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小学音乐学科融合教学工作
摘要
关键词
小学音乐;学科融合;教学工作;开展策略
正文
一、学科融合视野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意义
1、丰富教学内容
在小学音乐课堂学科融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其他学科知识与音乐教学内容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趣味性,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
2、创新教学实践过程
小学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给教师的教学方法带来了创新。如小学音乐学科结合语文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朗读、讲解,进而引导学生鉴赏文学的艺术美;小学音乐学科结合体育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在演唱过程中加入肢体动作等方式,展现音乐情感,培养学生的体态美;小学音乐学科结合美术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对绘画作品进行分析、欣赏,创造出音乐旋律线条,培养学生的艺术美。
3、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科融合教育,可以提升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美育素养的同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培养音乐兴趣,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丰富情感体验。
二、小学音乐学科融合教学工作开展策略
1、融合英语课程
在现阶段的小学音乐课程中,促进学生文化理解是核心素养的目标之一。 这一目标的要求之一是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与民族的音乐形式,感受音乐艺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联,并且要让学生对其他音乐形态给予充分的尊重。 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音乐课堂中可以引入英语学科的元素,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元素,从而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例如,教学《小拜年》 时,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作品,让学生利用明亮、欢快的声音演唱《小拜年》,并且要利用钹、鼓、锣等打击乐器进行歌曲的表现。 这样能够使学生感受歌曲当中欢快与热烈的情绪,体会过年的欢乐氛围。 这是一首描述节日的歌曲,为了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笔者引入了一些与节日有关的英文儿歌,比如描述新年的《Happy New Year》,描述圣诞的《Merry Christmas》 等。 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积累的英文知识对这些英文儿歌进行聆听与赏析。 同时,学生需要将这些歌曲与我国描述节日的音乐作品进行对比赏析,分析这些音乐作品中有哪些不同之处以及共同的节日情绪。 由于这些音乐作品的旋律朗朗上口,内容简单易懂,同时又不失趣味性,所以有利于帮助学生准确了解不同国家音乐作品的相通之处,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
2、融合语文课程
音乐与文学同源,都是心的艺术。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文学、音乐、舞蹈都是相伴而生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再从汉语的特点来看,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可吟唱。此外,音乐和语文也都是情感的艺术。音乐通过动人心弦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细腻地表达人们不同的情感;文学作品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会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因此,音乐和语文都是人类情感的载体,都通过情感来陶治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
例如,在执教歌曲《游子吟》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表演视频《游子吟》,让学生聆听并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再结合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经验,说说歌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是从哪几句听出来的。学生一下子就能想到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连续两遍的吟唱,先抑后扬,让情感得到最真挚的表达。有了情感铺垫,学生演唱出来自然就动情许多,歌曲采用“重复”手法,让人回味无穷。接着再让学生观察分析,谱面中还有什么新的记号?引出波音记号,先让学生了解波音记号的含义及演唱要领,再结合语义情境理解为什么要“密密缝”?波音记号在这里又起到一种怎样的效果?学生经过想象得出:波音记号预示着征途漫漫,坎坷不平,归期遥遥无望,带着这样的感受,学生就能体会其中的无奈、担忧、牵挂和所有的爱。音乐与语文的共融共促,使得学生的“文化理解”“艺术表现”素养得以综合提升。
3、融合德法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为进一步加强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形塑学生正确的“三观”,培养其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治中的知识和当前所学曲目相融合,自主创编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歌曲作品。
例如,在《守株待兔的老农夫》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该歌曲实际上是叙事性的音乐,共由五个乐句组成,主要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诙谐、幽默的声音学唱歌曲。在教学中,当学生在学唱环节已经能够做到节奏精准、把握好音准后,为能进一步点拨他们深刻把握音乐中的价值观,促使其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教师便可鼓励他们融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学的价值理念和本课音乐旋律,自主创编歌词。对此,有学生结合“诚实守信、说话要算数”这一价值观及原歌词的押韵特点,创编了以下叙事歌。
有一个小学生呀,人称他“爱保证”。
反反复复,反反复复,说话把人蒙呀。
大家都想远离他,哎,大家都想远离他。
从此他把心正呀,说话讲诚信。
说呀做呀说呀做呀诚信一天又一天。
终成大家的良朋,哎,终成大家的良朋。从内容上来看,该生所创编的歌词语言浅显易懂,又不含空洞的说教意味。同时辅之以《守株待兔的老农夫》中欢快、诙谐的音乐旋律,使此作品的趣味性大大增加,深受同伴欢迎。
4、融合美术课程
美术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能使学生感受到静态的美、视觉的美、线条与色彩直接诉诸感官的美,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能够学会欣赏美、感知美、领略美、认知美,进而创造美。因此,将音乐与美术两个学科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听觉与视觉双重意义上的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艺术认知力。
例如,“色彩”这样一个具有美学意义的名词,在美术教学中很常见,教师可以将其作为美术和音乐学科之间的桥梁。部分有美术功底的音乐教师为了形象直观地展现音乐的意境,会融入美术手法。如某位音乐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红蜻蜓》这首儿歌,同时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了这首音乐作品的旋律走向,由此让学生一目了然,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直观化。
又如,在“京剧”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环节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在黑板上画出自己心中的脸谱。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可以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了解不同色彩的脸谱的真正含义。又如在欣赏《维也纳的钟声》时,教师可提醒学生思考这首音乐作品的每个段落给人的感受及其色彩是怎样的,让学生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音乐有段落感,它像文章的结构那样有层次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能提升他们对音乐的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将音乐感受与绘画色彩相结合,直接表现他们的艺术感受,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大有裨益。用有形的绘画线条表现无形的音乐色彩与旋律线条,能够将音乐和美术这两门学科有效地融合起来,从而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力。
5、融合体育课程
音乐与同为艺术学科的体育联系也是极为密切的。由于小学生比较爱动,喜欢做游戏,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做一定的教学设计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缓解学生久坐的枯燥,同时可以加强学生肢体的协调性,提高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感知。
例如,在学习歌曲《丢手绢》时,可以让学生围成一圈,随着音乐旋律的起停决定将手绢丢到谁的后面,通过这样游戏的方式,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增加课堂教学的娱乐性,采用这样的方式也会激起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节奏的感知能力。如果受场地限制,还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方式将体育融入音乐教学中,比如在学习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时,由于该歌曲节奏较为简单,所以可以先将音符和旋律抛开,只进行节奏的学习,用“X”号代替音符的位置,用音节“da”代替歌词,用双手拍手作为一个节拍再配以“da”的音节引导学生单纯去进行一个节奏练习,并告诉学生关于节奏的强弱规律。一首歌曲最能表达情绪的元素便是歌曲的强弱规律,没有哪一首歌的情绪整首都是很强烈的,也没有哪一首歌的情绪一直都是很微弱的,这两者无论哪一种都会破坏一首歌曲的美感,扭曲歌曲原本想表达的文化内涵。同时为了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理解歌曲的强弱规律,可以在对应音符下添加不同的符号,比如在强音下可以加一个实心球,在弱音下加一个空心球,运用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并且学习基本的乐理知识和节奏、节拍的基本构成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进行即兴编创、艺术创作打好基础,对于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养成有很大的益处。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科融合,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同时又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可以加强对于歌曲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也要做好两项措施:第一,要维持课堂最基本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安全,不能过于放纵学生,导致课堂过于混乱,甚至让学生出现安全问题;第二,要把握好自由的度,不能过于注重游戏或活动的展开,而忘记了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否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6、融合人文课程
(1)结合地理知识,展现地域风格
我国音乐作品有着“百花齐放”的特点,各区域人民创作出的音乐作品,往往有着不同的风格,为学生带来了极为广阔的鉴赏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音乐学科与地理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以地理的视角看待音乐作品背后蕴藏的文化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例如,在教学《江南好》时,教师就可提前搜集与“江南风景”有关的文字、视频、图片资料,并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现这些资料,引导学生感受江南地区的音乐风格,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将两门学科结合在一起,以跨学科的视角学习音乐作品,升华学生的音乐鉴赏体验。在笔者的课堂实践中,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笔者还为学生播放了一些江南方言版的歌曲,如江苏话的《茉莉花》,引导学生感受“吴侬软语”一词的含义,通过鲜明的对比,使学生更为深刻地感知到江南文化的无穷魅力,指导学生借助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音乐,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生成发展。
(2)结合人文历史,感受文化底蕴
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将音乐作品与历史知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音乐艺术独特且厚重的文化底蕴。举例而言,在教学与“京剧”有关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为学生布置探究型任务:了解京剧的起源与历史,分析京剧与其他戏曲的异同之处,结合历史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异同之处的原因。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查阅需要用到的知识,通过这种方式感受京剧厚重的文化底蕴,对京剧的发展历程产生更为深刻的了解。在笔者的课堂实践中,学生经过课外探索,搜集到了大量与京剧有关的知识,如有的学生是这样总结京剧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的:京剧源于清朝时期的徽班,吸收了湖北汉调、昆曲、秦腔部分曲目、曲调与表演方法,并融合了其他民间曲调,通过不断交流、融合所形成的一类剧目。仅结合这一段话,学生就能够深刻地感知到京剧蕴含内容的丰富,同时体验到不同历史背景下,京剧发展形势的变化,这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生成发展。
三、结语
总之,小学音乐课程学科融合教学活动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手段,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一步深化,既符合课堂教学实际,又要符合协同育人的价值取向,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重组构建后综合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谢国刚. 基于学科融合背景的小学音乐教学探究[J]. 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20(8):152-153
[2] 欧阿芳. 谈跨学科要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融合[J]. 甘肃教育,2019(2):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