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解构主义的应用型本科管理学教学改革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黄荣亮

维坊科技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寿光,262700

摘要

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通常面向低年级大学生开设,课程时间短,教学内容复杂,教与学的矛盾相对突出。科学利用解构主义原理,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综合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以及实训、参观见学等教学方法,科学评定学习效果、学习过程,开创一条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群众教学路线,对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具有借鉴意义,对探索网络化教学、自主式学习等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 管理学 解构主义

正文


《管理学》通常会向学生灌输管理学概念、管理理论、主流管理学家观点等内容。采取的教学形式,既包括以结构和完形为特点的填鸭式教学,不论学生喜不喜欢,也不论学生能否接受,都会把需要讲授的内容一股脑地讲完、讲具体,生怕漏了某一个要点。也包括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强调综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终在学生头脑中建构所需学习的知识。[] 应用型本科管理学教学,应当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用解构主义的思路尝试突破既有园囿束缚,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

一、应用型本科管理学教学的现状与创新需求

从成长经历看,《管理学》通常面向低年级大学生开设,学生从高中校门直接走入大学校门,很难有切身的基层管理实践经历,管理学知识一穷二白。学生头脑中有着数学、物理、化学以及历史、哲学、语文、外语等系统知识的框架,接受管理学课程的学习,原有知识结构应当分解重组,尝试接受新的知识并使之不断升华。

从认知结构看,大部分学生没有亲身参加过管理活动,只是旁观过亲戚友人从事的管理活动,部分学生担任过班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文体委员等校内职务,对管理活动有了初步但不算全面的认识。理性思考能力有所欠缺,抽象概括能力有所不足,学习多凭一时的兴趣与爱好,学习情绪化突出,表现为课堂听讲感兴趣的听一些,不感兴趣的就把一切抛诸脑后。这要求管理学教学活动深入浅出,按照不断解构的思路,运用直观的方法与途径,正确诠释管理的内涵与原理,做到讲授方式生动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管理的趣味。

从学科发展看,管理学从属于新兴科学的范畴,新理论和新成果层出不穷。学生对管理前沿、管理热点很感兴趣,学习热情相对高涨。存在的问题是管理学教材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科技进步、知识更新的步伐,所选案例离现实生活总有一段距离,离学生的生活距离更大。再加上案例分析方法的火候掌握不足,很容易使所选案例与所需授课内容脱节。

从实践环节看,实训环节的授课时间原则上比重不低于30%,但工业工程、物流工程等学科专业,管理学授课时间仅为30个学时,难以组织实验、实训、参观见学等环节。管理学教学的理想模式,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既擅长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又有企业实践环节的锻炼。通过实验、实训、参观见学等方法,使工场场景再现,使管理理论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再现,有利于深刻把握管理理论。

二、解构模式下管理学教学宜采用的方法

结构或完形的教学方式以及构建主义的教学方法,有着更为系统的理论,在实践上被多数教育工作者擅长使用。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成为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成为知识被灌输的对象;或者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老师则成为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或者帮助者、促进者。传统学习是重复式学习,解构主义是批评式学习,是一种植根于生活的自由创造。[] 解构主义不做传统的忠实维护者,不主张与传统对立起来,“不赞成任何形式的对抗(antism)”[],主张停留在边缘地带和灰色地带。

变革往往与传统有染,是基于传统的再创造。真正意义的解构主义,对传统总是保持开放姿态,既不说either/or,也不说both/and,更不说neither/nor,在同一个应用范畴内同时承认多种逻辑,使得解构的逻辑思维成为各种传统因素重新组合的媒介,于是变革成为了一种相对的新生事物,优良传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完美保留。后现代文学理论领域和建筑类、艺术类领域,耶鲁学派及其之后的第三世界与后殖民主义文化,女权运动,解构文学理论与解构艺术成果,解构历史观与解构哲学,诸多新思潮迅速占领了历史舞台。从方法学意义看,在于打破了传统范畴的桎梏,把现实、历史的因素重新引入进来。解构主义教学模式,能使课程适应现代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课程自身的特点。[]

基于解构主义的逻辑,应当科学确定管理学的学科定位。管理学是应用型本科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各种社会组织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通过学习,学生应当具备相对完善的概念基础,包括管理、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职能、管理机制与方法等;应当具备完善的管理思想基础,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以及管理文化、管理战略、管理信息技术等;应当具备基层管理者所应具有的几种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决策与计划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一般方法;了解主要管理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熟悉管理过程的工作内容和组织方法。最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用来分析企业、组织、社会管理的具体问题。

基于解构主义的逻辑,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是管理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方法。所选案例应当和学生身边的新鲜事物、鲜活观点等息息相关,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管理学知识,大胆地分析各色各类社会矛盾,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多视角观察上,重点放在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上。哪怕学生的观点稍显幼稚,也不应当用成人的观点去影响学生,对案例分析结果的总结不应急着下结论,让学生能够做到自我归纳、拓展、升华。情景模拟法对管理学教学意义深刻。把管理情境、管理过程、管理规律等内容,隐喻成学生生活接触到的事物、行为、感情、认知等,能让教学内容通俗易懂,有助于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地掌握管理学原理。例如,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提出,如果把泰勒的工作场景通过某种形式再现出来,把泰勒在美国国会听证会做管理学辩论的场景通过某种形式复刻出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管理原理的理解。类似情况大多适用于诸多的管理学理论,适用于讲授大多数管理学家的主要观点。由此,可以形象地用生活常识学习管理学,使管理学教学深入浅出,学习效果更好,教学过程更为轻松。角色扮演法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定某项任务或者设定某个游戏环节,由学生个人扮演或者分层扮演其中的角色,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分析所面临的问题,以个人作业或团体作业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从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出发,综合运用管理学课堂所学的知识,结合个人的切身经历,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分析和决策,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管理学教学方法主要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讲授、提问、研究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相依存,既适应了应用型本科技术技能型的定位,又适应了学生毕业后以基层管理为主的职业要求。从实际效果看,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情景式、模拟化教学等多种形式,学生参与热情比较高,取得的效果比较好。

基于解构主义的逻辑,应当适当地安排相应的作业。管理的鲜活的灵魂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业或者讨论的形式有助于提高管理能力。作业或讨论的重点,既包括管理的基本职能,如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也包括近代管理活动的演化与嬗变,如战略管理与管理战略、文化管理与管理文化、全球化与全球化管理、创新与创新管理、管理技术与管理信息系统等。作业或讨论的次数不宜过多,一学期2~3次作业是比较适合的次数。过多则过烂,容易引起学生反感;过少则达不到训练目的。作业或讨论宜分块、分部分完成,有些内容应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部分作业内容,其他内容引导学生以在线教学、阅读名著等形式课后自学。

基于解构主义的逻辑,应当合理确定课程的考核方式。把管理学定位为考察课是合理的,相应地教学学时从56~64降低为30左右,这多多少少意味着学习难度的降低。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是应用型本科理论教学的大势所趋。从考察重点看,应突出管理概念、管理理论以及主流管理学家的主要观点。从考察形式看,应突出作业成绩、讨论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课堂表现。应当配套相应的机制,如作业提交方式是电子的还是书面的,留档内容是纸质的还是网络存贮的,作业次数的多与少,由谁来判定分数,等等。从考察答案看,应当是多元的、开放的,注重思维能力、决策能力的培养,可以没有标准答案,可以超出教材范围,可以越过课堂讲授的局限。从考察过程看,应当实行全程化考察,学生上课时的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记入成绩。

三、前景与展望

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是知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依靠知识的分享与传播来赚取资本的保值与升值越来越普遍。管理学以及学过管理学的学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知识的分享与传播上作出独有的贡献。

管理学的教学应当借助网络课程超市实现突破。不断扩大课程的受众对象,从单一的学生,拓展到对管理学感兴趣的师生以及有志于从事管理工作的广大群众。借助网络课程超市开放共享、碎片化学习、自主式学习等特点,可以更好地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就管理学案例或习题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教案、在线视频、互动教学等方式学习管理学知识,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具有十分鲜明的意义。网络课程超市能显著提高与学生的互动效果,学生一旦有了管理学问题,可以随时随地向在线学习系统请教。负责答疑的人员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或者社会人士,还可以是生成式AI数字人。一些比较简单或者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完全可以交由在线学习系统本身来回答。关键环节在于如何提高授课准备质量,课前应当由师生共同精心设计管理学问题或案例。通过授课内容的精选、优选,做到深入透彻地将管理学知识讲授给学生。

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应当瞄准管理热点问题并进行动态更新。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分析生活中遇到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用管理学原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定势。也有助于管理学优质课件的积累,这包括多媒体教案、在线视频等课程资源的积累在内。从教学实践看,安排热点问题的追踪研究,所得到的学习效果类似于12次的实践教学、实训教学。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