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生活化教学,让初中数学教学更精彩
摘要
关键词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数学课堂;应用方式
正文
和小学数学不同的是,初中数学涉及复杂的函数、代数和几何知识,当学习难度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欲望也会有所降低,如果教师依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而生活化教学可以改善这一现象,通过实施生活化教学,学生将从生活化角度理解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这将降低课程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吃透教材。
1、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价值意义
1.1契合初中生的年龄特质
初中是承上启下的教育阶段,是学生从少年向青年转型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和心理都在快速发展,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他们渴望像成人一样解决生活中的各项问题,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发现、探索并理解数学问题,这不仅契合初中生的年龄特质,还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其思维潜能将充分发挥。
1.2符合数学学科特点
数学是一门深入探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课程,具备应用性、逻辑性和抽象性等多重特点。和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涉及的课程内容更加复杂抽象,具体包括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平面几何、不等式和方程等,对学生的抽象能力将形成严峻考验。只有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如果教师依然延续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在面对相对复杂的数学知识点时,将感到难以理解甚至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学生将产生厌学心理,丧失对数学的探究动力。但是,通过采取生活化教学方式,学生可通过一个个真实有趣的生活案例理解数学理论或数学概念,这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对数学课程的掌握,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1.3符合新课标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与人类的生活、生产与学习高度相关,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新课改背景下,将生活化教学方式应用在数学课堂,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审视数学问题,并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数学课程内容。因此,将生活化教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相结合,契合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2、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原则
2.1契合性原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设计时,其教学目标、内容与任务与课堂实际情况不契合,导致生活化教学流于表面,无法发挥其真正优势。因此,教师应立足契合性原则,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难点筛选生活资源,提升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的匹配性,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把握数学课程要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质量。
2.2趣味性原则
应用生活化教学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色彩,活跃课堂氛围,如果教师的教学设计过于生硬、死板,将难以发挥生活化教学法的独特优势。对于此,教师应在把握趣味性原则的基础上应用生活化教学法。具体而言,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兴趣筛选生活案例,并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融入课堂,并与教师沟通互动,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主次分明原则
近些年,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大行其道,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并非所有教师都能合理应用生活化教学法,部分教师反而走进了教学误区,在课堂引入大量的生活教学资源,不但喧宾夺主,也会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事实上,生活化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只有让生活化教学为教学内容服务,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3、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3.1立足数学教材,挖掘生活素材
数学是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具备生活性、实践性和逻辑性等特性,是一门融合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科目。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丝万缕,这是在数学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教师应立足学科教材,深入发掘蕴藏其中的生活元素,并将其与学生学习的课程知识相结合,在数学课堂中巧妙植入生活素材,以此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上“正数与负数”时,教师以教材中夏新同学的收支表格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购物场景,明确“收入”和“支出”所代表的生活意义以及数学内涵。比如,小兰提到自己和妈妈在超市购物,一共支出了160元,而当天他们又卖掉了家里的一台烤箱,收到了100块钱,如果用列表格的方式记录,则记为“减掉160元”和“加上100元”,这是“收入”和“支出”的生活内涵。再比如,小张带了30元去书店买书,但最终买书花了50元,其支出大于实际金额,以此引导学生明确“负数”这一概念。通过引入这些有趣的购物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本课涉及的数学概念。
3.2联系生活实际,开发生活资源
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往往以教材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但若局限于教材,学生很难对课程知识形成深入理解,尤其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法时,教师更需要突破教材的限制,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拓展生活资源,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入生活资源时,一定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这样才能确保生活资源为数学教学服务,而不会喧宾夺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下“不等式”时,教师将学生的体重、身高等开发为教学资源,以此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重要概念。举个例子,教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以两两对比的方式选出组内最高的学生,在比身高的过程中,学生将对“不等式”产生实际认知,即“两个式子或数字间不存在相等关系,而具备大小关系。”在“不等式的运算”教学环节,教师假设学生A体重为44公斤,学生B体重未知,教师C体重为75公斤,学生A和学生B的体重之和大于教师C的体重,要求学生算出学生b的体重范围。根据已知条件,学生可以列出不等式:X+44>75, B同学的体重范围为“X>31”,则B学生的体重大于31kg。通过开发生活资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3.3创建生活情境,降低教学难度
情境创设不仅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更是应用生活教学法的一大路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单纯输出理论知识,学生难以理解,课堂氛围也会变得僵化、枯燥。对此,教师可基于生活教学视角,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数学知识,理解数学课程,这样更容易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下“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考虑到班里学生普遍喜欢篮球赛,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创设篮球赛情境。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施模拟篮球赛现场环境,播放拉拉队的加油声,展示两个团队的比赛场景,同时罗列已知条件:学校举行篮球赛,两个球队一共进行了10场篮球对决,每赢一场加2分,每输一场加1分,已知某队得了16分,请问该队的胜负局各是多少?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并将赢局列为x,输局列为y,并列出方程组“x+y=10;2x+y=16”,很快完成了这一探究任务,顺利求出未知数值。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产生了强烈的数学探索兴趣。
3.4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以致用
设计实践活动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式。在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时,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鼓励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实践,引导学生利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下“平移”时,教师可提前设计一个生活调查作业,要求学生从身边着手,观察生活中存在哪些平移现象,比如商场手扶电梯上的人、高楼大厦里的电梯、食品加工厂的传送带上的食品原材料等,学生可将其记录在本子中,并在课堂里列举给其他同学,试着概括一下平移的定义。通过生活观察与实践,学生对“平移”运动产生了深刻认识,也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奠定了良好基础。
4、结束语
生活处处有数学,从生活视角构建数学课堂,既符合新课改精神,也能为数学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科目,想要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可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从生活视角理解数学课程,并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数学真正为学生所用。教师应深入研究生活化教学法的创新应用策略,保持开放的教学心态,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数学之旅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王孝建.初中数学实践活动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天津教育,2023,(33):86-88.
[2]杨文正.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构建分析[J].山西教育(教学),2023,(10):85-86.
[3]高连德.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路径[J].天津教育,2023,(28):111-113.
[4]朱孔建.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J].考试周刊,2023,(39):9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