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浅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汤澜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思政课程是通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教育手段,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是现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但是基础思政课程教育无法与专业课程教育完全融入对接,课程思政由此应运而生。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特定职业人才或职业技术群所需的实际能力为培养目标。作为技术型培养模式的高职教育,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把“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之中。本文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简要探究其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思路。


关键词

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五步法;国际贸易

正文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理念并不是一门新增的“思政课程”或者新开设的教学活动,而是通过课堂教学深入挖掘每一门课程教学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而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个学科中,让其他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同向同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一种课程观,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问题。强调通过开发每一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国际贸易专业由于其特殊性,涉及到很多国际敏感问题,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国际贸易的专业课程之中,不仅能够实现课程的思想教育政治功能,还能根据国际贸易专业学科的特征及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使学生的思想理念和行为习惯更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思政实施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专业教师的理念比较落后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是教师通过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和育人观念,影响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自身的思维取向和行为规范,使教学过程其更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要求。但是在课程思政落实的过程中,一方面,部分专业教师简单地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到如何渗透和嵌入思政理论知识的层面,严重影响到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部分专业教师认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思维方法教育都是思政教师的工作,与自己的课堂教学无关。根据课程思政教育的要求,专业教师应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和思想内涵,然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鲜有教师能够做到。

2、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

如何融合思政理论知识?如何传授思政教育知识?如何使思政教育在不影响专业教育的前提下发挥思想引领的功能?这是高校专业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缺乏帮扶引导的情况下,部分专业教师仅仅通过字面理解,将课程思政理解为思政理论的填鸭,使整个知识体系变得混乱,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其原因在于一些高校没有构建出体系完整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没有将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紧密地衔接起来,导致专业教师难以探寻出相应的渗透手段和教学策略。此外,专业教师很少能够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问题反馈给思政教师,思政教师也无法及时处理和应对实际问题,致使专业教师依旧难以及时地解决相应的教学问题。

3、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估机制

教学评估是促进课程思政得到落实与发展的关键手段,同时也是评价课程思政实施质量、效率的标杆,是激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活动,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的关键手段。据调查,缺乏完善评估机制的院校的课程思政实施力度,要明显低于拥有完善评估机制的院校,而且在课程思政实施体系、组织架构及目标理念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根据课程思政的结构和形式可以发现,课程思政是通过思政教育的形式,改革并完善高校原有的课堂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教材体系及管理体系的。而在微观层面,高校缺乏相应的评估体系,将导致学生忽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实效性,出现重专业知识轻思政知识的问题,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全面渗透和健康发展。

三、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

1、强化专业教师的思政理念,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

首先,专业教师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应该是端正的。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义务和责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必须有“得体”的谈吐气质和言行举止,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扎实的道德修养,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对专业教师产生信赖感。其次,要转变传统的育人理念。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专业教师要认识到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拥有较为丰富的思想政治内涵,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教育学生。最后,要深入挖掘思政教育的内涵。专业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思政理论知识、渗透方法及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使思政内涵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础和抓手。而思政专业教师在给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上课时也可以适时联系当前发生的国际贸易热点问题,输入思政元素,与专业相融合,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构建科学的教学策略

首先,应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高校专业的教学内容丰富,通常与职业岗位相关联,因此在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可结合专业课程的特征,将思政知识有机地融入其中,或者挖掘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思政理论知识的融合与嵌入更加巧妙、更加自然。其次,要结合青年学生的思想特征及特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方法,将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传授给学生,进而使思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变得容易理解、易于接受,进而使课程思政成为青年学生取得健康发展的媒介和基础。最后,要创新教育方法。专业教师要想将专业课程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平台,必须从教育方法的层面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思考和参与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除此之外,专业教师还可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和挖掘思政理论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而使思政教育转变为思政引导,真正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

3、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导向。高校应围绕道德教育,开展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活动,形成以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为根本的评价机制,进而在教学评价中突出育人评价、德育评价的优势,使道德品行和思政知识成为高校专业教学评价的根本和依据。通常来讲,道德教育是知识教育的核心与前提,是育人育才和传道授业的基础内容。而思政教育是涵盖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及思想教育的基础课程,所以无论在思政教育还是在专业教育评价中,高校都应以道德元素为抓手,重点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行。其次,注重过程管理。高校应认真落实课堂规定,严格执行教学督导和听课制度,应用集中听课的手段,构建出滚动式、常态化、动态化的专业教育机制,增强教学评价的过程监督和管理,构建出师生双向的评分机制,使教学评价更加全面、更加具体、更加公正。最后,要构建完整的评价结果应用机制。教学评价并不仅仅是规范教师行为的手段和举措,同时也是探寻问题、分析问题、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抓手,因此高校应灵活应用评价结果,使其成为完善课程思政实施方法、落实手段的依据,进而推动并促进我国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四、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思路

(一)确立不同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核心目标

各门专业课中拥有共同的教学和培养目标,但是知识点的侧重确各不相同。比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通过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基础知识的学习,建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对振兴我国外贸事业的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国际商法”课程则是通过对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等内容的学习,提升学生知法守法和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国际货运代理”和“外贸单证”课程主要介绍外贸业务环节及专业技能,它的思政目标则主要放在培养学生诚信经营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上。还有“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介绍了构成商务文化要素以及各国的商务文化特点,它的思政目标则确定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能够认同国际文化差异,进而适应国际文化差异,最终能够跨越国际文化差异,实现与世界各国顺利开展商务往来与交流。再有“国际金融”和“报关实务”课程的思政目标在于让学生遵守规则能够抵挡各种诱惑,成为正直有原则的外贸人。

(二)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思政课程的专业元素

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是具体的可实现的。这一目标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而充分合理地挖掘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找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抓手和着力点非常重要。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国家间交易中的实际效益的对比。它的思政元素是从贸易条件的对比的角度,使学生懂得一国生产力水平提高对一国外贸的重要影响,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如何能够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化。同样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合同条款内容蕴含着诚信品质这一思政元素,教育引导学生在合同磋商过程中要始终秉持诚实守信的原则作风,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外贸单证”课程则可以将工匠精神作为课程思政元素。在缮制外贸单据的时候必须做到正确、认真、简洁、完整、及时,单据上一个多写一个单词、少写一个单词甚至是一个字母都有可能造成单据不符,遭到银行的拒付。这就要求将来要从事外贸业务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养成精益求精,字斟句酌的工匠精神。“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包含着诸多的思政元素。比如在国际品牌文化内容中就可以从介绍世界品牌文化入手,引导学生对如何把我国建设成为品牌强国展开深入的思考。而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中,可以把我国“和而不同”的理念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国际商务礼仪”课程的思政元素同样十分丰富。把课程教学内容与我国丰富的礼仪文化内涵结合起来,使学生以生活在礼仪之邦为荣,并能自觉的提升自身的素养,具有良好的个人风范。而思政课程可以每周讨论一个热点的国际经济问题,以此来展开思政中的相关元素教学。

(三)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课程思政案例库实时动态更新。在现实的国家贸易业务中,有些老的问题也可能有新的发展,同时又不断会有一些新的问题又出现,这都需要任课老师在案例教学中进行实时动态更新。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年代,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当代学生获取这些新知识也比以往方便许多。因此,不对课程思政案例库进行更新,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单纯通过制度安排督促学生学习,没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很难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专业课程必须通过不断更新课程思政案例库,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讲授关税壁垒时,可引入“中美贸易战”,介绍中美贸易战的产生、影响及我国的应对策略。应对这场战役时,我们需要正确判断国际贸易发展方向和全球化动态,切实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明辨是非能力。要让学生明白,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享受着祖国带给我们强大安全感的同时,要清楚时代赋予我们的民族使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担当意识及爱国情怀。

讲授绿色壁垒时,可引入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强调生态环境治理部分,“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以此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任何事情都有其发展规律,做任何事情,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损人利己,去破坏环境。引导学生去爱护和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够很好地引入一些本土案例教学,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今年发生的新疆棉事件,中美贸易战,以及苏伊士运河的拥堵事件都能很好的运用在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以及思政课的教学中。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无疑对任课老师提出极大的挑战。一方面,教师要娴熟掌握并融会贯通国际贸易理论;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自己对理论的理解,通过认真选材,在授课中加入能够帮助同学理解贸易理论的本土案例。

参考文献:

[1]陈霁霞,曹深艳.“课程思政”视阈下“基础英语”课程三维功能融通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1):178-179

[2]张正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4):16-19+5.

[3]裴晨晨.浅析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决策咨询,2018,(04):77-80.

[4]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5-1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