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初中;道德与法治
正文
引言
我国自2022年推出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教师来讲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教师需深化学习和研究新课标的内容,侧重对其新增和修订的部分进行研读,依据“双减”政策对自身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将学生置于课堂的核心地位,通过学生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带动学生优化学习效果。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双减”政策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
一、“双减”政策
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应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阶段,教育部对“双减”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跟进,并对各地非学科类的培训机构进行常态化的监督与管理,对整体培训的内容进行指导。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时代,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学习、工作过程中接收信息的渠道逐渐增多,网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不法分子可能会通过网络传播不良信息,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这一发展阶段,对外界的好奇心比较强,模仿能力和执行力较强,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若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轻则会导致学生长期叛逆,重则会影响其一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监督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在初中阶段设立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重要作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根据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改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知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此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论内容了解较少,在实际教学中也可能兴致缺缺,因此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其在课堂中得到真实的体验,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内容,提升自身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为其今后的发展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
(一)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为了更好地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实,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只有创新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与时俱进,了解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心理需要,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满足其心理需要,促进其身心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手段创新课堂设计,考量当前教学中的问题,运用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解决,并思考教学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是什么?”“怎样进行学生的引导?”“应该把学生导向哪里?”;再根据思考结果和教学经验、新时代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规划,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例如 :进行“发现自己”这一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应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缺点,并逐渐提高自己,在完善自我认知中成为更好的自己。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进行引导,让学生获得自我认知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教学情境,对夸父逐日进行故事分析,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夸父。此时学生往往会先表述其他教材对于夸父的肯定与赞赏,并表示欣赏夸父的坚持精神,随着分析的推进,学生会逐渐转向另一面,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夸父逐日,认为夸父逐日有些自不量力,没有认清自己的能力,惨剧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必然性。这时,教师要进行思想引导,帮助学生推人及己,知晓在自己发展过程中有一些事情是不应该去做的,或是在自身能力不够时,应先沉淀自己,三思而后行,从而更清楚地了解自身的需要和缺点,并选择厚积薄发的方式,坚持学习,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高度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在课程设计和实践的过程中提升教学成效,有助于促进“双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二)构建高效教学课堂
为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使“双减”政策融入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应注重教学的高效性,有效减少学生学习的时间,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双减”政策更好地落实。教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应进行全面设计,站在减量提质的角度考量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构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例如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交友的智慧”这一课程创设课堂学习情境,并引发学生的兴趣,以此创建高效课堂。如教师在教学前运用歌曲《朋友》引发学生对交友问题的思考,引起学生的共鸣。由于这首歌比较经典,且广为流传,在播放时可以组织学生合唱,以此调动课堂教学的气氛。演唱结束后,教师可以趁机进行提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和朋友之间的趣事或一些感人的交友故事。这样的教学环节能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来,使学生在一个个交友的故事中体会交友的智慧。
(三)注重学生课堂参与
教师在进行高效教学课堂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实时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活跃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领悟课堂教学内容。为高质量地实现学生课堂参与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思考,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例如 :在“认识自己”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提出相应的课堂讨论问题,如“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能认识自己?”“怎样更好地认识自己?”学生在思考后发现认识自己的方法有很多种,既可以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进行观察和总结,也可以通过别人的反馈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如此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在学生回答和讨论之后,教师还要对讨论的问题、过程、结果进行总结。
(四)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为有效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双减”政策,教师需要在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只有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素养的渗透,才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达到教学目标。例如 :在“感受生命意义”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知识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把话题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促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教师在设计讨论话题时,应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话题不能太过深奥,也不能太浅显,既要有深度又要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够针对话题进行有层次的讨论,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的理想规划和人生目标的设定,能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层思考。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并将话题引到每个学生的身上,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此时,有的学生表示活着是为了吃很多好吃的,有的学生认为活着要具有使命感,有的学生表示活着就是追求人生的快乐……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见解,而见解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教师要进行合理引导,激发学生自身感受与知识的串联,从而导入教学,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过程中思考人生的奥义,并不断思考和探寻人生意义,逐渐获得幸福感。
(五)创建多样课堂活动
为有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在减负的同时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在教学前应做多样化的教学准备,创建课堂活动,以此丰富课堂教学。传统教学过程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和枯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并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质量无法获得提升。例如 :在“少年有梦”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实际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并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性地展开教学。为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大力开展课堂互动,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梦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的想法天马行空,彼此的梦想也不尽相同,学生会更有积极性,不仅会自我分享,还会倾听他人的梦想和想法,提升了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歌曲表达自己的梦想,或是表达自己对于梦想的渴望,并穿插本节课的知识,学生会在欢声笑语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六)有效落实双减,提升作业效能
1.精选基础性作业
预习作业主要围绕基础概念设置,形式为填空题,辅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课后作业以基础性的巩固性练习为主,同步兼顾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作业反馈对作业内容进行改编,分为必做与选做题型。必做题主要为基础知识,选做题辅助学生拓展提升。周末可结合学生在一周内出现的普遍易错知识及题型设计作业内容,并鼓励学生总结归纳错题。教师结合错题进行创编,以此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扎实程度。
2.设计针对性作业
首先,教师要按照基础、拓展和提升几个层次分层设计作业内容,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作业内容,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水平,以此实现有效的能力转化。基于布置统一的作业,教师还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作业进行细化设置,以此迎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还要明确解题的思路、书写格式等。针对部分学困生要利用课间和课后时间对学生做出个性化的指导。
3.定制创造性作业
从作业设定层面来讲,教师需依据教学内容,广泛应用时政评论、知识竞赛等形式对作业的形式进行拓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如在对“改革开放”知识点的作业内容进行规划期间,教师可布置“介绍家乡变迁”的作业内容。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教育文化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广泛搜集资料信息,全面展现家乡改革开放的成果。上述作业内容不但能够辅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加深认识,同时还可提高学生对家乡的认同及自豪感,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 在设计跨学科作业方面,教师可连同生物、物理、地理、美术、音乐等学科为学生设计“小菜园”系列作业内容。也可与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共同设计创意食谱等作业,为学生提供在小菜园种植蔬菜的体验,或者开展美食创意秀,让学生在班级范围研究创意食谱,以此体现出跨学科作业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4.作业订制
教师需尽量减轻学生完成作业的压力,因此需侧重提高在既定时间内作业所具有的基础性和开放性特征,由此优化锻炼的效果。教研及备课小组教师需深度研究作业设计的质量,不断优化训练效果,摒弃以往题海战术的策略。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期间需侧重强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深度,强调形成具有更高深度和广度的思维,强调提取和综合应用学科知识以及强调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为学生设计情境化的作业可作为作业设计的新方向。基于相对具体和真实的生活情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素养,引导学生针对时事、热门话题、科技进步等进行分析,以此形成政治认同,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方针政策及成就的全面展现,引导学生坚定党的领导,形成牢固的政治信仰,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深厚的爱国情怀。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贯彻“双减”政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进行教学任务的消减,并运用积极合理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从而达到减量不减质甚至减量提质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要,还要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道德素养,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并借助信息技术,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真正有所感、有所得,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明.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成效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2(23):32-33.
[2]董庆.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2(23):134-135.
[3]罗中荫.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J].文理导航:上旬,2022(3):7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