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德育途径探讨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凤霞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3团学校 邮编:831304

摘要

德育是初中生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德育已经成为学校和教师较为重视的一项教育内容。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核心素养是教师们所共同关注和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有利于提高初中生识别信息能力和规范计算机操作道德,还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德育途径,旨在通过信息科技教学促进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发展,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科技,从而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

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德育渗透

正文


前言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了每个人学习、工作、娱乐乃至生活的各个领域,一些人甚至将当代的学生称作“e青年”。在享受信息科技的便利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忽略了信息科技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在开展信息科技教育的同时,也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任务,既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又要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审美趣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对生活的正面态度,使学生信息科技课程中也能学习到做人的基本道理

一、初中信息科技教学渗透德育的意义

初中信息科技教学渗透德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信息科技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隐私、遵守网络规范、抵制网络暴力等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通过教学渗透德育,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培养出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培养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信息科技教学渗透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引导他们正确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辨别信息真伪、辨别网络谣言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加理性地对待信息。

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信息科技教学渗透德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他们正确使用网络,保护个人隐私信息,防范网络诈骗和网络侵害,提高网络自我保护意识,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更加安全地学习和生活。

培养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信息科技教学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式学习、网络协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在网络空间中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培养出积极向上的网络行为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初中信息科技教学渗透德育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健康成长、积极参与,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初中信息科技德育渗透的现状

首先,信息科技老师缺乏德育观念。“新课改”实施后,许多信息科技老师对德育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导致了德育教育的目的难以实现。因而,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也就成为了一种“口头语”,不能真正地推动学生的品德发展。在当前的信息科技课中,许多老师都把信息科技作为一门单纯的知识技能教学,德育教育毫无关系。但是,德育教育并不只是一们课程那么简单,它牵扯到了教育的各个层面。“全员育人”的“全员”,即全体人员,既包含了德育教育工作者,包含了其他学科的教育工作者也包含信息科技教育工作者。

其次,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抵抗挫折能力。当今的学生,因为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对挫折的抵抗意识相对薄弱。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往往会被各种因素所左右,进而产生一些错误观念。这个错误观念的产生是要花一些时间的,而要让一个人的三观发生转变,也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初中信息科技是一很有技能的学科,所以初中生对此很有兴趣,因为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紧密。但目前初中生网络分辨能力普遍偏低,这就要求学校的信息科技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科技观念

最后,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内容单一指的是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技术操作和知识传授,而忽略了信息科技德育的多元化教育内容。教师过分强调学生掌握软件操作、编程语言、硬件设备的使用等技术性内容,而忽略了信息科技德育所涉及的网络安全、信息道德、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只注重向学生传授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如计算机的组成、网络的原理、软件的使用等,而忽略了信息科技德育的教育内容,如网络伦理、信息素养、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注重教授学生如何运用信息科技进行办公、娱乐等方面的应用,而忽略了信息科技德育的内容,如网络伦理、信息安全、网络道德等方面的应用技能。

三、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德育途径

网络具有开放性,应学会取舍

网络没有边界,网络德育是一个真实的、开放的德育。网络给学生的德育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既是因为它的复杂性,也是因为它自身的强大力量。由于网络具有强烈的交互性、刺激性和强烈的诱惑力,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高,导致很多学生在网上挥霍钱财、丧失精力、荒废学习、消磨身心。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会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网络道德》,因为现在的学生所面临的是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所以我就以此为切入点,重点突出了网络的虚拟及应用,并安排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自己来剖析其中的利与弊,并归纳出正确的上网态度。在信息科技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笔者以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并根据节日及各单元的教学要求,指导学生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爱国主义专题人物介绍制作;在国庆节期间,安排学生们进行了国庆节的新闻和图片的编辑工作。以爱国主义为主题进行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使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和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网络具有趣味性,应学会拒绝

在网上每天都有很多消息都在不断地被传递,我们也因此获益良多。文字、声音、图形、三维动画、电影等多种形式的结合,的确能为我们提供无限的快乐。但是,假如我们不能有效地抵抗这些不良的信息(也就是所谓的垃圾信息),那么我们的生活和学业就会受到极大的冲击。未成年人在识别和预防信息方面还比较薄弱,容易受到其负面的影响,甚至有可能步入违法的深渊。笔者会通过多媒体学生看看以前学生们做的图片和插画,还有漂亮的贺卡等等

展示完后,笔者就问道:“这些东西漂亮不漂亮?”每个学生都点了点头,夸奖道:“好美!如何制作如此漂亮的贺卡”他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笔者趁机向学生们展示了那些由 Word制作而成的作品,并鼓励他们开动脑筋。接下来,笔者就美学角度告诉学生什么样的才是真正的美丽。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些美丽的事物。然后笔者又把话题转移到了“信息垃圾”上,说这些污秽东西都是对美的亵渎,而这些毫无意义的文章,更是浪费了我们的记忆空间。听到这里,学生一个全副武装的小战士,懂得了怎样保护自己

网络具有共享性,应学会判断

网络上的信息共享,无疑使学生获得的信息更广。因为有了这么多的信息学生自然而然就把好的和不好的都给收集起来。难免会遇到一些病毒和破坏性文件。病毒在某种意义上是我们提升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契机,但是,故意制造、传播病毒,不但可能招致民,甚至可能造成违法。在课上,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一有关信息犯罪的案例,并邀请学生进行发言学生都觉得,这样的能力,就该用到好的地方,为人类谋福利,不要因为一己之私而犯法。在进行思考和交流后,培养学生的正确信息价值观念。

运用网络资源完善德育教育内容,健全德育管理体系

初中阶段,学生能够利用网上的信息获取知识。不过,网上的信息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应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指导,针对学生的真实的学习状况,甄别出适当的方法,以协助他们找到适合的网络资料。老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专业的德育网站,寻找网络信息的传播渠道,并利用多种媒体进行信息的传播,鼓励学生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德育教育的交流。只有如此,才能使学校的德育教育管理更加充实。

比如,老师们可以根据网络的特征和热点问题,进行专门的网上讨论会。通过这种方式,使更多的师生、父母与老师之间的相互影响,逐步地渗入德育教育之中,使德育教育得到有效的实施。有助于初中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可以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更加完善。在实施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全面的调研,制定相应的管理指标,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寻求新的管理取向。老师对不同年级和班级的学生进行全面的辅导。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作用,使网络教育的积极作用得以实现,从而实现德育渗透的科学化和高效。

培养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培养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是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德育的重要内容。信息素养指的是学生具备有效获取、评估、使用和分享信息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理解、利用和创造。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能够理性、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信息,独立思考,形成合理的判断和观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数据库等工具,教会他们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同时要教导学生如何识别和评估信息的来源和可信度。学生需要学会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和管理,以便于后续的使用和分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笔记、标签、文件夹等方式进行信息的组织和管理。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信息,了解信息的含义、背景和可能的影响,帮助他们理解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教师应教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批判性评估,包括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真假信息、避免被误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观点和见解,同时要教导学生如何正确、合法地使用他人创造的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期刊、采访等方式获取信息,不仅依赖于网络,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多元化途径。通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可以使他们在信息时代更加理性地对待信息,具备辨别信息、评价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是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德育的重要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提高网络伦理意识,保护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避免网络欺凌和不良信息的侵害。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包括防范网络诈骗、保护个人隐私、避免点击不明链接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安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在网络交流中要尊重他人,避免辱骂、诋毁和谣言传播,引导学生学会文明、友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树立积极健康的网络交流氛围。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知识产权的概念和重要性,教导学生尊重和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避免侵犯他人的版权、专利等权利,引导学生在网络上合法、合理地使用他人创作的作品。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网络欺凌的危害,教导学生如何防范和应对网络欺凌,同时教导学生辨别和拒绝不良信息,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和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网络空间中也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教导学生成为负责任的网络公民,不参与传播谣言、不违法违规的行为。通过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提高网络伦理意识,保护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避免网络欺凌和不良信息的侵害,从而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结语

网络时代,学生所获得的信息远超过老师。学生的自主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不断增强,都离不开老师的管理。要注重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以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广泛性,是新形势德育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爱刚.关注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最后5分钟——浅谈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总结中德育功能的渗透[J].浙江教育技术. 2012

[2]索芳.基于游戏主题情境的信息科技课堂德育渗透探析:以《数据的排序与筛选》为例[J].教育信息科技2017.

[3]张婷,李红波,张仙.渗透性德育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94-97.

[4]鲜金.农村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德育教育[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一).: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8:52-53.

[5]段宝青.浅谈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J].科技资讯,2019,17(14):229-230.

[6]朱国新.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242-243.

[7]杨淑丽.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渗透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7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