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社会:跨学科视角下的通识课教学新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化学与社会;通识课教学;跨学科
正文
引言
随着初中化学通识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跨学科视角下初中化学通识课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在进行初中化学通识课教学时,教师要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化学知识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升初中化学通识课教学质量。
一、初中化学通识课的价值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中,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并且形成初步的化学学科素养。而初中化学通识课则是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出发,将化学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将化学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化学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通识课教学既是学生认识和了解化学学科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物质及其性质都与所学的初中化学知识相关,并且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许多现象都与初中化学知识相关。例如,在学习燃烧现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燃烧过程中火焰颜色和火焰温度等与燃烧相关的物质及其性质都与初中化学知识相关。
二、当前初中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首先,目前初中化学通识课的教学目标仍然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为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由于初中化学通识课内容比较多,仅仅以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为教学目标是不够的,还需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其次,目前初中化学通识课教学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手段,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最终目的。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通识课内容时往往只注重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能力培养。
最后,初中化学通识课教学目标比较单一。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只关注教学内容本身,而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导致学生只关注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对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初中化学通识课教学的新探索策略
(一)明确化学与社会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课程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跨学科视角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食盐、糖的分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实际情况,从“营养与健康”、“食品安全与卫生”、“食品添加剂与危害”等方面,对食盐、糖类的分类进行介绍。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化学史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开始使用天然材料进行简单加工。比如在“天然橡胶”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使用天然橡胶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疾病侵害而进行加工、使用天然橡胶的历史。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化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也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结合实际,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
初中化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初中化学课程在整个初中阶段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在通识课教学中,教师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初中化学通识课教学质量,就需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建设。教师应积极探索新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此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结合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的重要形式,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有重要作用。在初中化学通识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化学实验、视频资料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大气污染与化学”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等方式来感知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引导学生探究空气污染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原因及防治措施等相关内容。通过将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有效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然,在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时也要注意结合学科知识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避免盲目使用、生搬硬套。例如在讲解“空气污染与化学”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化学学科知识对大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进行分析和说明。
(四)融入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
通识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比如在讲“食品安全与营养”时,可从食品安全角度引入社会热点话题——食品安全问题。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国家不断加大对食品行业的监管力度,尤其是对农残、重金属等方面的检测越来越严格。在学生学习了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将该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保证食品安全?”“在食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时应怎样做才能保障人体健康?”“在食用有毒有害食物时该怎么办?”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可以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了解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将这些热点话题引入课堂教学,也可以让学生自行收集有关食品安全的资料,让学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感受化学与社会的联系。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食品加工厂、模拟超市购物、参观医院等,从而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化学与社会的联系。
(五)利用媒体,深化知识理解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初中化学通识课中涉及到的一些物质性质和反应现象,如果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往往会出现讲不清楚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将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展现出来,使学生对知识点产生更加直观的印象。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时,教师可以将视频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分别放入到不同的容器中,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反应。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到学习情境中去,让学生能够通过对视频内容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能力。
结束语
初中化学通识课的开展是为了让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技能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形成化学思维方式,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积极地探索未知领域。但目前,受传统教学理念和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初中化学通识课的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影响了通识课的开展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此外,教师还应具备跨学科意识,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并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满足初中化学通识课教学的需求。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初中化学通识课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工作;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初中化学通识课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丽萍;张璐.化学与社会:跨学科视角下的通识课教学新探索[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10):6-11.DOI:10.13884/j.1003-3807hxjy.2018070113.
[2] 张雁红,王海燕.《化学与社会》通识课教学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22,50(13):242-244. DOI:10.3969/j.issn.1001-9677.2022.13.075.
[3] 王晓英,拉姆次仁.通识课社会的奥秘—化学探索教学实践探讨[J].化工时刊,2015,29(3):39-41. DOI:10.3969/j.issn.1002-154X.2015.03.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