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普通话水平的态度研究—以成都中医药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为例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阿衣努尔·吾买尔 杜娟 韩雪花 乌西肯·努尔丁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032)

摘要

以我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普通话水平的态度和动机,分析学习困境及可能产生的原因,提出对策建议,旨在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通话水平,使其在专业课程学习及校园文化融入等方面更加轻松、高效。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 普通话水平 态度

正文


基金项目

1:工作室育人平台模式下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项目编号:FDYYB2021005

2四川省第三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滋润杏仁”中医药文化+资助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随着“一带一路”与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不断推进,现今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比例越来越高。普通话做为国家通用语言,是各高校教育教学的主体语言,也是个各民族学生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笔者做为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在从事学生工作的过程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其中部分学生存在因普通话水平较差导致平时不愿交流、沉默寡言,专业学习过程中吃力、兴趣低迷、考试挂科率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普通话水平的态度和动机,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势在必行。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普通话水平的态度和动机

加拿大学者Lambert和Gardner最早研究确定了态度动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并阐述了语言学习者的动机构成及其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也均遵循Gardner经典模式。王鑫等[1]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所具有的文化多元、人才缺乏、发展滞后的地域特征,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呈现出汉语、英语水平不高、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学习动机相对不强等特征。笔者以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现状、普通话使用情况及提升普通话水平的态度和动机,发现:(1)对自己普通话水平现状的认识:62.5%的学生对自己普通话水平表示满意;27.5%的学生对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较满意,10.0%的学生对自己普通话水平不满意;(2)普通话在日常校园生活中的应用情况:82.5%的学生在与汉族同学及本民族同学交流时均会使用普通话;17.5%的学生仅在与非本民族同学交流时才会使用普通话;选择“除非必须,否则不用普通话”的调查选项的为0人;(3)普通话水平对专业课程学习和理解的影响:20.0%的学生表示无影响;72.5%的学生表示学习吃力;7.5%的学生表示学习非常吃力;(4)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动机:75%学生认为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动机是为了顺利完成学业并为今后找工作打好基础;22.5%学生认为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动机不仅是为了顺利完成学业,而是为了全面提升自己;2.5%的学生认为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动机仅是为了顺利完成学业。

通过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总体向好,在校园生活中大部分学生日常使用普通话,说明其语言态度积极。对部分“仅在与非本民族同学交流时才会使用普通话”访谈发现,他们因口语表达能力(包括口语发音、口语用词、口语语法等)较差,故普通话使用情况受限。在“普通话水平对专业课程学习和理解的影响”中,我们发现80%的学生表现为学习吃力,与上述普通话水平现状的调查情况严重不符,进一步访谈发现,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日常应用较好,但对中医学、中药学涉及的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等理论理解困难,对针灸学、临床医学等涉及的专业词汇理解和记忆吃力,导致他们在学习专业课程时事倍功半、成绩不理想。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差异会导致其在加工中消耗认知资源的差异2] ,导致出现不同的学习行为。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会把汉语转化成本民族语言,再进行理解,这样会造成学生听课困难,反应较慢,影响学习效率3]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中对专业词汇及专业知识的掌握可能需要经历这种认知转化从而影响学习效率。调查少数民族学生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动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动机为顺利完成学业并为今后找工作打好基础,其动机较为现实却低级,只有22.5%学生认为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动机不仅是为了顺利完成学业,而是为了全面提升自己。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本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生源多为“南疆计划”招入的农村户籍学生,这部分学生成长及教育的环境基础决定他们比较务实的目的动机是完成学业后回家乡找份工作,为家庭减轻负担、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通话水平使其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发挥作用

社会认知理论由Bandura(1986)正式提出,其核心观点是:人类活动由个体行为、个体认知以及其所处的环境三种要素交互作用决定4]语言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普通话的学习并不单单是语言的学习,更是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和接受。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通话水平不及汉族学生是由于长期的经济、文化、语言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一困难现状的改变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面共同配合来解决,而且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不能局限于日常交流应用及MSK考试应试水平,应当从个体认知及语言环境方面着手,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达到为文化融入、专业知识掌握、社会建设等更高层次目标服务的高度。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提高的个体认知较全面,个体行为较积极,后期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语言环境创建方面。

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考入内地高校后要经历为期1-2年的预科教育,然后再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预科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水平,此期间的教学内容也以提高普通话水平为主要内容。但预科教育不能仅以MSK考试通过为教学的衡量标准。如何采集各类相关数据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全体本科生的各项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对比分析,还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真实情况找出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以便根据其特点因材施教,助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5]。预科教育阶段的普通话水平教育应当以促进文化融入、文化认同为出发点,根据不同专业精准化的进行教材选择、教案设计,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从预科阶段开始接触相关专业词汇及基础理论知识,使其能在1-2年后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不再困惑、迷茫。以我校为例,可以尝试让中医学、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预科阶段多学习文言文及古代汉语,对临床专业学生在预科阶段学习解剖学相关词汇及简单的生理学科普知识等。将专业教育的部分内容有机的融入到预科教育中,可能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日后的专业知识学习。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是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如果少数民族学生能在预科阶段开始就在本校学习,这将有助于学生更早的融入校园、融入专业氛围,学生会在预科阶段开始好奇的探索和追寻自己专业相关知识,其专业知识相关的普通话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使其在日后的学习中不再因语言理解而影响学习效率。当然,这可能需要各高校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个性化的设计教材和教案,并组织相关的教师团队承担相应的课程教学,这对高校师资力量又是个额外的考研。此外,高校可通过校园社团组织基于汉语的课外阅读、朗诵、演讲、辩论、写作等活动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全面提高普通话水平,建设普通话学习生态,为学生提供普通话学习和应用的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鑫,张增平. 基于大数据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0,18(1):126-129.

[2] 刘会霞,燕浩.二语听力个体差异的工作记忆效应[J].现代外语,2017,(2):213-222.

[3] 赵旭东,王跃东.双语教育背景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与社会适应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西安市高校为主要调查对象[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5(6):47-55.

[4] 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M]. 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1985:169.

[5] 宋焕林.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学情分析系统分析与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20(1):106-10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