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政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思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正文
一、扎根教材内容,贯穿教学始终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依托。在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扎根教材内容,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将课程思政理念贯彻教学始终,保证学生思想建设的最终成效。第一,教师需要明确课程思政的最终教学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育人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基准点,在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程思政理念的育人目标与其深度融合,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学生树立紧跟时事、关心国家发展的自主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生活能力等。第二,教师要设计与学生实际情况、学科内容相符的课程思政理念践行计划。为了保证课程思政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落实,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计划的设计思路进行调整优化。对此,教师可以选择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也可以增加课程思政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优良习惯、形成良好意识。第三,整合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在国家发展进入新征程的背景下,社会经济水平、科技水平、文化事业都实现了蓬勃发展,这些内容都能成为课程思政理念的应用载体,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其引入课堂,使其与教学内容融汇在一起,以更具时代性和发展性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思想,有效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扎根教材践行课程思政理念,能够让思想教育以更具渗透性的形式出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之中,实现两者的互相补充,为学生带来沉浸式的教学体验。同时教师也可利用扎根教材的方式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凸显学科的育人价值,促进优质课堂的构建。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进自主思考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让教学内容的展现具备更强的直观性与实践性,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实践意识的培养。在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课程思政理念与学科内容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除此之外,情境的创设能够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形成的消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呈现出更加轻松愉悦的状态,促使教师能够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过程中保证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的有效性,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合理消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妈妈给了你50元钱,用作一周的零花钱,你可以用它买喜欢的东西,但是在第一天,你就在超市看中了一个46元的玩具,你会不会买呢?为什么买或者为什么不买呢?”。让学生自主思考这一情景问题,以自己的思路分析最终会如何选择。在学生思考结束后,教师还可以统计选择不同选项的人数,并组织辩论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自由辩论,每个学生在辩论时都需要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选择原因、前一名学生表述内容的逻辑漏洞。在辩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进行选择,并统计人数,让选择有变化的学生阐释自己的理由。在思考情境问题、自由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将自己代入情境,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进行思考与分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还能让学生在经过思考后更加快速地理解教师在后续教学中讲解的知识内容,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实现课程思政理念的有效融入。教学情境的创设,让课程思政理念以更具渗透性的方式进入课堂,能够避免因融入方式过于生硬而导致学生出现较强的割裂感,继而影响课程思政理念的应用效果,削弱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除此之外,创设情境这一教学方式具备更强的趣味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度,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理念践行计划的有序推进,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首先,教师要重视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身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其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得到健康成长。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其次,教师要不断加强对自身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作为一名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师风,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提升。教师要了解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时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要加强对自身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因为文化素养是一个人精神世界里最重要的财富之一,而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精神世界里最重要的财富之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注重对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文化气息浓厚、充满人文关怀等多种文化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和谐融洽、文明向上的文化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
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来对教材进行创新和完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策略。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创设一个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规则意识》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关于交通规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故事、图片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也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课下,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五、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都是围绕生活实际而展开的,因此,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素材。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来丰富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新闻视频,并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辨别新闻真假以及如何对待错误信息等问题。通过组织讨论活动能够使学生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涉及面广,需要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教学“保护环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周边的垃圾收集站。在参观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垃圾分类处理的方法。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垃圾分类知识,针对校园周边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最后让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宣传活动。通过对垃圾收集站的参观了解到垃圾分类处理方式以及如何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通过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以及参与度。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七、关联生活实际,提升道德品质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且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最终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将学科知识中的正确理念视为行为准则,在正确价值观念的影响下沿正确的方向发展,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这与课程思政理念的育人目标不谋而合。为此,在融合课程思政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关联实际生活,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目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讲解知识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先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污染环境的行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促使学生形成在生活中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的意识。在教学开始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展示校园内塑料袋被吹到空中、雾霾严重、食品包装袋随地乱扔等环境污染的照片,提出问题:“同学们,老师提前为大家布置了一个小任务,就是观察自己生活中有哪些环境污染的行为,有没有人想要分享一下呢?”。这样能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污染环境行为的认知情况,提高导入环节的有效性与科学性。随后,教师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展示没有污染环境的行为的校园,让学生明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强调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能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更大的震动,能促使学生在明确环境污染严重性的基础上形成保护环境的自主意识,保证课程思政理念充分发挥。除此之外,在教学开始前让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在课堂开始时展示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环境画面,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在受到震撼的情况下沉浸在课堂之中,促使课堂教学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育人作用,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优质课堂的构建。
结语
新课改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奠定基础。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加强对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完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使其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得到全面发展。通过有效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为学生未来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鲍文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01):210-212.
[2]吕孟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1):64-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