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问题的“微项目化”学习引导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微项目学习;设计与实践;小学数学
正文
前言:微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科为基础,以综合性学习方法它是一种与现实世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数学微项目化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能够实现数学化的思维。现在,将“家庭生活水平的评价”的项目化教学作为一个实例,将其与当前实施的学习方法相比较,对数学学科项目化的学习和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一、微项目式的学习特征
项目式的学习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与项目式学习有关的学生可以建立一个独立的项目组,从而获取相关的信息,可以独立地设计项目,并准备好项目报告。自始至终,教师只是一个指导学生学习的人。所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成为了项目教学的一大特色。
比如,教学模式的另外一个理论基础是在实践中得到的,知识并不是阅读得到的结果,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有机会进行实践,让学生体验到整个学习过程,其中还包括了设计和规划项目的想法,用这种方式去引导学生,并强调了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践中学习。所以,“专题性”教学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从而更好的了解这些知识。布鲁纳德提出的“发现力”理论也为本课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与项目式有关的教学中,教师并不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数学知识,而是通过小组交流,通过学习测试,持续地发现与项目内容有关的各个数学知识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所以,项目式学习的第三个特征就是要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发现。
二、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确定驱动性问题
微项目化学习的主要载体是数学学习活动。学生在驱动性问题的引领下自主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发展核心素养。驱动性问题设计的难点在于,能否让学生主动参与、深度探究。这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材,确定数学核心知识,并基于数学核心知识设置驱动性问题。
例如:在对“分数的初步认识(1)”开展微项目化学习的驱动性问题设计时,笔者在整体把握教材后发现,小学阶段共分为三个部分展开分数教学,由浅入深。其中三年级上册学习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三年级下册学习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五年级从单位“1”的角度規范学习分数的意义。本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不涉及单位“1”,所以在教学时需要把握教学的度,因为单元的定位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例题1主要是认识二分之一,其认识主要放在一个场景图当中。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图中有4个苹果、2瓶水、1个蛋糕,都要平均分成2份。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能够直接表示将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的其中一份,这属于自然数的范围。而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学生的已有经验无法解决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来表示其中的一份这一问题。这需要引入新的数——分数,从整数跨越到分数领域,从数系的角度来看,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有理数,本节课最核心的知识是掌握二分之一的含义和读写,所以本节课要在这里设置一个大的驱动性问题,以驱动学生通过数学活动理解二分之一的本质。
三、准确把握驱动性问题的作用,整体把握驱动性问题数量
开展微项目化学习是为了改变以往的浅层学习,旨在借助精心设计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注重数学学习中思维的过程。数学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一节课如果只有一个驱动性问题,不一定能使数学的学习贯通始终。比如概念课就需要设置多个数学活动,通过解决多个问题才能逐步全面地理解概念。但是驱动性问题也不能太多,否则就成了“满堂问”,不利于学生学习。驱动性问题一定要具有驱动性、挑战性,能驱动学生的学习直达知识最核心的部分。教师应该针对数学学习活动的数量和需要设计驱动性问题,这样才能通过多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把握知识的本质,达到对核心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设计驱动性问题时,可以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数学学习活动,然后根据数学学习活动设计驱动性问题。设计前后具有联系的驱动性问题,能够起到“支架”作用,使学生更容易形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四、以真实问题情境为背景,提出驱动性问题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许多驱动性问题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探究欲望,正如“良药苦口”。解决“良药苦口”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给一个抽象的驱动性问题这个“苦口良药”穿上“糖衣”,即通过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将驱动性问题放到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激起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学生从内心想要去解决问题,进而驱动学生思考。真实问题情境能使学生有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逐步从兴趣内驱力变为更稳定持久的认知内驱力,使学习成为一个自觉的行为,学习效果也会提升。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情境不是驱动性问题,问题情境只是提供一个场域或者是背景,主要还是要结合对教材的深度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来设计驱动性问题。
例如:在教学“面积的含义”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油漆工给两面墙刷漆,你知道哪面墙用的油漆多吗?为什么?
这样的情境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联系,学生在比较哪一面墙油漆用量更多的时候既能感受面的存在,又与学生的前概念产生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接下来的数学活动可以都在这个真实的情境中展开,围绕问题情境循序渐进地提出几个驱动性问题,驱动学生通过几个数学探究活动,深刻理解面积的含义。
通过开展微项目化学习,可以改变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深入思考,使学习从浅表走向深层次,使思维从低阶上升到高阶。在深刻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以真实的问题情境为场域,以课堂探究活动为载体,精心设计驱动性问题,驱动学生持续探究这样既能激发高阶思维,又能感受探究学习乐趣的问题。开展数学微项目化学习,借助驱动性问题,使学生沉浸在持续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达到“三会”的最终目标。
五、微项目化学习的系统化设计思路
“双减”的目的是要实现“提质”和“减量”的统一。“微专题”作业由于保持了“专题”作业的设计思想,对作业的目的、内容、形式、时间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因此,它更适用于“双减”背景下的学生。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设计微型作业的目标,主题,内容,形式,时间,类型,加强直观化,生动化,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以达到“减量”“提质”的目的。在实施微型课题教学前,必须明确“怎样学”的问题。一是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构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觉地、有组织地、有计划地进行内外活动的相互转换,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就是不应该让学生直接记忆,而应该让他们在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积极地构建和形成知识。二是在经历中培养人的素质。教师可以利用活动设计,来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要在体验过程中,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能力与素养。
对于微项目化学习来说,就是要以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作为起点,来进行任务的设计,并围绕着“微情景—微问题—微任务”,把学科内容变成了项目化的内容。“微情境”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一个虚拟的情景中,并作为一个真正的参与者而参与其中。良好的情景创设应该具有生活性,学术性,情感性三个特点。通过“微问题”的设置,可以把较大的情景压缩成较小的问题,从而把情景和任务联系在一起。“微问题”应符合教学目的,能使学生在短期内顺利地完成研究任务。
六、抓住关键问题,指向概念实质
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想有效地运用问题驱动法,教师必须要设计一些可以凸显大概念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探索有关的概念,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把已有知识、实践经验和所学的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问题驱动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出来,还可以将所教学知识中的核心概念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对数学概念的领悟更加深刻。教师以“核心问题”为出发点,进行“问题”的设计,是对“核心问题”的引领。在本质问题下面,也要设计一些驱动问题,并在教学中,通过解决驱动问题,逐步解决。
兴趣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出发点,在课堂开始的时候,老师就把学生们所关心的天气问题作为导入,让他们说出一些关于天气的代表符号,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以该问题为主线,引入“表示数据”、“观测条状统计图”等问题,通过问题学习,逐步深化对该核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第四,全面把握了统计表及图表的特征。
七、构思项目流程,推进教学工作开展
在确定了“微项目学习”的题目之后,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所选择的题目来设计出一个项目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使活动的开展有一个可供参考的地方,从而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题题目,向学生提问,让他们对课题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他们设计了与之相适应的“课题”,让他们在“课题”中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最后,老师要根据学生在全过程中的表现,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从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的能力的目的。比如,在教授《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门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具体的应用呢?小数的加减法是否能应用整数的操作法则来完成。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主搜集相关知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并让其在后续的课堂学习中分享。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估,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养成较好的学习观念,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从而更好地适应“双减”政策对教学的要求。
八、实施项目活动,助力学生能力提升
在完成了项目流程的创意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项目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地掌握知识,并达到能力的提高。就拿《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门课来说,老师给学生们安排了一个作业,那就是让他们在课后,自己去收集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并把它们运用到生活中去。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把他们收集并总结的内容进行分享,从而对他们的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说出他们所学的东西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比如超市的购物、计算物体的质量等,都需要运用小数的加减法来完成计算。小朱在文具商店买了12.5元一支笔和4.7元一本本子,你能算出小朱应该付给店主多少钱吗?通过对所学内容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到12.5+4.7=17.2元。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可以独立地进行知识的探索,又可以进行实际操作,这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也与“双减”的有关要求相一致。
总结:因此,恰当地运用“微项目化”这一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教师应认真学习、分析教材内容,并对重点知识点做好归纳。基于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发展实际,确定微项目的主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学习,并为其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唐黎明. 小学数学微项目化学习设计研究[J].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22,(06):60-62.
[2]吉晖. 项目化学习在小学数学学科的实践研究[J]. 学苑教育,2022,(13):42-43+46.
[3]周思言. 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22.
[4]唐黎明.小学数学微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21(11):47-49.
[5]刘秋月. 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高年段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D].南京师范大学,2021.
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向学习力提升的小学生数学“微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