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整本书阅读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任务驱动 ;整本书阅读 ;《童年》 ;跨学科学习
正文
引言:高尔基的《童年》是一部自传,描写阿廖沙3-10岁时在他爷爷家里依赖他的悲惨经历。故事的剧情跌宕起伏,性格独特,语言描绘别具一格。然而,也有许多老师反映,因为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民族差异等原因,使《童年》出现了“读不懂”和“读不下去”两种现象。老师们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来创造深层的阅读情境,从而使他们能够在做完这件事情之后,有意识地深入到文章的最深处,去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一、任务驱动下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一)任务驱动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定义
任务驱动是基于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任务驱动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则是把阅读教学的内容转换成若干个现实情景中的学习任务,通过任务来推动学生的完成。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变了以讲授为主,以完成任务为主,以解决问题和任务为主要内容的多维度交互教学思想。在这个学习的进程中,学生具有自主的能力,能够利用自己课堂上所学到的读书方式与读书战略,来充实自己的读书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识,并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深度的学习,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二)以“以任务驱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必然性
从心理上来说,十一二岁的孩子还不能长时间专注地读书,所以,在读一本二十多万字的小说,尤其是《童年》这种二十多万字的外文小说时,作者所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人物的生活环境也与现在的大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阿廖沙的生活经历也相差甚远,所以,如果让他们自己来读,很可能会让他们中途放弃。若老师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结合课文的特征与学情,进行适当的教学任务的设置,并为他们营造一个又一个生动、充实的情景,让他们不断地“闯关”,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才能充分挖掘他们在各个领域的潜力
新课程标准提倡“多读书”,“读整本书”,“多练习,在课堂上获得方法,在课外得到发展”,指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适应新时期需要的有效途径。在新一轮的新课改下,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是目前的教育与教学工作的重点。在教学中运用“任务”教学法引导《童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任务驱动下的《童年》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
在《童年》阅读中,教师应采取“以自主阅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法,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导读课、推进课和展示课三种形式。“导读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读书热情,“拓展课”是为了通过多种形式的“作业”来促进“可延续性”的阅读,“演示课”则是“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巩固“读”的效果。
(一)在阅读之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制定教学目的与评价指标时,要将学生的基础(学生的基础、阅读习惯)、《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要求、课型、文本体裁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在课堂教学之前,老师可以通过一个在线的软件给同学们发一份关于学习的调查表,让他们填写。这样,在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在导览课上,老师才能更好地进行重点和难点的教学。老师把《穷人》和《童年》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二)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学习任务的设置、竞争地开展和促进的过程
导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然而,为了使学生能够继续进行完整地阅读,老师还需要制定一项新的任务,指导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内容上,继续进行探索,由小至大,对作品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此同时,老师要指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特征,欣赏作品中的-写技巧,在阅读中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与沟通。一个情景引导一系列的工作,让你的阅读更加集中。意见的冲突产生于对原文的反复审读、辨析与消化。通过辩论,演讲,给书中的角色打个电话,是他们的思维风暴,内化的知识和观点等都能被外显出来。
1. 编写一份读书作业
《童年》一共有十三章,按照一星期一章的进度来看,大约要十三个星期,相当于一个学期的时间。因为每一章都没有副标题,所以在进行阅读作业表的时候,老师在给学生填写阅读时间、主要内容的同时,也可以让他们选择章节题目,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回答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在“目标”的驱使下,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目的性,并使思维“留痕”。
2.在网络上完成任务,提高自己的读书效率。
老师要尽可能地拓展和扩大他们的阅读时间与空间,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阅读氛围,通过利用早自习、班会等方式开展读书交流,也可以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联动。例如,老师们可以通过板报,将与《童年》有关的一些小常识、小故事等进行持续播放,并在课堂上设立一个读书墙。这本书一共有十三章,每一章都是十三个窗口,每一章都要看一遍,然后在窗口上贴上自己的姓名和章节的题目,然后在班级里做题,做完作业就可以得到分数。因此,开展了一场阅读比赛,营造了一种良好的阅读气氛。
3.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线,实施学生的语文学习
(1)画头脑图:理清角色之间的联系
在《童年》中,有数十个角色都和阿廖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小说中所有的角色都在不同程度上左右着阿廖沙的发展,有些人为他带来欢乐,有些人为他带来苦难。随着阅读的进行,老师可以安排一个以阿廖沙为中心的《童年》中的角色之间的联系图,并按照“笑”与“泪”来划分角色。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角色的深度剖析、归纳、归类,最终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
另外,根据阿廖沙生活环境的变迁,引导同学们进行思维导图的构思。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梳理,同学们将会意识到,随着住所的改变,阿廖沙的生存状况也在不断恶化。
(2)设疑:设疑促思
老师可以请同学们谈谈哪个故事让你印象最深。在《阿廖沙挨揍》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出了祖父是多么残忍,亚洛莎是多么固执;通过“染坊失火”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奶奶面对危险时,处变不惊,处变不惊;在《小茨冈之死》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叔叔的残酷和残酷。这样,老师就可以让同学们重新回顾和练习所学的知识。
《童年》作为一部自传作品,在叙述过程中,作家采取了一种从孩子到大人两个不同角度进行叙述。怎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特有的叙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来指导学生注意课文的具体内容。在读完第一章后,作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三岁大的阿廖沙,为何不因为他的父亲死去而伤心,而是因为他是一只被埋葬在墓穴中的青蛙呢?当孩子们怀着疑问去阅读时,他们会觉得用孩子的角度来叙述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接下来,我指导同学们在本章中进一步注意到了作者观点的转变。
4.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1)演讲比赛:分小组研究课题,各小组选派代表参加
通过对文章的深度解读,运用对比原理、比较分析、撰写小报告、做报告等方法,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比如《阿廖沙与萨沙》“两个上帝”(爷爷奶奶和奶奶都是神的信徒,但是他们的信念各不相同)、好事与彼得叔叔。在交换报告环节中,每一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言,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通过对比和剖析,使同学们更加明确地意识到:19世纪俄国的沙皇时代,城里的穷人们过着悲惨的日子,可是他们又怎么能忍受这种痛苦呢?萨沙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梦想成为一名土匪,阿廖沙则希望成为一名警官。萨沙也被揍了一顿,“甩锅”了一顿,惨叫了一声。阿廖沙拼命地挣扎着,还一口一口地撕咬着自己的主人。于是,学员们对阿廖沙的成长历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2)辩论课:学生自编主题,分组进行辩论
同学们提出自己的主题,通过对竞赛主题的表决来决定竞赛主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比如“阿廖沙的爷爷是不是真的喜欢阿廖沙”“阿廖沙的奶奶不敢和自己的爷爷作对是一种软弱”之类的问题,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3)做一个小游戏:呼唤小说里的角色。
孩子们天性爱玩耍。不过,玩也能变成另外一项研究工作。在开放的课堂上,作者用彩色纸张折叠出一个类似于“东”“南”“西”“北”的四只翅膀,折纸上写着书中的人名,并要求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和开启次数。因此,根据学员的指示,在折好之后,将会有一个姓名显示出来,接下来,下达命令的学员可以指派一名同学扮演这个角色。通过“打电话”,同学们已经真正地进入到了作品之中,进入到了角色的心中,并且能够从角色的角度发出声音。在比赛完成后,老师也可以请同学们对比赛结果进行评价。
在欢乐的玩耍中,爷爷的“残忍、吝啬”,奶奶的“善良、乐观、坚强、勇敢”以及小茨冈的勤劳、能干、忠诚的性格,都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极大地充实了他们的阅读经验,将他们的阅读战略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也会被训练和提高,这远远超过了老师们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效果。
(三)读后拓展延伸,开展跨学科学习主题活动
1.课文相关性,拓展作业,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两部作品,一部描写中华青年主人公在战时的成长史,一部描写国外孩子的成人启蒙故事,这两部作品与《童年》一样,都以“成长”为主题。类似的,我们也可以把其他的文章联系起来,就像是一个属于成长主题一样,也是在“苦难”的作用下,可以向同学们推介《青铜葵花》;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城南旧事》这本书作为一种新的读物来扩大孩子的阅读范围。正如温儒敏所说,一本书的好坏,取决于孩子们有没有兴趣去读,能不能找到更多相关的书籍。
2.以多学科交叉的方式排练话剧《童年》,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优化了《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为中心,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并以“交叉学科”为主要研究对象。可以看出,在新一轮的语言教学中,学科交叉教学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3.听与说——小组合作,在交流与倾听中提升认知。
运用分组教学,积极探索。在辅导与沟通过程中,老师从一篇到一册,注重阅读的方式与技能,从已知到未知,接近于学员的真实程度,引起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听、说、读、写是学习语言要训练的一项关键技能,它是让学生在读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理解、深入并读出自己的感情。
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绘本阅读课的难度很大,在实际的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细读的方法,来仔细地去读一些章节。以文本为中心,仔细地进行分析,注重于语言的形态。通读文本,将生活实际与文本进行深入的交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文本的精神含义,充实自己的心灵。
结语:
以“任务为导向”的整本书阅读,突出“以人为中心”,把“知识”转向“问题”;从而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技能的转移和应用,最后的结果。这样,老师就可以使学生不畏惧地去读一本完整的书籍,并且在读书中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彤彦.“任务驱动”:撬动学生阅读思维的支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11).
[2]骆可青.“任务驱动式”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探究[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8(12).
[3]曹刚.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整本书阅读”的内容确定与教学设计[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1(11).
[4]黄迎华.“任务驱动式”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探究——以《西游记》为例[J].试题与研究,2021(8).
[5]姚静.浅谈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2021(10).
[6]钱忠敬.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三类课型”的模式 [J].中学语文,2021(11).
[7]孙小凡.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