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立德树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正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的任务之一。小学是孩子教育的基石,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尤为重要,然而,在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问题,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一、培养道德情感
(一)将道德故事融入教学中
将道德故事融入教学中,可以使道德原则通过故事的具体情境被学生理解和体会,增强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思考能力,因此,将道德故事融入教学中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融入道德故事的教学策略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真实的案例,也可以是虚构的情境,重要的是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其次,教师在授课中将故事融入教学内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他们从中发现道德问题、道德价值和教育目标。在故事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他们分析故事中的道德冲突、道德选择以及背后的价值观念。最后,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活动或作业,让学生运用故事中的道德原则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规范。总之,将道德故事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是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这种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道德法治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
(二)强化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
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以强化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为核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优秀榜样的品德和行为方式,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这不仅对学生个人的道德素质形成具有积极意义,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例如,在进行《快乐学习》的教学时,有些学生能够表现出色,具备了一些学习出色的方法。首先,他们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准时上课、认真听讲、有计划的复习和预习等。通过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其次,他们懂得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求,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学习时间。这样能够更好地利用时间,避免拖延和浪费。此外,他们还善于总结和归纳,能够及时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并且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选择这些学生作为榜样是很有效的。总之,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优秀榜样的品德和行为方式,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一) 开展道德讨论和辩论活动
通过开展道德讨论和辩论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热情,培养其独立判断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这些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帮助他们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同时,通过参与讨论和辩论,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开展道德讨论和辩论活动需要一系列的策略来保证它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该选择具有争议性和现实性的话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这些话题可以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网络安全、环保等。其次,教师应该提供足够的学习材料和资源,供学生阅读和调研,以便他们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论据。总之,通过开展道德讨论和辩论活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理念,这种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二) 设计道德情境教学
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可以亲身经历道德抉择的过程,从而培养自身的判断力和道德意识。学生在面对真实情境时,需要考虑不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思考如何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决策。这种锻炼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进行《我们的学校》的教学时,可以设想这样一个情境:在班级里,有一个同学经常迟到,并且学习成绩也一直不理想,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同学开展一次帮扶行动,通过协作帮助这个同学,关心他的困难并给予支持和鼓励,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可以从实际中体会到关爱同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给予真正的帮助和支持。总之,通过创造真实的情境和案例,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道德判断和实际应对能力,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通过日常行为引导学生
学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相关知识,更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行为实践来体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引导的方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主动参与社会公德的意识。例如,在进行《安全护我成长》的教学时,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行为实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在校园安全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安全巡查,帮助学生发现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向管理人员报告;在交通安全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如使用人行横道、等待绿灯等,这些日常行为的引导,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安全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起他们的安全习惯。总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日常行为的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培养起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通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健康的人格,塑造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以及提高法治意识,因此,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例如,关爱父母是一种普遍的美德,也是培养学生德育意识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与关爱父母相关的活动,学生能够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无私付出和无条件的关怀,从而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在实践行为上,学生可以通过手工制作贺卡、整理房间等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关爱,这样的活动既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又能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家庭的重要性以及亲情的珍贵,从而培养出一种关爱他人、孝敬父母的优秀品质。总之,通过相关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健康的人格,增强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结束语: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实施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一定的指导。当然,教学策略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实践,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期望本文能够引起更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质量的提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毛广宁. 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探析[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24):884-885.
[2] 王蕾. 相成·相依·相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微[J]. 华夏教师,2023(19):85-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