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地域海洋文化情——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汪琼珍

永嘉县瓯北第四小学

摘要

在推进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丰富教学内容,增添学生地域文化探究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起到重要作用。美术课程以综合性和实践性为特征,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借助地域文化培养学生积极人文情感,涵养学生道德。本文主要分析小学美术教学中以海洋文化为例,渗透地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美术;地域文化;海洋文化;渗透策略

正文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让美术学科受到同等关注。小学美术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以课程开发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海洋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教师以美术视角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中的海洋地域文化气息进行探究,打造海洋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美术学习水平,培养学生传承海洋文化意识。

一、地域海洋文化的内涵及其与小学美术教育的关系

在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下,知识应用型人才已经逐渐被创新型综合人才取代,教育要关注人才的素质发展,关注人才的全面发展。伴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深入,小学阶段的美术、音乐、体育等素质学科地位得到提升。美术与数学等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重视学生审美情趣、创造思维的培养[1]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以地域为基础的文化发展成为宝贵遗产,地域文化是该地区人民在世代生活的过程中留下的风俗文化。我国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孕育出的地域海洋文化成为教育的重要资源。海洋保护、资源保护在近些年一直是热点话题,教师要重视地域海洋文化教育,从美术作品中挖掘文化素材,引导学生对其中的美学特质进行赏析与创作,培养学生广阔艺术视野。

二、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地域海洋文化渗透的有效策略

1.注重兴趣引领,激发学习热情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成为美术重要教学课程资源,教师立足地域实际凸显美术教学特色,依托美术课程进行地域文化宣传,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教师利用地域海洋文化资源创设趣味性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美术课程的吸引力。海洋是未知的,也是神秘的,其中的海洋生物勾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借助海洋生物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比如在浙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14课《彩色拼贴画》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海底总动员》视频片段,让学生看一看海底的漂亮景观,看一看形态各异的海洋生物。然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说一说自己知道哪些海洋生物,最喜欢哪种海洋生物,对这种海洋生物了解多少等。然后教师还要让学生做一做,以两人为一组进行海洋野生动物的拼贴设计,展示自己心中的海底世界。最后学生还要比一比,看谁的作品更优秀。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了解海洋生物相关知识,锻炼绘画能力。

2.落实小组合作,提升探究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围绕综合探究活动提出的合作学习模式有助于推动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促使学生更好完成美术学习活动。基于探究性的美术学习任务具有一定学习难度,学生个人能力不足以完成。因此教师发挥集体的力量,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探究地域海洋文化,分配任务,查找资料,最后完成美术学习活动成果的展示,获得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2]

比如在浙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4课《船儿出航》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展示海洋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船。在呈现的各种造型的船的图片欣赏过程中,学生认识了军舰、帆船、邮轮等船只,初步了解船只的构造。为了进一步指导学生对船只的内部构造、功能等进行学习,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六人小组,为学生设置探究学习活动。学生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等工具查找资料,了解船只航行在大海上的秘密,了解船员的水上生活。最后学生合作完成船只模型的建造。学生通过不同船只种类的学习以及欣赏汲取创作灵感,完成小组美术作品的创作,学习海洋文化知识。

3.渗透人文情感,助力文化育人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下,教师要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挖掘美术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引导学生深层次探究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感。教师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融合在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对地域海洋文化中的人文情感进行挖掘,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依海而居,踏浪而来的海洋文化底蕴深厚,教师围绕地域海洋文化中的剪纸、编制等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了解海洋文化中的风俗人情,助力文化育人。

比如在浙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11课《漫画与生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展示渔民画,引导学生分析绘画作品中展示的渔民日常生活、风土人情等内容。这些绘画作品风格浓郁,色彩鲜明。学生在原有绘画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以自己的视角展示渔民的生活,表达对海洋、对生活的热爱。学生可以在画纸上、伞面上、盘子上等进行不同形式的绘画,发展创造能力。剪纸也是能够反映海洋文化特色的重要艺术形式,教师引导学生从渔家剪纸作品中看到海洋文化,在剪纸创作中提升美术技能。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美术主题活动,比如在浙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第4课《绿色家园》教学中,教师以“海洋野生动物的保护”主题绘画中关注海洋环境问题,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海洋动物的意识。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对危害海洋野生动物的行为进行分析,通过自己的作品宣传呼吁更多人参与到保护海洋野生动物中来,为维护生态平衡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地域文化课程资源的挖掘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性、综合性学科,对学生审美素养,艺术情操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教师不应将目光局限在课堂上,局限在教材中,而是以地域资源的使用提升美术学科魅力,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绘画、手工等创造能力,在对海洋文化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邱伟哲.亲和地域海洋文化情——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探究[J].新课程,2021,(03):98.                                      

[2]曹倩.谈地域文化与小学美术教育的融合与转化[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20,(05):6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