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路径
摘要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对策
正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倡导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品质的学科,具有非常丰富的教育价值,值得学生去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能起到促进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能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等等。
一、通过角色扮演提高道德与法制的认识
对学生而言,新奇的东西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德育与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将自己置身于道德和法治问题的思考之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更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也能让他们的想象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进而对道德与法治有更深的认识。比如,在教《共筑生命家园》这一课时,如果仅仅从课本的内容来了解怎样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许多学生由于从小就习惯于自己的学生,可能无法充分地了解这一点,对环保与我们的家园的联系了解得不够透彻,有些同学甚至觉得,就算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污染,对我们的家园也没有太大的影响。为了促进本节课的教学,老师可以把同学们分成几个角色,比如环卫工人,然后带着同学们去学校做清洁工作,让他们认识到这个行业的艰辛,知道破坏环境的成本。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了自然环境与我们的家园的紧密联系,同时也使他们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成本有了更深的了解。需要指出的是,在其它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角色扮演未必与课本内容完全吻合,但是,如果所要传达的主旨和感情是统一的,那么,就可以实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的。
二、加强劳动教育的体验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需要组织或者指导学生参加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设计合适的行为作业,以促进课程学习成果“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能力的转化”。首先,教师应发掘学生家庭生活中可利用的资源,使之扎根于学生的家庭生活之中。例如,在教学“家的意味”这个框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到“孝在当下”、“以行动示孝”的含义后,留给学生“为家人做一份早餐”的作业。要想完成这项任务,必须事先做好功课,准备好食材,还要早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能获得劳动技能,又能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对父母的辛劳感同身受,懂得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其次,教师可充分利用校园内已有的资源,使之更加立体、更加充实。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多种途径、方法,德育教师应积极寻找与之相融的结合点,丰富学科内的劳动教育内容。比如,在构建美丽的集体中,鼓励同学们承担起班级建设的责任,可以通过维护班级植物角或者校园种植等方式,让同学们去认养一株植物,细心呵护,把它的生长过程记录下来。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生活的教育。
三、小组学习,共同提高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一般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协作思考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以小组的方式讨论问题,并在学习内容上进行有计划的协作。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能使学生就道德与法治进行交流,又能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另外,在团体中,不同的同学也可以互相弥补自己的不足,一些成绩好、理解快的同学,可以对组里的其它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进行指导,这样既可以促进同学们的关系,又可以达到一起提高的目的。
比如,在《参与民主生活》这门课中,首先要向学生灌输有关的知识,使他们对民主生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接着,按照同学们的看法和学习状况,将他们分成了不同的小组,每一个组都要以“参与民主生活”为中心进行讨论,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来思考自己想要参加的民主生活,以及如何参加,最后得出一个小组对参加民主生活的最后结论。最后,由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对本组的观点进行说明,达到了不同组间的有效沟通,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同学们的协作精神,使同学们能够在一种互助的气氛中开展道德与法治的学习。
四、在课堂教学中注入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有很多内容是比较抽象和难懂的,这就增加了他们理解的困难,也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教学中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所处的位置会使老师在教学中遇到一些难题,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老师们就必须要在课堂上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用一种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让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得到提升。例如,在学习“坚持改革开放”这一课的内容时,老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手段,将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劳模的事迹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从录像中认识到改革开放给社会、家庭、国家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也使他们明白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老师们一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现劳动楷模的事迹,使得课堂的趣味性、内容的丰富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大大地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激发了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探索热情。
六、创设问题式教学情景
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教学中,涉及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无论在哪一部分,都能起到很好的渗透劳动教育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掌握知识。
例如,在学习“同心圆中国梦”这一部分的内容时,老师要明确教学目的,让学生们以身为中国人,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以中国的伟大复兴为己任。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周年庆的有关情况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学生们去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在这样一个现实的教学情景中,学生们可以真切地感觉到,无论什么样的成绩,都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动,正是他们的创造性劳动,才有了中华民族的飞速发展。
结语:总之,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的学习问题,老师不仅要为学生做出合理、高效的回答,还需要逐步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向着完善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在学习中获得不一样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
参考文献:
[1]朱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及价值实现研究[J].教育界,2021(41):3.
[2]郭妙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探讨[J].学苑教育,2021(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