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写作;读写结合
正文
引言:新课标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与目标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那就是运用有效的方法与路径,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优秀文化的传承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良好的阅读与表达上。对此,在重视阅读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对读写结合方法指导。教师应通过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丰富学生的词汇储备量,提高他们的 理解能力,为书面表达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奠定基础。
一、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发挥读与写深度结合的积极作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并进行有效应用、读写结合是一种综合性质的教学模式,能通过科学的教学规划,使阅读与写作优势性作用更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且在读写结合模式下,更能够根据阅读内容或是素材打造高效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存在读写能力不均衡的现象,如有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出色,但是在书面表达上难有突破;有些学生写作能力相对较强,但是口语交际难以得到突破。在这种背景下,通过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指导策略,指导学生有效阅读,高质量输出,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读写素养同步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指导策略,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阅读形式,如群文阅读、主题阅读等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也可以采取项目化写作、情境式写作等策略,巩固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拓展阅读,利用相似风格、内容的文本开展强化阅读训练,能使学生对一些素材的印象更深,也更有利于字词、语句的积累,这样不仅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同时也很好地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在理解词汇深层含义的同时,积累词句,掌握写作手法,这样在写作表达的过程中,遇到类似的场景或是内容时,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运用出来。比如,以教材单元的主题进行拓展,有助于学生高效地阅读和掌握相关主题下的字词、语句和表达方法,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强化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当阅读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学生对语言背景知识的了解、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有效的积累与提升。当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就能够更加流畅进行书面表达,让所阅读过的内容转化为写作的灵感,将积累的资源成为写作的素材。所以说,读写结合指导策略的有效应用,更有利于学生读写素养的同步发展,达成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新课改的核心要求。
二、读写结合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势
(一)有助于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的丰富性
“无话可写”是当前许多小学生写作时最头痛的。在进行写作练习时,经常以凑字数为目的,无法真正实现写作练习的意义。教师应该要重视这些问题,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落实的过程中,应对传统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做出调整,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有效借助各方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并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挖掘写作素材,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日积月累,拓宽视野,为写作储备知识与素材,使得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以提升阅读课堂的完整性与连贯性,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为后期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读写结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篇目中作者优秀的创作手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相辅相成。
(二)有助于在阅读课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在阅读能力培养方面,读写结合能够通过引导学生提高阅读量、拓展阅读面、增加阅读深度的方式让学生的阅读积累水平得到不断提升。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读后感、阅读笔记、阅读摘抄等方式总结和归纳阅读内容,进而促进阅读深度。在写作能力培养方面,随着学生阅读量以及积累量的不断提升,学生不仅能够积攒更多的写作素材,同时也能积累更多优秀的词汇、句子并应用到写作当中,而且读写结合教学也能让学生吸取不同作家的写作手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习惯养成方面,读写结合教学能够让学生养成在阅读中进行记录、归纳、总结来分析阅读内容的习惯,同时也能让学生养成写下阅读感悟、记录生活故事等优秀的写作习惯,这也是学生读写水平提升的基础。
三、读写结合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深入研究文本内容,摘抄优质内容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篇目的选择较为浅显,以情感的传递为主,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深层的阅读和分析。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理解,只是“浅文浅教”,使得学生没有办法全面掌握文本中的写作技巧。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与他们脑海中所想表达的感情大不相同,在写作时无法真正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去完成写作。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深层阅读,让他们可以发掘文本中的写作技巧,体味文中蕴含的情感,挖掘篇目中存在的积极价值,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提高写作水平。针对现如今存在的读写分离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设计,让学生通过充分阅读,了解文本的写作技巧,促进写作思维的发展。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缺乏耐心,在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可能因为文章内容过多而产生厌烦的情绪,写作能力难以提升。教师应该抓住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使用开场白的方式将文章内容进行引入,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培养与阅读有关的能力,帮助学生进行高质量的阅读,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对此,教师要在众多的阅读篇目中独具慧眼,有效融合训练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首先精读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以便开展后续的写作活动,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如,执教《鲁滨孙漂流记》一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紧扣文章主旨充分展开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课文中描写环境的优美语句摘录下来,当成自己的写作素材。此外,在进行文章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成语、句子等积累,并为学生讲解新词语的使用方法,鼓励学生造句,强化所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二)拓展阅读范围,强化思维训练
阅读与表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利用阅读开阔学生的眼界,积累写作素材,利用写作促使学生表达情感与诉求,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学生持续地积累,深入实践训练并强化。除了阅读量、写作素材的积累之外,思维的训练也至关重要。所以,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指导策略的运用上,不仅仅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深度的阅读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同时,也需要通过拓展阅读范围,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阅读范围的进一步拓宽,也要适当将重心转移到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与引导上,让学生带着思考进行阅读,或是在阅读中思考,或是在阅读后进行总结思考。对此,教师就可以采取写读后感,以写读书总结的形式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而阅读的内容可以是与课本素材相关的内容,也可以是学生喜欢的文字题材、影视题材等,或是电视剧的观后感。也可以针对书中或是剧中的某个人物、某个场景、某个角色,进行思辨性训练,促使学生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梳理故事的脉络走向。例如,以高年级课外名著阅读《水浒传》为例,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带着目标,了解不同英雄人物的成长背景,不同经历对英雄人物的思想性格转变所产生的影响,分析他们的性格转变是如何建立在因果关系上的。比如,林冲是如何被“逼上梁山”的,他在现实与矛盾之间如何平衡?其中“力量”对英雄人物的影响有哪些?如此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推想,通过层层深入,不断递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理解之间的关系,让阅读不仅仅只是阅读,在帮助学生领会文本内涵,掌握文本表达形式与技巧的同时,促进学生深度的思考。思辨能力是个人重要的能力之一,而阅读就需要发挥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积极作用,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思辨性阅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后续进行有深度的写作奠定基础。
(三)探索群文阅读,培养认知能力
在读写结合教学中,群文阅读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群文阅读任务的设计,要经过深入思考,教师才能下定论,这也是群文阅读整体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把握主题的选定方向,确保主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只有主题涵盖的范围和涉及的维度足够明确,才能提高阅读任务的完成效果。反之,如果学生看到这一主题时,认为选编什么样的内容没有指向性,就很难完成基本的阅读任务。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提前设定好阅读的任务目标,及该借助何种任务突破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特别关注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忽视学生对阅读本身的兴趣。为了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强化学生的主观体验,教师应在任务设定的时候充分把握阅读的主旨,构建合理的方法模型,将阅读任务的内容说清楚,以便学生可以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做好生生和师生互动。针对这一点,教师要充分启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了实现阅读组文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学生对任务的理解程度,教师就应从群文主题入手,多方收集资料。教师可以在一些优质刊物上查找相关的专栏,截取文本组织群文。除此之外,在应用教材文本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上,教师还可以获得启发。例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等利于学生观察写作的群文篇目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借助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任务的有效性提高群文阅读的教学效果。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看一看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不断生长的,蟋蟀的住宅有着怎样的构造,这样的构造对于蟋蟀的活动有怎样的便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模拟相应的写作手法,进行自主写作创作。
(四)鼓励自主创作,激发读写动力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要想实现预期效果,科学的引导固然重要,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更为关键。但当前,多数小学生虽然思维活跃,但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缺少监督与管理,就难以自然而然地坚持下去,这也是制约语文学习质量提高的问题所在。基于此,就需要在读写结合指导策略上进行创新。虽然在教学活动中,有着相应的教学任务与节奏,但仍然可以运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对课程时间、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规划。在读写教学规划上,可以采取项目化行动,以任务形式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创作。例如,教师给出阅读和写作的关键词,让学生以关键词为中心进行阅读内容的自主搜集,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自主拟题创作。阅读的内容不限,写作的题材不限,这对一些想象力丰富、爱探索、爱表达的学生来说,能有效激发他们进行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故事写作、小小说创作等,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童谣、歌谣,通过这种开放式、自主性特征显著的读写活动,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读写动力。如此可以让学生作为主导掌握整个读写过程,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读写动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安排、计划、协作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育人作用。
结论: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以促进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双重发展,阅读教学本身就为写作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技能,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合理运用到写作之中。这种顺应发展需要的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做好迁移与运用,教师在开展阅读写作教学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语文知识的延展性,设计出具有融合性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1]高桂琳.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构建初探[J]. 科幻画报, 2020, (10): 120.
[2]滕淑艳.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关系探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 5 (18): 47-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