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田径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初中体育 趣味 田径教学
正文
趣味田径教学法符合初中生成长特点,同时其本身带有较强的趣味性,涵盖耐力、跳跃、短跑等各类活动游戏,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初中体育教学,在改善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明确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实际过程中,教师了解趣味田径教学法对于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同时充分将二者相融合,如此才能为学生打造更为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使学生享受体育教学。
一、趣味运动教学概念
趣味体育运动是适合青少年身体发育特征的教学方法,首先在德国使用。和传统的田径运动练习步骤一样,尽管其主要表达方式仍然是传统的长跑、步行、跳舞等。但在固定的表达方式中加入趣味性的元素,使趣味的运动游戏和体育运动知识相结合,从而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和运动能力。一个很有趣的田径教学模式就是运动玩乐。在压力重重的学业氛围中,运动玩乐是孩子们的一种放松活动。但伴随体育课变革的不断深入,运动的教育内容与方式也在不断更新。趣味田径运动教学法的概念各不相同,但张亚红对其界定为:“以愉快的练习田径为教育目标,本义上是对学生进行完整的人格教育,而运动素质教育则是学生可以从学习中了解运动和接受运动,让体育运动成为学校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李升渝教授和吴剑明对趣味田径运动教学法的界定则为:“趣味田径运动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活动项目的特点和场地大小来指导学生练习,并针对其特点和设置适当的训练内容,每节课兼顾学生就近地点,有目标,有侧重地开展小组田径运动训练。”简言之,趣味田径的内涵是:趣味田径课程是着重培养孩子对体育田径运动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是快乐运动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初中体育教学现状
受到社会传统观念和升学因素的影响,老师和学生都忽略了体育课的真正意义,也没考虑到上体育课可以使学生们切实地获得些什么。所以,在上体育课时学生们纪律散漫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对学生而言成绩并不是一切,尤其初中的学生,由于正好处于青少年发育阶段,在初中时期的学习工作较为繁重,此时适当的体育锻炼就可以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体质基础。同时由于学校所举办的体育课时间限制,地点和设施等也有了相应的限制,因此田径也成为最有利于学校体育课的锻炼项目。田径作为传统体育,不但能够使学生的身体部位受到一定锻炼,而且长时间的锻炼对学生身体的均匀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会使学生过度发胖。又因为田径所需要的场地不大,而且器械简单成本低,很短的时期内也能够使学生受到足够的训练,所以这一体育项目的可实施性非常强。
三、趣味田径教学法的优势
(一)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有着亲人的陪伴,缺少竞争意识,认为事物都可通过自己的父母帮助获得,无需做出过多努力,对于学习亦是如此。部分教师会在课堂中帮助学生梳理课本重点,学生只需要接收教师所传达的信息,便可完成学习任务。此现象不但影响教学效果,还降低学生参与度,导致学生丧失对事物的新鲜感,缺少竞争意识,无法切实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趣味田径教学法在以往的初中体育教学基础上,增加竞争游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好胜心理,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能力和团队协作达到体育目的,从而形成更具活跃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氛围。
(二)强化学生运动能力
体育教学涵盖多个环节,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为学生讲述关于体育的相关理论,还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强化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到体育的魅力。趣味田径教学法实现体育教学的无限可能,其打破以往初中体育教学的束缚,在强调团队配合的基础上,还对学生单人技能提出新的要求,学生可在趣味田径教学中感受体育精神,学习团队配合,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四、初中体育中趣味田径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一)创新趣味田径活动,营造运动氛围
田径项目相较于其他体育项目对体育场地要求较少,即使在简单的运动场地内,也可开展多样的初中体育趣味田径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针对每位学生的运动能力设立不同场景,引导学生开展田径项目。初中学生处于成长阶段,为养成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教师应时刻注意自身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趣味教学氛围,只有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所设立的体育教学场景,才能真正带动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教师在开展“快速跑”练习时,可引导学生想象,此时大家正处于“抗洪救灾”的第一线,每五位学生成立一小组,将被困人员从“危险区”解救至“安全区”。如此不但激发学生小组比赛的竞争意识,还锻炼学生运动能力。传统耐力跑练习过于枯燥,教师可将耐力跑设计成游戏,如帮助学生创建“见义勇为”的情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其分为两组,分配饰演“好人组”和“坏人组”,导入游戏情境加以体育练习,要求学生必须在固定的路线中完成追逐,也就是耐力跑,如此以更为趣味的方式对学生耐力进行锻炼,从而提高初中体育的教学效率,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利于体育器材,加强田径趣味
田径运动视体育器材为载体,包括跨栏、铅球等运动器材都能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运动魅力,也会让学生更快进入到运动情境中。但如若未利用好运动器材,此类专业器材也只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法带动学生运动兴致。为此,教师应切实了解学生的个性,带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准备体育器材,以此增强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如:在开展立定跳远的课程训练前,教师可组织赛跑,通过竞争性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热身,此方式不但增强学生的爆发力,还为接下来开展的立定跳远训练做好准备。在开展跳跃能力训练时,教师可借助跳绳组织学生开展双绳跳或是正反跳,提高学生运动热情,在训练学生腿部力量的同时,活跃体育课堂教学气氛。虽然学校会为学生提供各类运动器材,但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对于器材的需求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教师应积极参与到运动器材开发设计过程中,建议学校选择更符合当代初中生体育训练的器材。
(三)开展情感教育,传播体育精神
初中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课程,达到身心平衡、健康发展,通过体育训练,使学生在拥有强健体魄的基础上,拥有健康的心态。如部分学生对运动关注度较差,不愿参与到体育训练中,教师可积极组织团队训练,建立体育小组,由小组其他成员带动不愿参与体育训练的同学提高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消极散漫的态度,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又如,部分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并未获得优异成绩,心理和身体上感觉无比疲惫,教师应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告诉学生一次失败并不能证明最终结果,缓解学生不安情绪,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同时鼓励学生体育精神在于不放弃,培养学生拼搏精神,做好学生心理建设,带动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应用于技能教学
与课前准备的教学活动中采取兴趣教学方法相同,教师在接下来的关于运动的课堂教学中技术技能的讲授时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兴趣教学活动,使上课的教学方式不再单调乏味,进而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并进而进行技术动作的强化,从而提高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例如,在传统的关于跳远的课堂教学上,教师往往先是介绍跳远的基本技术,再接着让学生自主练习,这将会导致那部分对跳远不感兴趣的学生摆脱传统教师课堂的时间限制,进而教育成果较差。但是在讲授跳远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个人跳远接力赛”“跳远晋级”等各种趣味性的竞赛,从而游戏化跳远的基本技能,使教学方式比较灵活与多样,也使在讲授知识的整个过程都有乐趣,也可以让学习者全身心投入教学当中,从而促使学习者采用简单好玩的做游戏的方法学会跳远动作中的基本技巧,以达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五)素质练习的运用
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发展身体素质训练课程远远重于运动技能、技术教学身体素质训练。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身体素质训练课程的一般动作难易相对较小、身体负担却较大,运动项目也非常单调,因此需要通过发展一系列兴趣活动提高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兴趣与可参与度。比如,在发展趣味性体育课堂过程中,如果想要对上小腿能力开展锻炼可选择“时代列车”“立定跳比远”“蛙跑接力”“双人蹲跑”等的互动兴趣活动;在对上躯能力体育课堂练习时,可选择“推小车”“平衡脚力”“推人出去转圈”等的兴趣活动;在身体灵敏素质培养过程中,要积极利用“打龙尾”“投掷沙袋”“打活靶”等课外活动。总之,针对身体素质训练课程的不同目的,可选择和利用适当的兴趣课外活动。
(六)合理利用体育器材
田径运动比赛对设备和器械的需求都不大,而趣味田径体育课程则更依赖于对各种丰富体育器材的灵活运用。尤其是在初中阶段的体育课程中,趣味田径体育课程可以让学生借助不同体育器材在进行体育锻炼和比赛类的活动中,带给他们一种崭新的体育体验,以满足学生的兴趣与渴望刺激的心理。对田径课程的教材实施活动化与趣味化的改造和转变,应依赖于基本体育器材的正确使用。在提高学生的运动学习和田径运动积极性的同时,间接实现田径运动教育的目的。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对体育器材的特性加以深度研究,使之在与活动相结合的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新的意义和特点,为田径体育课程的实施增加情趣和娱乐性。另外,在器械的选用上也需要侧重于选用形式多种多样,颜色不同的器械与装置。既能适应各种田径运动项目的使用要求,又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欲望。比如在开展田径赛跑时,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用尺衡量赛道的长短,这一流程就能够使他们更切身地体会到赛道长度的实际距离与开展竞赛的适当时机间的关联。使他们在获得胜利与发展的同时,增加学生对田径运动的浓厚兴趣。再如,在跳高教学环节中,老师可针对各个年龄段孩子的身高、运动量以及对跳高的掌握水平,设计各种项目的跳高杆。在运动颜色的选用上,也能够根据学生的运动爱好做出更加人性化的选择,使学生们彻底喜欢上田径。
五、初中体育教学中趣味田径教学法需注意的事项
首先,应关注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用于单一的训练强度。为学生讲解关于运动的相关技巧,避免学生在运动生受到损伤。同时,更为合理的设计趣味田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训练活动中,而并非为完成某项任务,一味地强迫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只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最终适得其反。其次,运动并非一蹴而成,而是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做好引导和调节工作,合理安排运动项目,保证学生身心都能在体育课程中得到舒展。最后,无论采用何种体育教学方式都是希望学生能够强健体魄,积极地面对未来学习和生活,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排除训练过程中涉及到的安全隐患,增加学生安全意识,教会学生关于体育训练的安全技巧,使学生无论在学校或是在家进行体育训练时都能保护好自己,在强化自身运动能力的同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学校都更加关注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不但要提高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能力,更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以更为强健的体魄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初中体育教师也应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趣味田径教学法完善初中体育教学,使原本枯燥的体育教学更具活跃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运动技巧,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课程中感受到快乐。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使学生能够以健康向上的心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中权.趣味田径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5):127-128.
[2]张秀荣.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运用趣味田径教学法的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7):65-66.
[3]朱磊.微探趣味田径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家庭生活指南,2021(01):163-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