨论不同的先天性心脏病为什么症状不同以及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8开展模拟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学生在儿科护理学理论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能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创造逼真的临床环境,利用模拟人或多媒体教学软件模拟真实的临床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护士的工作状态。模拟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模拟临床实践教学中,应将学生分组,并确定各小组的任务。教师在每个小组中指定一名组长,负责协调各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模拟临床实践任务。在完成任务后,由教师对各小组成员进行点评,并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帮助。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结语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儿科护理学教学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等。同时,教师要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临床精神的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联系临床实际,及时将临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赖方方,卢翠洁,罗蕊雨.浅谈高职高专临床专业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的新进展[J].科技视界,2021.254):89-91

· [2]周忠玲.基于“对分课堂”的高职儿科护理教学策略[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8(06):107-109.

· [3]王莉芳,李雯杰.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21,5(2):75-7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