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微型小说,构建情智共生语文课堂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黄秀云

福建省厦门市瑞景小学 361001

摘要

微型小说因篇幅短小,叙事过程被压缩在特殊的场景中,字句凝练内涵深刻。微型小说的教学需注重引导学生挖掘小说特殊的样式背后深刻的内涵。通过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启发,促进语文课堂情感和智慧的同构共生,实现情智共生的课堂,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微型小说 以情促智 以智生情 情智共生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情智共生的语文课堂能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达到情感和智慧的同构共生。

情指的是情感、情味、情趣;智指的是智力、智能、智慧。情智共生是一个过程,一个语言感悟、内化的过程。情智共生的语文课堂要做到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情感的因子不断酝酿,发芽,喷薄而发,同时在学生情感徜徉的同时,思维的碰撞也能同时进行,智慧的火花也在不断被点燃。

微型小说虽篇幅短小,但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一样都没少。可因没有大量的文字来描述环境和刻画人物,以致每一句话可能都含有丰富的信息,只有反复的研读,才能让学生既挖掘出小说深意,又能掌握微型小说的写法、提升阅读思维品质,实现情智共生的语文课堂。

下面以具体课例谈谈在微型小说教学实践中如何构建情智共生的语文课堂。

 

一.以情促智

语文课堂既需要浓厚的情感,也需要碰撞的思维。于漪老师曾多次提到“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有情感的挖掘和渗透。

 

(一)创设情境,走近情智

微型小说《在柏林》文章400字不到,没有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是截取战争后方的一截车厢的场景,却能深刻地表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教学中可以挖掘的对战争情感的因素很多,是一篇能给学生情感的挖掘和渗透的文章。同时作为一篇微型小说,构思精巧,内容上有蓄势和铺垫,文章有很多令读者意想不到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增添时空的跨度,一步步将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让学生有境可入,有情可发,入境促情。

这是一篇关于二战题材的文章,但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战争似乎离学生很遥远,对于战争情感的共情需要好的教学策略。在开启课堂前,可先让学生说出关于战争想到的词语,从而使战争在脑海中有了具体的画面。教师再出示二战的背景资料及战争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近惨烈的战争场面,最后通过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战争这一主题的?激发学生走进文本。

情感的启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勿操之过急,以免影响后面文本的解读。

(二)梳理情节,启动情智

入情是动情的铺垫,动情是情感在具体情境中入情之后的自然萌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引领学生在具体形象中触发情怀。

随着课堂的推进,教师出示了研学任务一:参考《桥》的情节,梳理文本情节。这篇微型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情节安排很密。引导学生梳理出故事情节:火车驶去 /没有男人——妇人数数 /女孩嗤笑——妇人再数数/老兵开口/ 痛失儿子——老兵上线 /车厢寂静,也为进一步体会情感做好准备。

(三)感悟战争,生成情智

此时课堂情感的波纹渐渐涌动起来,引导学生感悟情感的时机水到渠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品读词句中悟情,品读出文字所蕴藏的丰富信息和情感。

启动研学任务二:默读课文,思考让你印象深刻的画面有哪些?“在这样的情节,在这么多画面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此时,学生的情感促动达到高潮。

1:车厢几乎看不到一个男子。说明这些上阵的男子有的都已经失去生命或是残疾,

2: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挺了挺身板开口,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说明了战争让家庭家破人亡。一语道破了老兵内心的无奈和战争的苦痛。

3:那两个小姑娘嗤笑了起来.这无知的笑也揭开了战争给人的伤疤。

4:车厢里一片寂静。之前两个女孩子还嗤笑老妇人,现在知道了真相后,不仅小姑娘,连车厢内其他人都被感动到了。

……

此环节学生通过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关注小说的情节、环境,去体会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从而生成情智。

 

.以智生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以情促智,在“情”中深思,在“情”中提升学生的智慧和思维,以智生情,发展情智。

(一)聚焦文本特色,发现价值问题

有了以上情感的推动,学生在聚焦文本感受战争时,也发现了文中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特色,于文本的矛盾处、补白处、精彩细节处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使学生的思维再次进入一个深层次的思考。

(二)关注动态生成,捕捉鲜活瞬间

此时情智共生的课堂达到高潮。学生的思维碰撞非常激烈,老师要及时捕捉课堂上生与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瞬间,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捕捉精彩的瞬间。以情来促智,让智来生情。

(三)启动探究任务,提升高阶思维

启动探究任务,鼓励学生大胆争论,质疑,互相交流,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下生成智慧的火花。

为了实现情智共生的语文课堂,本课教学实践都遵循以上三方面的教学策略。

情智教学要求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有自己的见识、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多元感悟、自由对话的言语环境,以教师对文本生命化的感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微型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又要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蕴含着深刻的含义。且文中在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都打破常规,有很多反常之处,这也是能引发读者深思的因素。因此在教学时侧重引导学生聚焦文本,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如问题1“文中写到老妇人很虚弱,但为何又写到她数数的声音盖过车轮声?”

问题2“既然老妇人已经神志不清,为何能清楚地数着1.2.3?”

问题3“这一篇只有400字的微型小说,为何要两处写到“1.2.3”?”

此时情智共生的课堂达到高潮。学生的思维碰撞非常激烈,老师要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捕捉精彩的瞬间。以情来促智,让智来生情。

最后启动探究任务三:你还有没有读到像这样“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欧亨利结尾式的小说?有什么感受?这样的探究任务能让学生对微型小说结尾写法有一个横向的勾连,更深一步鉴赏欧亨利结尾式小说的写法。

三.情智共生

情智共生需要内在的动力支撑。这个动力就是学生的“言语欲求”。以情为纽带,唤起学生亲近文本、接触言语的欲望。学生的情感在酝酿积蓄当中,需要一个情感喷薄宣泄的出口点,此时课堂读写结合是最佳方式,拿起笔来,通过文字来抒发。因此到课堂的尾声笔者启动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通过静静地书写“车厢内一片寂静”的环境。来表达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和战争的控诉。“此时无声胜有声”,此环节通过抒情表达,展现情智,实现情智共生的语文课堂。

综上所述,在这堂课中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动情、悟情、抒情,奠定了情智共生课堂的情感基调,以情促智。通过聚焦文本特色,发现价值问题;关注动态生成,捕捉鲜活瞬间;启动探究任务,提升高阶思维,点燃了情智共生课堂智慧的火花。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达到情智共生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孙双金与情智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1

[3] 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