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渗透
摘要
关键词
劳动;美术;小学
正文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每个时期都有一批优秀的劳动人民,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的成绩,从古代建筑到现代建筑,再到学生身边的校园,都是劳动创造的价值。所以,小学老师应该从课程设计入手,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将美术教学与劳动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与美术欣赏、制作等课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感觉到美,领悟到劳动创造之美的价值,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核心素质。
1.鉴赏艺术作品,培养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和美术教育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美术课堂会因为融入劳动教育而更加生动,具有趣味性,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进一步深化美术教育。将小学美术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提升,还能在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从而体现出美术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小学生正处于艺术启蒙阶段,教师需要利用艺术作品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北京故宫鸟瞰图》,这幅画展示了故宫的雄伟和恢宏。在学生欣赏这幅画的同时,教师应为学生介绍北京故宫,它位于北京市的中轴线,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且规模最大的古建筑之一,历经明清两代,更是有着“世界五大宫”的美誉。北京故宫于1406年开始建设,历经 14 年后于 1420 年建成,四面建设了高达10米的城墙,有9000余间的宫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心血建成的。通过对这幅画的欣赏,以及对北京故宫的了解,学生能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内心对劳动人民的崇敬油然而生,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通过努力学习在将来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激发他们的劳动精神。
2.优化手工课程,锻炼动手能力
手工课程需要学生使用各式各样的美术工艺材料制作具有艺术内涵或实用意义的手工作品。实践是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小学美术教师可以融合手工课程与劳动教育,让学生通过制作手工加强亲身体验,感受劳动的辛苦和不易,同时也体会创作的趣味性,以手工实践促进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提升,落实美育与劳育并举。
(1)感知劳动者精神,体会手工的乐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只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才能调动他们参与手工课程的积极性,进而投入手工制作中。例如,教学“剪纸”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剪纸作品《狮子娃》,这幅作品以强壮的狮子作为主体,搭配色彩艳丽的花鸟作为背景,鲜明的色彩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目光。这时学生肯定会疑惑,这幅作品的作者是谁?然后教师再展示一张照片,照片中一位老奶奶正在拿着剪刀剪纸,这便是《狮子娃》的作者——我国民间艺术大师,被誉为“剪花娘子”的库淑兰大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库淑兰,她是我国西北民间一位风格独特的剪纸艺术家,她的剪纸作品承载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并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靠一双手和一把剪刀创作出了很多出色的剪纸作品,被授予了“接杰出民间艺术大师”的称号。可以说剪刀陪伴了库淑兰一辈子,学生通过对库淑兰大师的了解能知道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明白劳动不分贵贱,感知劳动者的精神,尊重劳动人民,还能激发他们的手工兴趣。
(2)关注手工制作过程,理解劳动价值
在小学美术手工课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参加实践创作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手工制作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探究手工作品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结构,使学生理解劳动与艺术融合迸发出的价值。例如,教学“巧用瓶盖”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收集各种各样的瓶盖,并让他们介绍自己收集的瓶盖的种类,包括颜色、纹理、材质等。之后教师可以提问:“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瓶盖不论颜色、纹理还是材质有什么区别,大多数瓶盖的形状都是圆形的,那你们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圆形的事物?”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展开了讨论,有的说太阳是圆的,有的说杯盖是圆的,还有的说风扇是圆的。学生讨论过后,教师再让他们思考:“这些圆形的物品或是物品某个圆形的部分和瓶盖之间有没有联系?”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瓶盖摆在一起,叠一叠、拼一拼,看看可以摆出什么形状。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用瓶盖制作的小动物,发现这些小动物都是用瓶盖和装饰制作而成。如此,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讨论中了解手工技巧,并在手工实践中体验劳动的创造型,如有的学生在制作动物的毛发时会使用毛线,这样制作出的毛发丝丝分明,而有的学生则使用了毛毡,这样制作出的毛发是一个整体,有毛茸茸的感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也明白了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创造出很多具有创意的艺术作品,理解劳动的价值。
3.展开绘画教学,感悟劳动不易
绘画是美术课堂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展现劳动之美的一种方式。不仅绘画艺术能够展现劳动之美,绘画材料也都是劳动产物,如绘制中国画的绘画材料:笔、墨、纸、砚,这些材料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纸的制造更是传统文明中的佼佼者,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例如,教学“点、线、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以劳动为题材设计绘画主题,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绘画技巧创作线描画,如《洗衣机》《酱油瓶》《烧水壶》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中站在美术的视角对酱油瓶进行观察,包括外形、线条、形状、颜色等,并用画笔设计一款独特的酱油瓶,激发他们的劳动精神和创作精神,使他们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观察美。再如《洗衣机》,洗衣服不论在古时还是现代,都是人们要掌握的生活技能,在古代人们会采用揉搓、甩打等方式洗衣服,属于一项体力劳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洗衣机的诞生为人们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洗衣机的外形、线条,让他们在纸上通过将点、线、面结合画出脑海中的洗衣机,将劳动的场景展现在画纸上,感受艺术是由劳动创造的,体验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鼓励学生在家中帮助家长做一些简单的劳动项目,在劳动后产生成就感。
4.结语
综上所言,劳动教育是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基础和源泉,源自生活的艺术更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对此,美术教师应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对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以课堂为平台,推动劳育与美育的融合,使学生能够通过劳动激发创作灵感,用丰富的艺术形式来记忆劳动中的点点滴滴,使劳动教育真正落实到美术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珊 . 劳动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渗透[J].教育观察,2020(11).
[2]叶沛祺.小学美术课程融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的体系构建及教学案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2(01).
[3]杨诗宇.“五育融合”的四个关键教学策略——以小学美术《风筝的魅力》一课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2023(03)
本文系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十四五”2022规划课题《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2076)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