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路径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袁雪妹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彬江镇中心小学336000

摘要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数学教育并不是孤立于生活之外的学习,而是将课本和教室里的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转换成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需要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将社会化的教学与高效的数学课堂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思维和协作,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知识系统。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正文


前言

生活化教学是指将知识、课堂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关联,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知识的具体应用。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生活化教学手段不仅能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降低学生理解与接受数学知识的难度,还能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迁移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概述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将学习任务与现实生活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丰富性和数学知识的实用性。生活化教学是一种积极探究,让学生学会通过学习理解、创造、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从而对学科知识产生兴趣、爱好和信任,并且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本质是通过生活元素的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生活的认知相对直观,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程度,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强调生活元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重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种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生活事物和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理解与记忆数学知识的效率,还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是新时代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成为教师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将生活元素合理融入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中,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究和验证数学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与探究的主体,拥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而教师只是指导者。这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为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受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对生活化教学方法的认识较为片面,简单地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种错误的认知使很多教师对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较为排斥,教学仍然以“灌输式”方法为主,课堂氛围枯燥、沉闷。这种消极的课堂氛围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欲望,还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设置不合理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时,存在课堂教学情境设置不合理的问题,这也是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在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时,教师过度注重数学化,对生活元素的融入只是浅尝辄止,没有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手段;另一方面,教师过于重视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存在过度运用生活元素的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陷入与学习无关的内容中,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小学数学中生活化教学的优势

(一)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

将数学与现实生活场景结合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小学标志着正式教育的开始,向学生介绍将数学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有趣可能性可以缓解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抵触情绪。如果学生在初期就感到数学概念过于压抑,他们对该学科的兴趣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通过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教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这种方式,现有知识可以被用来激发新知识的习得,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方向。

(二)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生活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针对教学素材和问题的生活化设置,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参与感,而且能够激发学生主动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积极性。生活化教学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的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尤其重要,而基于生活化素材的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进一步发挥其分析和思考的潜力,促进其后续学习的顺利进行。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生活场景融入数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学生通常缺乏对数学理论知识的强烈兴趣和理解能力。因此,将生活元素融入数学课程中可以化解学生对该学科的排斥心理,改善他们的学习态度。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其更好地参与数学学习,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创造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将生活场景融入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五、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在课前导入环节,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

高效的课前导入环节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还可以营造更加适宜的教学氛围,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针对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只是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性的讲述,教学效果非常有限。而生活化教学手段在课前导入环节中的合理应用,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认识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厘米和米”时,在课前导入环节,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规律和教材内容,组织了生活化、趣味性的活动。如邀请几名学生到讲台上并排站直,引导学生围绕“身高”这一因素进行观察,并使用准备好的卷尺测量讲台上每个学生的身高,由此引入本课的主题。这种具有趣味性和生活化的课前导入活动,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还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抽象、复杂的数字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效率较低,这是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重要原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教师要将生活实例与数学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可以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缓解学生在面对数学知识时的畏惧心理,还可以达到思维可视化的效果,让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更加高效地理解与记忆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笔者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引导学生观察教室,找出教室中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事物,并尝试总结每种图形的特点。这种借助生活元素开展自主探究的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力,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实物更快地理解不同图形的特点,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利用生活素材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是因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另一方面是更贴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要。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但是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透彻、运用不熟练。如果教师灵活运用生活素材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既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又能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笔者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钟表开展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记录自己早晨起床、吃早餐和上学的大致时间,并在纸上画出钟表以及指针对应的时间。其次,笔者随意说出一个时间点,让学生自主思考并画出相应的钟表图。这种围绕生活素材展开的趣味性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利用各自的生活经历对数学知识进行实践运用,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四)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相联

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相联,是小学数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也要关注学生对概念、公式和原理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案例、数学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场景。将生活元素融入数学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在“图形的运动”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不同的图形模型,观察不同图形的运动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运动,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场景。例如,教授“时间的认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完整的钟表模型,使其通过观察和操作,深入了解时针、分针和秒针的结构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以及时钟的原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总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是小学数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实际情境的示范与实践,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觉性和热情,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围绕需求,创新教学方法

在实施素质教育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和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思想动力。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接触到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氛围之中,这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探寻的方向。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掌握统计方法和技能。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身高、体重、生日等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作业完成情况的统计与分析中。通过实际情境的训练,学生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统计能力,还可以从中感受到统计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实施生活化的小学数据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将抽象的数理概念转化为具体可见的物品,以此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周长”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学生所熟悉的场景,如学校操场或者花坛,设计有趣的教学情景,用图形展示不同园地的比较,让学生用直觉的方式来了解和比较不同园地的大小。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辅助学生计算长方形或矩形的面积,引导他们从具体实例中理解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小学数学知识。

结语

教师需要创新教育理念,运用丰富的教学内容,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这些策略的应用,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有所收获。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和生活化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杨丽娟.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N].科学导报,2022-07-26(B03).[2]孙洁.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与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4):76-77.[3]党忠贵.浅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学苑教育,2023(1):79-81.[4]韦威.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探究[J].读写算,2021(35):153-15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