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生活元素,建构高效科学课堂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梁月圆

(喀什市乃则尔巴格镇花园小学 新疆 喀什市844000)

摘要

生活元素包括学生生活中的事物、现象、情境等,能够让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认知。通过将生活元素融入科学课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主体意识。同时,生活化教学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本文将从创设生活化情境、设计生活化问题等四个方面深入剖析通过引入生活元素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生活元素;小学科学;课堂建构

正文


    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科学教育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与生活的联系。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产生自主性的科学探究行为。因此,引入生活元素,建构高效科学课堂成为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主体意识。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点燃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热情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引入生活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创设生活化情境是实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点燃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热情。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趣味引领原则、认知贴近原则和直观教学原则。趣味引领原则是指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要选择有趣的生活现象,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趣味性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认知贴近原则是指创设的生活化情境要贴近学生的认知经验,不能过于复杂或抽象。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物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和知识。同时,还要注意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内容,避免出现过于复杂或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情况。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要尽可能使用直观的方式呈现科学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多媒体技术、实验演示等手段,可以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和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或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设计生活化问题,开发学生智慧潜能与科学思维

小学科学的宗旨是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能进行自由、自主的思维发散,领悟科学的真谛。设计生活化问题能打通生活元素在科学教育中的渗透渠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积极探寻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自主发展能力得以顺利养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保障生活化问题的可议性、探究性及核心性。可议性问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探究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核心性问题则可以帮助学生把握科学知识的本质和核心,培养他们的深度思维。由此,可以借助生活化问题唤醒学生的科学认知经验,启发学生对科学知识要素的探索欲望,优化调整生活化问题内容和结构,开展思维对话式、合作交互式的科学探索活动。

以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节《点亮小灯泡》教学为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小灯泡、电池以及如何通过电流让小灯泡亮起来的科学原理。设计生活化问题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科学原理,并且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比如,“你们知道灯泡为什么会亮吗?”,以此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下来,可以提出一些可议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我们打开开关时,小灯泡就会发光?”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更深层次的科学问题,如“我们为什么要节约用电?”或者“如何通过科学方法更好地利用和保存能源?”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科学知识的本质和核心,培养他们的深度思维。

三、钻探生活化资源,丰富小学科学教育形式和内容

(一)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科学,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实验和理论,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和体验。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是学生理解科学、感受科学的最佳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似普通的现象,背后却隐藏着科学的奥秘。比如,为什么“月有阴晴圆缺”(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章《太阳、地球、月亮》)?为什么水会结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章《水》)?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和理论来解释。小学科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课堂,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科学现象,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是学生理解科学的桥梁。让科学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课堂,是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二)生活中的科学材料

生活中的科学材料是小学科学课堂中的重要元素。这些材料不仅丰富多样,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通过使用生活中的科学材料,学生可以亲身参与科学实验,直观感受科学原理。比如,用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研究光合作用(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章《植物的生长变化》);用吸管和塑料瓶模拟人体呼吸过程(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节《我们的身体》)等。这些材料简单易得,操作方便,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和分析数据,培养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掌握,更有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将生活中的科学材料引入小学科学课堂,能够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科学,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四、设计生活化作业,巩固学生的科学知识技能体系

生活化作业的设计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科学知识技能体系,并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了设计出高质量的生活化作业,教师需要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作业设计中,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拓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型作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在日常生活中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亲近自然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然生活中的科学奥妙,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以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单元《设计我们的小船》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任务型作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设计一艘小船。在作业中,学生需要综合考量船的大小、船的形状、船体材料、载重量、稳固性、动力系统等因素,并画出船的结构示意图。这个作业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亲近自然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然生活中的科学奥妙。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河边或者湖泊边观察小船的行驶情况,让学生了解小船的设计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引入生活元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同时,生活化教学还能启迪学生的生活意识和科学观念,使他们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从而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明确生活化教学导向,开发利用生活资源,驱动学生自主探索科学信息,实现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成功运用。

 

参考文献:

[1] 张永奎. 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 科普童话,2023(22):47-49.

[2] 谈明娟.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生活化的实践分析[J]. 科普童话,2023(6):21-23.

[3] 吴国应. 挖掘生活素材对开展小学科学想象实验教学的影响研究[J]. 考试周刊,2023(11):1-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