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
正文
引言
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可以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有效的培养。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现代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思想观念与内容目标和根本任务。在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教学、科学实验以及生活实践等方式,来促进并引导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为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对科学的基本素质进行多元渗透
(一)遵循学生认知,激发学习兴趣。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着手,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比如,在《自然界的水循环》这门课上,老师可以把“雪孩子”的故事讲给同学们。通过这个故事,使同学们知道冰雪消融是水循环的基础,从而认识到大自然中的水循环对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理解水循环的科学性。在教学中,教师也可利用有关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运用实验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许多科研成果都是从试验中得到和证实的。在小学的科学课上,老师可以用实践的方法向学生展示科学的基本原理。比如,讲“力学”时,可以先把一杯水倒进杯子里,再把一只鸡蛋放进水中,这时水就会上升到比鸡蛋还高的高度。老师提出问题:“蛋沉下去了,还是浮上来了?”怎样才能使鸡蛋漂浮起来呢?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表示不解。这时,老师在杯子里放了一点盐,蛋就从水里缓缓漂浮出来了。这种试验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大家都很好奇,究竟是怎样使蛋慢慢浮出水面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
二、改进教法,真正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水平
(一)创设生活情境,帮助理解知识。在小学科学中,因为有很多的知识点是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创造一个生动的学习环境。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降低课堂上的难度,又能够让同学们产生更多的人生经历,使同学们能够利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解答问题,进而提高同学们在问题中的解题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意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利用问题引导,培养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经常会使用问题作为整个过程的主线,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问题引导,既可以在课堂引入中应用,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还可以在教学任务完成后,留给学生课后继续思考。比如,在“新的生命”这门课程中,由于现在的学生对植物生长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来引入新的课程。首先,要求学生回顾自己在生活中所见过的植物;然后,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去想象这颗种子是如何在土壤中生根、生长的;在结尾,可以让同学们用他们自己的话去描写植物的成长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从自己的记忆中,联想出自己所看到的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三、加强实验教学,扎实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一)科学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科学研究常常要靠试验来进行,并且要经过试验来证实。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科学现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进而能够从现象中总结出一些规律,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对知识的来源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应该把实验做得更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比如,在进行《研究土壤的成分》一课时,可以按照课程目标要求,使学生认识到土壤的种类、含量、腐殖质等。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到室外采集一些泥土,然后让他们用手触摸泥土,然后再做把泥土融化的动作。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认真的操作,并对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进行仔细地观察,从而对学生的科学精神进行了培养。
(二)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看,通过练习,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检验知识。小学的科研课题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很多方面都要求学生进行一些操作性的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喜欢动手的特性,来设计和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在“工具和机械”的教学中,学生很难理解杠杆原理及定滑轮与动滑轮,更不能了解二者的差别。因此,我们可以将同学们分为两组,让他们自己去做实验,去探索固定和移动两种滑轮的特性和差异。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很好地锻炼,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质的目的。
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融合学科元素,促进思维发展。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单纯依靠理论性的学习已经不足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更多的是依靠实践来实现。因此,老师要通过实验来引导学生,使他们不仅能正确地掌握操作方法,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如在电学课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比如烧坏灯泡,短路等。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学生在做电路设计的同时,还要让他们做电路设计的实验。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将各种不同的科学因素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优化思维方式,拓展四维空间。在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并努力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发展。要想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程度地优化,就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为他们提供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并对他们进行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与人进行交流,从而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论证,从而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学习中,尽管可以产生许多具有个性的看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进而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有效的培养。
总结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结合学生的实际,打造趣味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范增.中美小学科学教材核心素养内容比较研究———以低年级生物单元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20,12(02):112-117.
[2] 朱生祥.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创新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2020(16):260-261.
[3] 曹洪阳.立足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J].黑河教育,2021(12):48-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