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融合路径
正文
科技就像细腻如丝的春雨,为每个角落赋予了勃勃生机,如今,它以崭新的姿态,开始在教育领域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将其与学科特性紧密结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突破教学难题,引领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开展深度学习,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教师需要让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时代感,引领学生迈向更加广阔、精彩的未来。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概述
信息技术,或称IT,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移动设备等手段进行信息处理、传递和存储的技术,已经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领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工具与资源,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审美情趣的重要学科。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教学需要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更好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审美能力等。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引入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生动与吸引人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互动软件等工具,教师可以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语文魅力。通过播放精彩的语言表演视频、呈现富有创意的图文资料,引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这样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愿意深入探究语文知识。
(二)丰富语文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分享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经典文本、名家讲座、优秀作文等,使学生在感受语文魅力的同时,积累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素养。此外,组织网络讨论、开展虚拟实验等活动也逐渐成为可能,促使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并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三)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满足学生对多样化学科的学习需求,更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学生通过使用电子词典、搜索引擎等工具,提高了对信息的筛选以及理解能力;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参与讨论、发布作品,锻炼了网络表达与沟通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具竞争力,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的发展挑战。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学生能够在更富趣味性与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升自身语文素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更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情境创设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及情感,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与丰富的物产呈现给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等媒介展示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通过展示西沙群岛的地图以及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的基本情况。接着,通过展示西沙群岛的海底景象、珊瑚、海星等海洋生物的图片与视频,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的海洋生态以及生物多样性。同时,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介绍西沙群岛历史与文化的视频或音频资料,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的历史渊源以及文化底蕴。
通过这些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教师可以更加生动地呈现课文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西沙群岛为什么会成为旅游胜地?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一个富饶的地方?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挖掘文本,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有文化内涵的课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经典的古文,讲述了两个小孩对太阳大小和距离的争论。这篇课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字词和句子的解释,而忽略了课文所传递的文化内涵以及价值观念。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挖掘文本,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文中的情境与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和人物性格特点。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两个小孩的言行举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挖掘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在讲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句古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否与这句话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相符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通过搜索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拓展延伸空间,通过网上图书馆、电子期刊等资源,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曹冲称象》为例,通过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教师可以打开一扇窗口,让学生深入了解大象的相关知识以及文化背景。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有关大象的科普文章、观看生动的动画视频,了解大象的生态环境、行为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与大象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让学生通过文学艺术的表达更好地感受大象的形象和内涵。这样的拓展延伸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此外,拓展延伸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更深层次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将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手段,例如网上论坛、在线答疑、社交媒体等。在《宇宙生命之谜》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的美感与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宇宙生命之谜》中的科学知识与探索过程,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呈现宇宙的壮丽景象和科学家们的探索历程。接着,教师可以利用网上论坛或者在线答疑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例如引导学生探讨宇宙生命的存在条件以及可能性、外星生命的探索历程与未来展望等话题,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与探索的乐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分享一些关于宇宙探索的最新进展以及前沿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索中来。这些互动交流可以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了解以及沟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科学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一充满活力的领域,核心素养的教学观念如同春雨滋润着教育的土壤,为学生的成长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四大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撑。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犹如一把钥匙打开语文教学新世界,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多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营造生动的教学环境,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更具吸引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思考,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晓玲.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J].中国新通信,2021,23(24):170-171.
[2]刘美艳.论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J].中国新通信,2022,24(01):188-189.
[3]王冬华.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电教,2020.502(04):5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