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正文
前言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高科学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它是一个学生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基本课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要对自己的基本理论有一个很好的了解之外,还必须要有一种能够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为未来更深入的研究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新课程改革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列为了新的教育目的,这就需要老师在教育中引导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使他们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文章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简要的剖析,并对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做出了初步的论述。
一、自主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知识就是力量,要用持续的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强化,并学会新的东西,两者的组合可以使自己的学识和阅历得到更大的提高。独立学习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对新的知识进行加工,将所接受到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1]。在以往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机械式地对知识进行学习,老师怎样教,他们就怎样去记住,一旦出现了新的问题,他们就不能独立的进行思考,更无法进行创新。而在自主学习中,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并利用比较、分析和实验等方式来寻找出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但可以让他们的思考能力更上一层楼,还可以让他们透过表面上的现象来看到实质,在对他们的学习方式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还可以让他们的数学核心素质得到提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气氛,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了使学生可以独立地探索,并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发展的机遇,就必须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开放的、自由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所以,班级的教育要相互促进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学生为核心,进行开放性的教育,并要引领他们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究,而不能将他们的思维局限在自己的解题思路之中,要激励他们勇于进行创新[2]。对于那些可以自己学会的或是有足够的能力来处理问题的同学,老师不应该特意地去教授,只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就可以了,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指导他们,让他们自己经历一个知识的生成,例如,在一个等腰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关系中,如何确定一个正方形的的面积?老师可以指导同学把两个等腰的直角三角形的形状做出来,再把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这样就能把这个问题和结果联系起来。通过动手得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可以找到正方形的边长,从而通过公式可以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所以,老师要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勇敢地去解决困难,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发现更多的东西,从而激发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动力,来完成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兴趣是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年纪比较小,所以老师们就必须将他们的兴趣作为一个突破口,展开对他们的指导,从而让他们产生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好“质询”功能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育活动的时候,要想更好地对小学生的数学知识进行培育和提升,老师们就必须在课堂引入的时候,做好相关的设计工作,利用问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而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技能得到提升。利用探究性的问题,可以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发挥出来,以此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老师在创建数学问题时,主要是以记忆性问题作为主要内容,既要让学生根据课本来进行复习和剖析,又要让学生根据具体的事情来进行作答。在这种提问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会比较低。所以,老师们可以在问题中强调研究性,以此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加到教学中来,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之中,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3]。
(三)运用思辨法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属于一种知识点比较多的科目,如果没有良好的教学方式,那么就很容易让人难以将这么多且繁复的知识牢牢地记在脑子里。而用思考导图把这些知识用数字、图像等形式展现在脑海中,把这些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想法,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记忆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效率。比如,老师在上一节课的时候,就把“平行四边形与梯形”这一节课的内容写进了一张思路导图里,然后把之前学到的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的知识和特性加入了思路导图里,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直接地认识到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由正方形到长方形,由长方形到平行四边形,由平行四边形到三角形等。又比如,在“圆柱的认识”的时候,通过绘制一幅关于柱子的思维导图,使同学们通过该思路来了解柱子,从而得到一个关于柱子的知识,使同学们拥有了一些想象的能力,然后指导同学们去联系我们身边的那些柱子,这既激发了同学们对柱子的兴趣,也使同学们养成了积极的思维方式[4]。
(四)趣味式的课堂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他们对这门课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地去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加入有趣的交互,将新的知识引入其中,并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在上一节课中,老师给孩子们上一堂“圆柱的表面积”,老师给孩子们做了一个圆筒形的帽子,给孩子们看,孩子们要做一个圆筒形的帽子,要用到什么材料呢?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一些同学觉得,如果他们计算出了帽子的顶面和侧面积,那么,他们就可以得到(顶面积+侧面积)×2;也有人觉得,戴帽子的那一底面积不用计算,只需要计算帽顶的面积就行了……在这种讨论的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又提高了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在观察三维图形中建立起自己的空间思维。
结语
总结来说,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鼓励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可以对他们的数学思维进行全面的训练。在教学中始终贯彻不断积累、探索和创新,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联系,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晓娟.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考试周刊,2020(79).
[2] 孙长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新课程,2020(34):201.
[3] 胡会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20(17):35+37.
[4] 甘绍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求知导刊,2020(23):2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