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古诗词;阅读教学
正文
引言: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其语言凝练,内容丰富,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充分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小学古诗词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桥梁,又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土壤。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114首古诗词,下面笔者从以下方面简要谈一谈自己在古诗词教学方面的一些经验,以期为同仁提供借鉴。
一、新课标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要求
(一)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个人终身发展需求的品质和综合能力。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素养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对语文古诗词教学而言,其素养教育旨在通过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形成高尚的精神品质,同时,在有效的阅读与写作过程中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提升思维运用和审美创造水平。另外,学生还需要通过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文化精髓与情感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文化传承意识。
(二)注重学习任务群构建
学习任务群是一种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认知模式。在语文古诗词学习任务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多方面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可以通过设计认知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围绕某一个关键要素对丰富的古诗词学习内容进行整体化探究。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系统化学习的意识,提高其整体认知能力,还能开阔其文学视野,使其了解更多经典的古诗词文化。
(三)注重自主、合作教学
新课标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学科知识。对此,语文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知识时,需要巧妙引入各种元素,创建多种生动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主动研究古诗词的兴趣,激活其主观能动性,提升其自主学习意识。另外,教师还需要设计合作类探知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研究古诗词知识,提高协作认知水平。
二、核心素养理念对古诗词教学的实施要求
第一,核心素养理念要求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言素材识读能力,确保小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一般难度古诗词的预习任务。这样,小学生就能够在课下预习活动中提前对古诗词内容进行处理活动,有效提升小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交互起点与整合高度,助力小学生的课程探究活动。
第二,核心素养理念要求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拓展能力,支持小学生进行高阶思维与深度探究,能够获得较好的独立处理结果与信息集聚品质。可见,小学生能够在高价值知识储备中获得课堂上较多的表现机会、展示空间、竞争资本,帮助小学生获得强烈的快乐感与自信感。
第三,核心素养理念要求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与鉴赏能力,能够深度挖掘出古诗词语言素材中的文学价值、艺术内涵、美育滋养,获得高层次的文化积累。这样,小学生能够在古诗词鉴赏活动中获得强烈的兴奋感、畅快感、愉悦感,科学强化古诗词研究兴趣,优化小学生的艺术品位。
三、小学语文基于而核心素养开展古诗词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在诵读交流中促进语言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时,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古诗词诵读训练,让学生读出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读出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朗读是敲门砖,也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钥匙。因此,教师可以从节奏押韵等方面引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切身感受其中的音韵美,从而提升审美能力。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如梦令》是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典范。为了引领学生读好诗词,薛老师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连,读出韵脚,读出平仄。关于断句,薛老师让学生反复诵读所学五言诗和七言诗,总结出“后三个字要重读”的规律;关于押韵,薛老师启示学生常读常新,发现全词押“u”音,押韵需要重读;关于长短句式,薛老师将“平长仄短”的来龙去脉及表现形式引入课堂,学生发现《如梦令》是仄字韵,押韵的字必须是三声或四声。分出全词的平仄声后,薛老师带领学生带着手势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字音的高低长短变化。每一环节都深入浅出,学生自主学习后,薛老师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了指导。在薛老师思路清晰的指导下,学生反复诵读,总结出押韵、断句和长短句式的朗诵规律,从而实现了正确、流利的朗读,达成了诗词吟诵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在想象创作中提升思维品质
古诗词语言简洁,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和诗句言外之意,要靠想象来补白。古诗词大量的留白,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表达句式或方法,让学生将所想所感整合成一段话。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一诗时,笔者按照诗人信步乡间的观察顺序,为学生提供了一些乡村生活片段,如走过一片果园、不远处的田野里、来到村口……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笔者让学生想象——走出酒店,和风徐徐,一阵阵油菜花香扑鼻而来,只见……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诗时,笔者以“溪上、溪东、溪头”等方位变化为线索,让学生将想象的五个人物的生活画面联结为一个整体,梳理出整体有序的学习思路,逐步开展学习,拓展思维,丰富语言。古诗词讲究的就是意境,短短数字中有画、有声、有情。那么,如何让千百年前的古诗词走进学生心里呢?笔者认为,古诗教学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多角度、多层次还原,只有通过意象,学生才能触及古诗的灵魂——文化意蕴。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细胞,是最基本的建筑材料,最简单、最平常的意象背后往往有最为深邃奥妙的意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一定要抓住古诗中的关键词,联系上下文中的语境,调用多种感官展开想象。
(三)大胆想象,感受画面之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教材中的每首古诗词旁边都配备了相应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为学生了解古诗词提供了帮助,还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古诗词画面之美的有效凭借。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画面之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山居秋暝》一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以及山村村民的淳朴民风。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其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当学生描绘出“仿佛看到皎洁的月光洒落在松林里”时,笔者引导学生感受了“明月松间照”的静态场景;当学生描绘出“仿佛听到泉水潺潺地流淌声、浣女的欢笑声”,以及“仿佛看到渔舟顺流而下,莲叶晃动的景象”时,笔者引导学生感受了“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动态场景。在了解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了作者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之情。
意境是抽象的,需要用心感受。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诗眼,让学生从中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池》一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以及拟人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该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其中“泉眼无声惜细流”中的“惜”和“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的“爱”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一个“惜”字与一个“爱”字给了泉水和绿树以生命,初夏的美丽风光扑面而来,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诗词的后两句通过“露”“立”两个动词把小池的勃勃生机展现了出来。荷叶才刚刚露出个嫩角就马上有蜻蜓立在上面。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作者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象,将意境之美形象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此时,笔者紧抓诗眼引导学生感受意境,把小池的温馨、静谧、灵动与生机尽情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沉浸于美的意境之中。
(四)架构能动化活动,彰显自主内驱力
教师应以课程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人文优化古诗词阅读教学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与交互媒介,借助集体智慧共同赏析古诗词。小学生能够获得较多的表现机会与交流通道,齐心协力地挖掘古诗词中的文化价值。因此,能动探究能够充分展示小学生的自主力、内驱力,在互帮互助中积极向上。在《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的古诗词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小学生针对词作内容进行有深度、有品质的赏析活动。例如,小学生可以从词作中的“白描手法”进行讨论,集体感悟五口之家的农村生活、自然环境、温馨画面、淳朴气息,切身领略宛若世外桃源中的幸福生活。再如,小学生还可以一起赏析“卧”字的艺术成就与语言功底,共同体验“卧”字的天真、顽皮、可爱、活泼,可谓词作的画龙点睛之笔。另外,小学生还会自由交流“溪上”“溪东”“溪头”中的地点价值,在看似无心中有效强化了词作的结构化、紧凑化、一体化。所以,小学生能够在自主赏析中高质量地处理词作内容,实现高效集聚。
(五)推进沉浸式过程,凸显生本发展力
教师应以课程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人文优化古诗词阅读教学活动,为小学生提供长时间、沉浸式、积累型的认知空间,架构高层次的生本课堂。小学生能够在缜密思维、精雕细刻中挖掘出高质量、高价值的课程知识与艺术熏陶,加速小学生的课程发展。因此,小学生能够在沉浸式探究过程中循序渐进。在《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的古诗词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小学生深度感悟诗句中的虚幻想象、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为了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力与拓展力,教师可以允许小学生去旁若无人地用情诵读,利用语音信息架构诗句中的空灵世界与美好幻想。小学生也可以拿起画笔,在自由涂鸦中描绘诗句中的“秋雨、山村、浣女”,在“空山”“明月”“清泉”“浣女”中利用画笔渲染唯美、虚幻的山水田园、自然风光、高洁情怀、至纯追求。这样,小学生就会在赏析过程中感受到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个性化“山居秋暝”,悦纳他人的主观处理与独特思维,并整合出高层次的赏析成果。又如,四年级上册《夏日绝句》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经历国破家亡后所写的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之情的怀古诗。全诗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学生预习时,笔者要求学生了解诗中典故: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下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暂避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自觉羞愧难当,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而死。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诗的前两句掷地有声,直抒胸臆,提出人“生”要做“人杰”,要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要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最后两句,作者借咏史而讽世,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在字面上只是对千年前的英雄抒发感慨,但对时事的谴责之情却溢于言表,既歌颂了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又不着痕迹地痛斥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所以,沉浸式教学过程能够为小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支持、活动保障,悦纳高品质的个性化智慧结晶。
结论:综上所述,课程核心素养理念是教师开展与优化古诗词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基点,教师以课程核心素养为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并创设艺术化情境启迪生命认知力、提供品质性资源拓展主体畅想力、架构能动化活动彰显自主内驱力、推进沉浸式过程凸显生本发展力,务实惠及小学生的诗词识读、艺术鉴赏、悦纳美育、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钟旺情. 浅谈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 天津教育, 2022, (31): 43-44.
[2]李瑞.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施路径[J]. 智力, 2022, (27): 80-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