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语文;高效学习;重要意义;问题;优化策略
正文
引言
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另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及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语文学科更是如此。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核心素养培育,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语文核心素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可分为四个部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也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第二,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以公正客观的视角看待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使其能够实现批判与自我批判,并能在语文学习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助力语文学习。第三,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观念,正确看待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能够以选择和继承的心态面对传统文化。第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语文作品中的文字美、修辞美、情感美和思想美,能够鉴别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并能在未来的语文学习中创造美。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现状
(一)教学活动目标并未体现核心素养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仍旧将知识目标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将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讲解、传授语文知识上,忽视了核心素养的培养,并未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活动的导向。部分教师认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会耽误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掌握知识,这种片面的认知将核心素养和语文知识对立起来,导致两者割裂,并不利于教师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活动中。同时,这类认知也表明教师并未准确把握学科素养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甚至认为两者属于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因此,在未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素养目标和知识目标形成正确认识,并将两种目标融合于语文教学活动,进而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这些应当成为教师重视的内容。
(二)对学生自主发展能力重视程度不够
初中生自我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即学的学习能力和活能力。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一定因素的制约,部分初中教师对学的自主发展能力没有重视,或者没有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导致其在长期教学过程中仍然处于劣势,这对于学未来的发展非常不利。在初中存能力方面,教师往往更多地强调学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对学生生存技能的引导。
(三)没有夯实文化基础工作
首先,必须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来充实和提高学生对民族的认识,让其扎根于优良民族文化的土地,并得以健康成长。然而,在实际教育实践中,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把中国优秀传统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文化的支持,最终无法获得良好成绩。其次,要想让学生以理性态度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必须进行有效教学,而有些初中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这样的能力。在实际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些语文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致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更是不知所措
(四)语文教学评价不够全面
受到教学目标的影响,部分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活动评价时过度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知识,忽视了学生思维、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给出的教学评价不具备反馈和指导功能。例如,一位学生在学习期间存在低效的情况,学习热情较高,但是并未扎实掌握知识,教师只是给出较低的教学评价,却并未帮助学生分析低效学习的原因,也未给出相应的优化对策,没有发挥教学评价的反馈与指导功能。这类教学评价不仅没有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提升,反而打击了学生学习热情。此外,教师善于给出诊断性教学评价,而忽视了发展性和阶段性教学评价,并未通过教学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三、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渗透策略
(一)推进核心素养融入教学目标
教师应当推进核心素养融入语文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体而言,不同课文对应的核心素养是不同的,教师应当注重教学目标之间的差异性。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写作部分的主题为“发挥联想和想象”,对应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中的联想与想象,而写作教学往往是在完成阅读教学以后才开展的,因此,在前面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当将联想与想象融入教学目标中。在《天上的街市》这节课教学期间,教师在讲解课文以后,可以给出以下教学目标“放松身心,打开思维,发挥想象力,思考作者为什么改写了神话传说中的悲惨结局,作者这样改写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一目标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将联想与想象融入教学目标,体现了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的融合。教师应当准确把握素养和知识之间的关系,意识到两者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共同融入教学目标中,而且突出的语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理解课本知识、体会课文情感。同时,教师也应当认识到核心素养的多样性,教师应当剖析每一篇课文,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核心素养,才能推进核心素养融入教学目标。
(二)激起兴趣,疏导学生自主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应该始终是教师的聚焦点,同时激励疏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倡学生多读多写,从而锤炼说和写的能力,把语文学习的宽度和广度充分拓展。例如,组织辩论会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整节课都由学生来完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提升,课堂收到的效果很好。再如,在讲授《猫》这篇课文的时候,就针对“芙蓉鸟事件”,设计了一个“我是名侦探”的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这一事件的案发现场,嫌疑人,真凶及作案动机,案发前后的表现等问题。很容易就懂了课文的内容,对于这一“冤案”,我是愧疚的。这教学环节的加入,学生学习状态得以积极有效地调动。
(三)巧设问题,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引发他们对“诚信”的思考,适时地询问“你遇到过不讲诚信的人吗?他究竟做了什么事情?”“你如何看待诚信?”“你在生活中是怎样讲诚信的?”通过设置生活情境,感悟诚信,学生知道了自己应该做有诚信的人,此时的语文思维异常活跃。结合学生关于诚信资料的展示为学习本文提供了铺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也为今后的写作积累下了丰富的素材,更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不限于课本,各种资源皆为我用
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海量的教学资源拓宽了师生的视野,因此,语文的课堂教学就会源于文本而高于文本,就会使学生乘着网络的翅膀“遨游四方”。教师课前要筛选出适合课程而又吸引初中生关注的资源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延伸。比如讲解《三峡》时,播放三峡的风景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感悟山之连绵高峻,水之变化多端,充分领略到三峡四季景色的不同美。鉴于山水作品本身具有“绘画美”的特点,设计了让学生绘制文章配图的教学环节。学生表现得很积极,也很认真地进行了创作。品味课文精彩的语言,又赋予语言以绘画的表现形式,用美感染学生,达到积聚优雅审美情趣的效果,这也发挥了语文对于学生的“美育”功能。在学习诗歌《约客》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触到了多种期待的差异带给属于自己的心理状态。借此,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展现自己的解读感受,并以独特情感体验,写出画中的等待是何种滋味。有的同学短文表现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对外出打工亲人的期盼,文笔落处可谓是妙笔生花。
(五)强化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时,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形成自己的思想,具有科学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在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很多语文知识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很多语文学习素材。在教学时,要把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就必须把语文内容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慢慢理解语文的含义,从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在讲授《猫》的过程中,可以在开始授课之前,先渲染性讲解本文的主旨和意义,给学生讲讲猫的生活习惯和性格,让学生对作者描写的内容有更全面的认识,然后借助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所展现的意境。语文作为重要学科,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出了各民族的智慧和生活阅历,所以我们要在教育中正确指导和运用科学方法,把科学理念融入教育,从而使语文教学更加深入和有效,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综合素养教育
初中语文是一门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解力很高的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人生哲学和社会性真理,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了解真、善、美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审美修养与辨别是非的能力。例如:在古文词赋学习上,《离骚》这篇文章读起来并不轻松,许多文字都十分晦涩,但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同学们能更好地了解屈原所处的时代环境,体会到整个作品所蕴藏的深厚精神意蕴,更能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浩瀚深邃。由此可见,通过对古文的研究,学生能够更深入地领会其中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教育,并逐步树立起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这对于提高初中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七)小组合作探究,提升协作能力
在共享经济时代,双赢是社会的代名词,学习如何与别人合作也是必要的能力。所以,教师要让同学们进行小组探究,并通过初中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此阶段,教师要引导同学学习与别人合作,达到共赢效果,找到共同之处,保持差别,提升个体的核心能力。教师可把同学们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组,这样才能使大家更好地进行学习。在进行分组时,教师要兼顾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小组实力要均等,不然,实力差距过大的小组反而会影响学习效果。学生的认知和知识面差异,会造成其在语文学习中存在差异。教师要重视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各班都有语文学习比较好和比较差的同学。这样的合作教学能让弱势群体获益,从而改善语文教学质量。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观点,增进他们对语文的认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可以更好地一起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八)优化语文教学评价,提升教学评价质量
在优化语文教学目标以后,教师应当优化语文教学评价,提升教学评价的全面性,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将知识和素养融合于教学评价中。教师需要发挥教学评价的反馈作用,如果学生在教学活动期间表现优秀,则要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和技巧,并鼓励学生进一步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反之,则应引导学生反思问题及原因,并给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帮助学生实现学习优化,保持学习进步。学生很难发现自身处于低效的学习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从教师的视角发现学生学习期间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向同伴请教、向教师请教,一步步优化学习活动,并形成谦虚求教的学习态度。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正是把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在探究教材、课堂教学、学科实践和发展等方面,着眼于学生发展、教授学生知识、鼓励学生创新,让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语文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贯通起来,以此实现培育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及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芳.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育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J].中外企业家,2021(06):202.
[2]赵永胜.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方式[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11):60-61.
[3]梁岩岩.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语文深度学习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20.
[4]唐思远.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