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野下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孙晓蕾

沈阳市第二十七中学110000

摘要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愈加频繁。英语作为被广泛学习的第二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更注重对学生的有关语法、词汇等应试技能的培养,这使得学生难以熟练运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不能树立文化自信。该文通过分析文化自信视野下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对策,以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中国文化;文化自信

正文


文化意识是内化于人心的一种思想行为习惯的准则。文化意识是多元的,包括文化的边界意识、交流意识、自信意识及发展意识。文化意识的培养关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价值选择,会深刻影响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其能够准确区分中外文化差异,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发展的道路,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

一、高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价值

第一,有利于英语语言学习的文化性目标落实。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身的文化,需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语言具备的工具性,深挖语言背景体现的文化意义,从而使英语语言的学习文化性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第二,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教学内容具备的文化内涵。就文化知识来说,其主要包含了中外的文化知识,主要指引导学生经过英语知识的学习,理解到文化内容,经过文化异同的对比,汲取到文化精神,以此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文化自信。鉴于此,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深入地解读与探究相关文化现象,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化的内涵,并形成相应的文化意识。

第三,有利于多元化文化价值观渗透。目前,当代社会正位于多元文化共同存在的时代,就多元来说,其实质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英语教学是呈现社会文化的主要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感知到多元文化,了解与掌握到多元文化,而且还可以在学习过程,接触到多元文化,以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文化交际力,这也属于学习英语的重要目的。

二、文化自信视野下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调整课堂教学,融入更多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人文自信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课已经适当增加了一些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知识,教师可在朗读部分的深入理解与辩证思考等环节增加一些有关中国人文输出的信息。例如,将我国古代名家的事迹翻译为英文,并附插图、文字描述等提示,让学生写出一篇英文书信,向别人介绍中国的历史人文以及古代先进文明,借以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先进人物的认识与了解的兴趣,进而帮助学生培养中华传统美德。另外,在课堂的小组合作甚至是课后的家庭作业中,教师要尽量多布置一些思辨性活动和作业。课堂上开展一些主题为中西方文化的辩论活动,设有正方和反方,让学生自行加入。课后补充环节,让学生记录身边与西方文化不同的餐饮习惯以及生活习惯,在下一次课进行展示。

(二)通过隐性教育培育文化自信

隐性教育以社会文明活动和环境情境为媒介,引导学生在体验、分享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想信念,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可以举办一些课外游戏活动,例如举办黑板报比赛,让学生以中国优秀文化为主题设计专题,并分享到网络平台,向外国友人宣传中国文化;或者开展以学生为导向的小主持人活动,以介绍中国文明为主题,让每一位学生了解并参与进传播中国文化中去;也可设置观摩和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并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现观摩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地,也要注重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和教育。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高中学生进行研学活动,一方面可以参观外国友人在中国居住的地方,切身实地了解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去孔子学院、道家馆等传统文化聚集地,身临其境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任何书本上的大道理,都不如自己亲自经历一次来得深刻。

如在某篇英语阅读中有这样一句话:Prince Williams has environmental activism in his blue blood.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句话所包含的文化元素,笔者设计了如下四个活动对这句话的文化内涵进行讲解和升华。活动一“试译”。即让学生尝试翻译这个句子,找出翻译的难点和不明之处。在学生尝试翻译的过程中,学生的翻译难点集中在“blue blood”一词上,按单词理解应当翻译为“蓝色的血”,学生就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人怎么会有蓝色的血呢?根据学生的疑问,笔者提醒学生注意 Prince Williams(威廉王子)的身份,然后适当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英国王室的介绍资料,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很快便有部分学生猜测出“blue blood”为“王室血统”的意思。活动二“小组讨论”。笔者先向学生呈现“blue blood”的意义 — —贵族血统,然后设计“为什么要用‘蓝色的血’表示‘贵族血统’,而不是用其他颜色的血”的话题,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活动三“背景知识补充”。笔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些英国贵族的照片和底层人士的照片,向学生解释“蓝血贵族”的文化渊源,其原因是“在以前,上等阶级因为很少在户外劳作,血管会透过白皙的皮肤呈现出蓝色,故用蓝血指代贵族”,通过补充背景知识让学生理解了“blue blood”一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活动四“文化升华”。通过前三个活动的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意识,所以在这个活动中,笔者设计了“结合‘blue blood’这个谚语包含的文化背景,站在现代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个谚语的感受和理解”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开展自由辩论。通过较为广泛的辩论,学生对该词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有学生认为“蓝血贵族”是一个贬义词,因为它体现了贵族阶层对底层人民的压榨;有学生认为这个词在生活中运用广泛,人们会用“蓝血”来作为产品的噱头,表示高档高级产品。通过这样一个自由辩论活动,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文化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品格。

(三)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

高中英语教学时,教师的人文涵养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学阶段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文化自信心都处在发展阶段,因此教师的人格魅力、人文涵养、文化内涵等都会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精神发展。在人文自信视野下,英语教师必须先一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平时备课、讲课时除了注重三维目标的学习,还要注重积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经典名著、典型历史人物、优秀传统美德,并且在课堂拓展环节,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旁征博引。教师只有通过自身言传身教,才能逐步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人文自信,培养具备世界视野和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跨文化交际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青年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坚实后盾,文化意识的培养意义深远。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通过知识延伸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鼓励、支持和引导,让学生在思想价值选择形成的过程中收获正确的文化思维辨别能力,形成自己的文化观,从而继往开来,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20.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卢则跃.2022.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探究[J].英语教师,(16):4-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