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优化小学中年级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中年级;音乐课堂
正文
一、引言
2022年义务教育《艺术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提出:“尤其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艺术课程资源,积极搭建数字化、信息化的艺术课程资源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量大、视听结合、互动共享等优势,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和创新发展。”
随着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提升工程2.0的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已经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当中。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能动地、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实现学生的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出适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方法、新模式,构建一个新的教与学的课堂协作环境,有效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中年级音乐课堂中运用的意义
1.信息技术融入音乐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1世纪学校音乐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开发音乐潜能。从核心素养各个领域,创造学生探究的渠道,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为素质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现在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师全堂语言讲授的不足,使学生变为主体,较好地提高创造能力。
2.音乐教学内容多样性
在信息技术的普及下,音乐课程包含的内容有:歌唱、欣赏、演奏、创造、舞蹈、戏剧表演等方面。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提高教学能力,而且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做充足的课前准备,如音乐、视频、图片、文字、课堂游戏等,充实课堂内容,在此基础下,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教学内容有直观感受,提高学习效率。
3.教学设备的更新迭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录音、谱例等繁杂的教学工具,不仅耽误教学时间,而且课堂的中断还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停留在使用陈旧的教学设施上,必须根据学生学情,钻研教材,了解音乐的特点及目标要求,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将图片音频依次展示,使学生身临其境,达到直观真实的教学效果,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创编灵感。
4.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年级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教师应把握这一心理特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生动形象的音乐展示让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教学活动寓教于乐。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中年级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在音乐唱歌课应用信息技术
在2022年艺术课程标准下,需要实现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四大课程目标,这对小学音乐课程来说也不例外,而每节课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也会不同。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小学中年级,学生难以理解每首乐曲的背景意义。例如在人音版三年级上册《只怕不抵抗》一课中,文化理解这一价值目标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本节课的信息技术在应用时应当侧重于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只怕不抵抗》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几十年来,蕴含了中国人的艰苦奋斗和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精神,学生年龄尚小,且生于和平年代,对爱国主义精神还理解不够深刻,所以如果要完全让学生理解歌曲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音乐课堂。通过PPT展示抗日战争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去了解历史背景,从书本到黑板再到视频、图片、音频,理解儿童团员不怕牺牲的精神,感受号角就是命令,牺牲救国的伟大,从而让学生心灵得到震撼,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例如人音版三年级下册《春天举行音乐会》是学习春雨、春风、春雷、春风、春笋每个角色的不同声音、感受生动形象的拟声词奏响的一曲优美动听的“春天交响曲”,利用信息技术,首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加音乐会,利用音频和图片功能展示春天的声音,再用PPT动画展示谱面歌词,用动画标注重点句。最后通过视频播放《嘀哩嘀哩》,带领学生边唱边律动。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投入到课堂,开阔视野。
除此之外,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还可以运用电影片段、乐器表演的音乐教学可学生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
2.在音乐欣赏课应用信息技术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感受音乐美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三年级的学生的自制力不够,较难完成自己不敢兴趣的课堂活动,而欣赏教学对于他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的事情。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聆听、表现、欣赏、实践等活动结合起来,再通过艺术性语言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将本身想象的音乐变的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能够理解音乐,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例如:欣赏音版四年级下册《小小少年》口哨独奏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德国电影《英俊少年》进行欣赏教学,通过播放电影,视觉地听觉地双重冲击,既让学生理解了故事内容又感受了口哨在歌曲的应用的魅力。
例如学到人音版四年级下册《彼得与狼》时播放音频让学生感受不同音色创造的不同音乐形象,再通过动画视频突出故事情节,了解七种乐器塑造的不同角色,再以现场管弦乐演奏视频的深入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最后用希沃的游戏配对功能,加深学生印象。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既让学生感受了音乐塑造的角色形象,又在学习中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
3.在乐理知识中运用信息技术
在音乐学业质量描述艺术表现中提到,要求学生要运用乐谱进行音乐实践,对乐谱中符号、记号的辨识表现准确度高;听记简单的节奏曲调。
在进行节奏训练时,用信息技术导入视频资料《破铜烂铁打着玩》使学生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的音源,让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最普通又不起眼的物件也能变成音乐,且具有节奏感趣味性,随之可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有趣的乐器都可以怎样制作,如沙锤乐器可以矿泉水等瓶罐装沙子,鼓可以利用水桶、奶粉罐,木鱼可以用竹筒,吉他可利用纸片等等。通过多种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提高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在课后让学生动手制作小乐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运用信息技术在复习阶段攻破重点难点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近年来,教育部在提倡全面的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多个地区将音乐纳入中考测评,重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在有限的课程时间里将重点难点整合复习。
当教师需要整合资源时可以将相似的歌曲列入单元教学,在短时间内在网上获取资源,一方面可以减轻老师备课压力,一方面在课堂上展示在歌曲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结合重点、关键词开启音乐联想与记忆。例如学到《我是草原小牧民》时,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展示蒙古族人民生活的环境及人文历史,让学生再学到同类型歌曲时能快速掌握其特点并举一反三,活跃学生的思维,对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广博性给了我们很大的挖掘空间,将信息技术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既是新课标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学模式的更新变革,教师的设备设施、手段方法变得更加丰富,全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老师埋头备课、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将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共同学习,音乐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提高了音乐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郑丹.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223.
[3]周梦姣.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J].北方音乐,2019,39(04):140-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