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小学低段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
摘要
关键词
低段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双减
正文
“双减”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明确指出学校要确保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2021年9月6日,浙江省教育厅颁布《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指导意见》,提出:“丰富作业类型方式,注意做中学,努力开发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这就要求作业设计要关注多维学习目标,研究作业的多样化,推广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性作业。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探索低段数学作业设计的新方向,着眼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未来发展的目标,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出发,设计有效的实践性作业,进而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作业效能。
一、什么是实践性作业
“实践性作业”是指学生经历操作、探究、收集整理数据等体验活动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功课,并在这一过程中巩固、应用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小学低段数学实践性作业将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出发点,改进当前作业中存在的一些机械训练、重复练习、缺少动手实践、缺乏实际生活对接等问题,通过设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实践性作业,丰富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当前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实践性作业设计大多数面向高段数学,低段数学实践性作业比较缺乏。虽然部分实践性作业在作业形式、作业设计、作业评价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很好的践行理论,大多是以巩固知识和训练技巧为主要目的,实践性作业的类型较为单一。
部分教师对实践性作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大多数教师认为作业就是要多做多练、熟能生巧,认为作业量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因此与教材配套的书面作业占据了学生大量的作业时间,实践性作业的存在感较低,使得教师、学生、家长各方劳心劳神、身心俱疲。甚至有教师认为实践性作业浪费精力,与应试考试要求的教学质量目标相违背。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忽视了实践性作业的功能及育人的作用,忽视了学生主动投入实践性作业的情感态度、实践性作业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促进作用。
部分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数学应用能力比较薄弱。重复性的、机械性的纸笔作业给学生带来了过重的作业负担,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导致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低下。此外,传统的书面作业形式比较单一,通过记忆的方式积累知识,已不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设计实践性作业的意义
实践性作业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提升,是有其独特功能的。从显性层面看,实践性作业有别于传统书面作业,是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来解决数学问题,学生经历了“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更能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从隐性层面看,实践性作业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创新实践性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对于学生、教师和教学都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对小学生而言,比作业的“完成”和“正确”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作业的主动投入。所谓主动投入,是指学生出于积极的作业动机、信念而引发的积极行为。实践性作业不同于书面作业,减少了重复性、机械性的作业,丰富了数学作业的类型,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性作业取材于生活,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置于生活情境中分析与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巩固数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把握低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能力,从育人的角度思考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运用的有效性。通过增强实践性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扭转当前作业中存在的“大容量”和“应试倾向”,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设计实践性作业,让作业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在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性作业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学生的实践性作业,能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分析学生在实践性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能为改进教学指明方向。这就需要我们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以往对实践性作业的认知,塑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作业观,开发和设计好让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性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落实好实践性作业的评价。让研究和设计高质量的实践性作业成为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动力。
四、设计小学低段数学实践性作业的有效策略
(一)统整碎片化实践性作业内容,形成实践性作业体系
从常规作业到实践性作业,改变的不仅仅是作业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改变教师的作业观。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突破常规作业的“枯燥乏味”和“被动接受”,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性作业,丰富实践性作业的内容,让学生在作业中主动巩固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师应不断发掘常规作业中设计实践点的可能性,将常规作业看作是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一种提升,充分发挥实践性作业的作用。
梳理小学低段数学教材,依据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在掌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设计实践性作业。从教学实际出发,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建构趣味性、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丰富数学学习方式、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将碎片化的实践性作业内容进行整理,完善实践性作业的体系。
1.立足“数与代数”领域内容,巧做“计算口袋书”
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四个方面的内容。计算是学习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计算能力作为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基础。在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的前提条件下,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编排以及教学进度安排,从学生视角出发,设计口算天天练作业,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为学生后续的计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等计算单元时,学生可以通过自制“计算口袋书”的实践作业,天天口算,随时计算;还可以通过和同学一起对口令等方式提高计算的熟练度和正确率。让学生在动手做卡片、动手写算式的过程中享受做数学的乐趣,为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精选“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争做“小小设计师”
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一学段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这四大板块的内容。图形与几何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因此通过观察、感知、操作等步骤,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象,学生能对图形的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例如在认识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可以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自主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找出图形的对称轴,充分感知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的特征,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3.延伸“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研做“生活调查员”
统计与概率领域第一学段内容要求学生能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例如在学习数据收集整理单元时,设计“校门口10分钟内不同车型通行数量的统计”,将数学作业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化身为“小小调查员”,在生活场景中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感受身边数学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突破单一化实践性作业类型,丰富实践性作业设计
创新实践性作业的类型,设计出符合低段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不同类型实践作业的过程中,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逐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1.增设阅读理解类,拓宽文化与视野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阅读能开拓孩子的视野。通过搜集适合低段学生阅读的数学课外书目,制作成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课外阅读“推荐书目集”,让孩子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数学课外书籍,帮助孩子获取数学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数学视野,提高学习的兴趣,促进理解能力,锻炼数学思维,让数学阅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巧设动手操作类,促进感悟与体验
通过益智类“玩数学”和动手类“做数学”两方面的作业设计动手实践类作业。一方面,可以借助七巧板、魔尺、魔方等益智类玩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建议学生参与相应的动手实践作业,如制作钟面、米尺、杆秤等,让孩子在实践操作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同时让动手实践作业成为家庭亲子活动的方式,成为联结学生、学校和家庭的紧密纽带,让学生、家长和教师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米尺钟面我会做”学生作品
3.创设综合运用类,强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设计数学小调查、小统计、小购物、小日记等综合运用类作业,让孩子了解生活中的数学,通过趣味性、活动性、交流性,引导同伴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弥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涉家庭与社区的交互作用,在实际场景中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比较整体的、综合的、立体的数学思维品质。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单元教学时,学生可以通过在家中模拟卖商品的场景,亲身体验人民币兑换活动;还可以带着现金去超市购物,在付钱、找钱的过程中积累生活经验。在“克与千克”单元教学之前,孩子们当了一回“市场调查员”,在超市和菜场通过“用手拎一拎、用称称一称、用眼看一看、用笔记一记”等活动,多种感官参与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建立,加深对“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认识。走出常规课堂,在大家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所中学习数学知识,通过小调查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在实践中提升孩子们的数学素养。
“双减”下小学低段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使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求,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日后,我们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坚持和优化,继续开展实践,设计出更适合学生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完成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作者简介:
姓名:宋滢滢 出生年份:1998 籍贯:浙江余姚 职务:小学数学教师
职称:二级教师 学历: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参考文献】:
[1] 张亚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新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23,(20):41-44.
[2] 陈嘉薇.小学低年段数学实践性作业形式与策略[J].现代教学,2022,(21): 62-63.
[3] 廖雪梅. 小学低段数学非书面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D]. 西南大学, 2022. DOI:10.27684/d.cnki.gxndx.2022.001844
[4] 雷玲.名师作业设计新思维[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