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程海翠

河北省大名县第三中学 056900

摘要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将核心素养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将核心素养教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实现德育与历史知识教育的融合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从核心素养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关键词

立德树人;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正文


前言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出台,当前的历史教学更加重视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熏陶培养,需要摈弃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以历史知识储备为导向的思路,重点关注学生们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精神世界的丰富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具有内在价值和功能的综合品质。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思想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质量。本文主要围绕立德树人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分析。

一、基于史料实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搜集史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材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中的各种史料,并结合历史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分析和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结合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分析教材内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思想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历史文化知识来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在讲《鸦片战争》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鸦片战争产生的影响。在课程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来认识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有关鸦片战争时期的影视资料,例如《南京条约》甲午战争》《火烧圆明园》等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和资料,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有关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暴行的视频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分析。比如在讲解“德国法西斯暴行”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将视频资料进行剪辑、编辑、拼接等处理后呈现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来分析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暴行产生的原因以及社会背景。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和资料进行拓展和延伸,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三、基于唯物史观,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唯物史观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唯物史观相关知识。比如在教授《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取得了那些成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写一篇小论文,以《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哪些不同》为主题,开展小组讨论和研究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并且能够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利用,进而使学生实现综合发展。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构建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构建情境教学,将教材内容和历史人物融入到历史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体验历史人物的生活经历,感受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增强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如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日军的侵华暴行”的问题情境:“大家都知道,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请问,在这个历史事件当中,日本侵略者做了哪些罪恶勾当?”这种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对日本侵华罪行所带来的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日本帝国主义为何会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什么?日本的侵华罪行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背后所存在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因素,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及国情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

从内在联系的逻辑来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之间是递进的关系,一个人的情感是内在心理,态度则是外在表现,而他的价值观就是从情感和态度中衍生的一种思想。基于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我们对于一种教学方法做出评价时,应首先关注课程知识能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能够在相对真实的情景中感悟知识蕴含的情感和态度,并影响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的渗透非常必要,在进行情感教学的渗透时,历史教师应该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情绪,可以通过一些媒体资料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们代入到相应的历史情境中,例如在抗战历史的学习中,通过日军侵华罪证以及我国军民英勇抗争的相关影像展示,调动起学生们的家国情怀,与当时的民族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情感教学渗透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应该提前在教学设计中进行情感教学目标的设置,例如抗战历史学习,情感教学的目标可以设置为让学生对我们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产生共情,并激发爱国情怀。

六、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历史的一种科学方法,其中包含了科学历史观和科学方法论,其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唯物史观认识世界和历史是学生们必须进行的一项学习。因此在高中教学中要进行唯物史观的渗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们正确辨别历史事件及其性质,对于历史学习来说大有裨益。在进行唯物史观的渗透教学时,教师们可以采用问题导入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置问题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和兴趣,并且在问题展示时采取一些新颖的形式。举例说明,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这一节的历史学习中,教师首先设置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改造当时的社会?第二怎么改造社会?第三改造成什么样的社会?然后一环套一环的问题加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逐步深入学习中渗透历史唯物史观。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工业革命”,那么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还有哪些呢?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社会主义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怎样的?它与马克思主义又有什么关系?运用这些问题让学生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从而得出结论,形成基于唯物史观的判断,明白一段历史发展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最终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自身的历史核心素养。

七、结合社会热点话题进行历史教学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性,学生们往往只能在书本上学习到历史知识,但其实在我们当今的实际生活中,每天都可能在发生能够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广大一线历史教师应该重视对于社会热点话题的发掘,结合热点话题联系历史事件,或是通过让学生进行分析的形式进行历史教学,通过融合热点话题以及历史时间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明白我们同样生活在历史当中,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具体到教学实践的层面,教师们可以在课前进行准备,每堂课的开头都进行热点话题的展示和探讨。例如俄乌战争,就是很好的热点话题教材,首先创设热点问题:“为什么俄乌会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下发生战争?”进而创设发散性问题:“近代以来世界上发生过哪些重大战争?这些战争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当前热点话题的发生,同时对于历史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实际联系的思考,加强学习效果,提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于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学生带有严重主观好恶进行评价时,就应该予以纠正,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各种影响,教师需要把他们拉回唯物史观的正轨上来,从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内涵,强化思维水平。

八、在跨学科学习中丰富学习体验

通过阅读与历史时期相关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元素,并与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和讨论。例如,学生可以读取《红楼梦》中的历史描写,来了解清朝社会的特点和人物角色的历史背景。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可以更加生动地感受历史时期的氛围和人文精神。通过欣赏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音乐等,学生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审美和文化氛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历史信息,并与历史事件进行关联。例如,学生可以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了解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与艺术的相互影响和反映。

通过了解历史时期的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学生可以理解历史事件与科学进步之间的相互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在历史中的作用,并进行科学实验或模型制作,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科学原理之间的联系。例如,学生可以研究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了解蒸汽机的原理和应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通过科学与历史的结合,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推动力。

九、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获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各种资源获取历史信息,如图书馆、档案馆、互联网等。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有效搜索和筛选历史信息,以获取准确可靠的资料。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指导和技巧,如如何使用关键词、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库和网站等。通过实践和训练,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并学会利用不同的信息源来获取全面和多样化的历史资料。信息评估:教师应教授学生如何评估历史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学生需要学会识别偏见、虚假信息以及历史事件的不同解释,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辨别能力。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案例和练习,让学生分析和评估不同来源的历史信息,并从中了解如何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观点和证据,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形成独立和全面的历史认知。信息应用:教师可以设计项目或研究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信息进行独立研究和创作学生可以撰写历史研究报告、设计历史展览或制作历史视频等,以展示他们对历史信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整合和应用各种历史资料,运用信息评估的技巧来选择和利用合适的信息,以支持他们的研究和创作。通过信息的应用,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并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结语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将核心素养教育融入到教学当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将核心素养教育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 张海鹏.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适应和掌握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意见[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9):21-32+11.

[2]何伟芝.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有效思维课堂的构建———以《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入侵的加剧》一课教学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36(04):149-15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