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开展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卢成颖

江西省樟树市吴城中心小学 邮编:331200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的背景下,小学阶段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也就意味着,作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小学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放在首要位置上来开展相关工作。具体而言,就是广大教师能充分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积极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以及思想意识等内容,从多个方面入手努力做好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工作。与此同时,在实际进行教学时,教师还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开展策略

正文


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德育教学现状

在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国家发展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在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共同的发展下,国家才能够越来越兴盛强大。而对于学生的教育,不管是从国家的角度而言,还是对于家庭以及学生自身而言都十分重要。而教育不仅仅只是单纯对于学生的知识教育,也包括对于学生的德育。真正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除了自身强硬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之外,优秀的道德品质也十分重要。现如今文明社会的发展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普遍提升,所以在未来社会必然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人们的素质品德也会越来越好,而低素质品德的人注定会被文明社会所抛弃,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德育。但是从很多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现状来看,其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小学生具有身心发育不成熟、过于依赖学校家长、没有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等特点。对于小学学生来说,虽然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是其与低年级学生相比较而言却相对成熟一些,所以教师在对小学学生进行德育内容渗透的时候,需要掌握的“度”是比较难以衡量的。更加需要教师多亲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根据其思想成熟情况,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

二、德育渗透的契机

1、预设德育渗透契机

任何教学都是应预设而生的,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应把握德育渗透的相关要素,在教学设计、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本文类型、课堂节奏,德育渗透的介入时机,根据具体的语言文字、故事文本,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规律的掌握、对故事文本描述的理解,让学生透过文字理解其背后的真实意图。

2、生成德育渗透契机

教学环节中有大部分是可以预设的,其他部分是需要生成的。尤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很难做出选择与判断。例如:六年级《桥》《穷人》《金色的鱼钩》小说单元的教学,当面对小说中人物的处境与抉择时,学生也难以取舍。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学生课堂发言的真实感受,借力发力、顺势而为,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大爱无声、什么是精神的富有、什么是革命精神。

3、显性德育渗透契机

语文课堂教学中可视的德育渗透环节是具体可见的学习任务与学习情境。教师通过分层作业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发展德育认知。教师要根据可视化的学生作品分析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依据认知差异相机进行深度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德育观。

4、隐性德育渗透契机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与显性德育课程相对应的是隐性的德育课程内容,例如语文课堂学习中无声的课堂氛围营造、无形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应用、无痕的语言渗透方式等。教师通过学校、班级、社区环境的改造,营造德育培养氛围,以环境育人,让学生置身于德育的场域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开展策略

1、抓住课堂生成

作为动态的过程,课堂上的语文教学既有生成的惊喜,也有预设的精彩,很多课堂生成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契机。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准确抓住课堂生成,顺势而为地融入德育,以实现润德无声、育人无痕的效果。

以《桥》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默读课文的重点段落,并思考问题:文中描述的老汉是什么样的形象呢?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会说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如“老汉临危不惧,冷静指挥着慌乱的村民撤离暴发山洪的村庄”“老汉冷酷无情,揪出队伍中的儿子,让其排在队伍的后面,导致儿子被洪水吞没”。不同的答案使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以抓住契机鼓励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在探讨中深刻理解老汉的形象:作为深受全村人拥戴的党支部书记,他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作为父亲,他在生死抉择之际让儿子先走在木桥上,用深沉的父爱和党员的信念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桥。接着,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理解适时总结:正是有无数像老汉的党员做民众的靠山,民众才能幸福地生活,祖国才能繁荣昌盛。从而巧妙攻克教学重难点,促使学生准确理解“桥”的深刻含义,深切感悟老汉舍己救人、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教育的熏陶。

2、提炼德育元素

德育是一片广袤的沃土,它孕育着人们高尚的品质和美好的道德情操。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散文,都是一座小德育花园。正所谓“诗以言志,文以载道”,每一个字词都蕴含着诗人或作家的情感与思考,同时也是一种对美好人性和社会准则的阐述。通过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可以引导他们品味其中的德育元素,培养良好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为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细心梳理教材文本,发掘和提炼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将其巧妙地渗透于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品读经典之余,感受德育之美。

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五个年轻的抗日英雄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守信仰、保护家园的感人故事,不仅展现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更深刻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炼出本文中关于勇气、责任、团队合作等德育元素,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到真善美的价值。首先,勇气是《狼牙山五壮士》中最为突出的品质。五壮士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和死亡威胁,仍然坚守信念,不屈不挠。教师可以通过解读这一情节,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勇气是如何与坚守信仰、追求正义等价值观相联系的。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学生能够意识到勇气不仅是面对敌人时所需要的,更是在生活中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时的品质,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挑战,不畏艰险。其次,责任感也是这个故事中值得探究的德育主题之一。五壮士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斗争中,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心使他们迅速成长为无畏的英雄。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五壮士为何要肩负起抗日的责任,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责任的理解和认识。此外,团队合作也是《狼牙山五壮士》中重要的德育元素。在敌人的围困下,五壮士齐心协力,互帮互助,最终成功拖住了敌人。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五壮士如何通过团队合作抵挡敌人进攻,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3、重视思想熏陶

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核心思想对小学生的思想熏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学生能了解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自然能引导他们走向一条积极向上、有益社会、为他人贡献的道路,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其次,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能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我发现和探究,这对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十分有利;最后,通过文本的解读,还可以让小学生树立对人类文化的敬畏之情,培养其高尚的精神追求,提高其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让他们感受到文化的温度和力量。

例如,在学习《猎人海力布》这一课时,教师要带领学生细读课文,让他们逐层领悟课文内涵。可以将课堂教学分为略读阶段和细读阶段:第一阶段,略读阶段,即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熟悉其中的生字、生词,了解课文大意。接着,教师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此轮师生互动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第二个阶段,即细读阶段。此阶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文分段,并尝试着总结每个人物的个性特征。细读阶段能考察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程度。根据同学们的回应,教师能了解学生对文中人物性格的理解程度,并能看出他们的基本价值观,如有的同学提到海力布时,会提出“如果他不将秘密说出呢?”的设想,教师可以就此引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德育渗透。这样,教师便完成了有着德育渗透的课文教学,能让小学生从更深的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从而高效吸收有价值的德育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深入体会文本核心思想,这对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和情感感知力的发展都十分有利,能为教师德育内容的渗透、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4、加强阅读讨论

德育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若想让小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对文中高尚品格修养和优秀道德情感的认同感,提升他们的个人品德修养,就需要依据联系生活原则开展阅读讨论活动,引导小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深入探讨文章内容,指导他们正确解读课文题眼,使其快速抓住文章的焦点,找到课文的核心要点。然后再结合上述内容进行拓展性互动讨论,调动小学生的情绪,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使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真正感知文中优秀文化和高尚品质的现实意义,在增强其情感认同的同时,提高小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教师若想增强小学生对课文观点的认同感,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真正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可以开展文章深度讨论活动。例如,在阅读课文内容之前,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创作背景,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小学生充分了解到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怎样的社会环境之中,结合现实思考读书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能起到怎样的作用,根据当时人们的生活现状理解读书的作用和意义。然后,教师再带领小学生通读课文,指导他们合理关联文章内容与创作背景,讨论分析周恩来立志的根本原因,探讨读书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从而使其真正认识到读书的实际作用。小学生结合真实社会背景进行文章内容的深度交流,能真切感知到知识是改变当时中国命运的最有效方式,是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学生能在沟通探讨中认识到周恩来立志的现实原因,知道读书与中华崛起的关联。另外,小学生在互动探讨过程中还能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真正认识到读书对人生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提升其自觉读书的意识,使他们树立更为远大的理想。教师开展阅读讨论活动,不仅可以活跃班级的德育氛围,还能让小学生在互动交流过程中透彻理解文章的意思,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增强他们对文章内涵、文章情感的认同感,使其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

5、优化课后实践

语文教学是一个体验美的过程,作为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也要试着打破以往僵化、枯燥、无趣的学习形式,促使学生通过更丰富的实践活动来感受语言之美,感受文化之美,感受德育之美。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的德育知识在一次又一次的落地中变得更加扎实,从而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如关于德育主题的演讲比赛或是小组辩论赛等,从而让学生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脉络。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根据学生的年龄大小与认知水平来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对课本教材中的知识补充与延展,更好地推动德育知识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渗透。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及时摘抄,如此才能确保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受益,也能在无形中获取更多的精神食粮。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表现多加鼓励与赞赏,要促使他们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自信心,真正发觉到德育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此让学生陶醉其中,在趣味性较强的课外活动中参悟德育知识,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

四、结语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发展的关键阶段,德育思想的渗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对学生往后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德育思想,端正德育渗透态度,积极深入德育教学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开展学生德育教学活动的质量,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鼓励学生加强自身德育学习,与家长合作开展有效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学有所用,最终实现德育育人的目的,体现学生主体发展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雅静.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探究[J]. 科学咨询,2020(43):281.

[2] 陈曦. 探究小学语文德育教育[J]. 文渊(高中版),2020(6):858-85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