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有效性
正文
伴随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师开展初中物理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要求教师必须要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效。就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来看,与学生日常生活高度相关,因而通过将学生日常生活经历与物理课堂教学相结合,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成效,促使学生实现更为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通过借助现代教育工具等方式,有助于降低物理课堂教学难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学习有效性不断增强。基于此,教师应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导向,着力推动物理学科教学成效不断增强,助力课堂教学质效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在此,针对核心素养下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为教师教学提供思路指引。
一、运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在开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时,探究教学属于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探究学习,有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掘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实施小组合作时,教师要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结合各组实际,合理设置探究学习任务,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
比如,在开展声学有关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各学习小组针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等进行探究学习。各个学习小组利用网络、报刊书籍等途径,对声音的产生及应用进行探究。结果发现,有的学生认为依据声音产生原理,人们制作了声呐设备;有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对声音的应用进行信息识别与警示。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从更大的层面去探究社会生活中对声音的应用,如超声诊断等,以此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二、合理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素养
物理学科具有较强的思维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初中生来说,大都对实验教学较为感兴趣,但是对于很多本质问题并不重视,仅是乐于体验实验操作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较为不利。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建构物理观念,深化对物理科学规律的认知,最终形成物理科学思维,切实增强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比如,在开展滑动摩擦力有关知识教学时,为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更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教师可以提前设置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以此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得以改进。如汽车处于光滑和粗糙两种平面时,哪种行驶起来更加费力,受什么因素影响,根本原因是什么,从不同角度测量力是否相等?通过该种提问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了学习摩擦力的思维体系,使得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影响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等,对于提升学生物理素养及未来更好的生活等,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三、运用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科学责任感
在学生日常生活当中,对于物理知识的应用非常广泛。基于核心素养导向,开展初中物理教学时,要求教师应充分整合运用生活化教学元素。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接触物理课堂的时间相对较短,尚未形成完善的物理知识体系,同时物理知识本身较为枯燥抽象,具有较大的学习难度,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较为不利。因此,在日常教学时,教师应运用生活化元素,不断提升物理教学有效性,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比如,在开展能源及可持续发展有关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调查家庭使用各类能源的情况,以此使得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可以初步了解家庭能源结构和节能措施等。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家庭使用的能源按照使用量的多少进行分级。可以发现,汽车耗油、家庭用电、天然气是多数家庭最主要使用的能源。此后,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如何节能发表各自的观点,由此使得物理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及社会问题建立了紧密联系,促使学生能够更为高效的掌握知识点,同时使得学生社会责任感大幅提升。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教师在开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时,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高度重视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深化对物理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认知,及时转变物理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深度思维,促使物理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充分结合,以此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甘权锋.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23):36.
[2]李艳华.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思考[J].读写算,2021(34):97-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