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教学的优化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徐祖来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五雷初级中学 335101

摘要

教学优化就是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通过更有效的教学方式策略来创新、调整教学,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和效果。对初中生物老师来说,同样也是这样,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下的“有效教学”,老师们必须认清自身教学中的问题,运用有效化的教学方式来调整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的高效。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正文

前言:初中生物是初中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因此,教师必须研究怎样才能使生物学教学更有效率,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的知识。目前,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建立有效教学的新要求,而目前的教师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这个问题,这当然不可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而要想做出教学变革,达到教学最优,就必须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进行调整。

一、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学习任务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在课堂上,老师往往只是在黑板上书写板书,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浪费了时间,又将老师所讲的知识局限于课本。在如今技术先进的今天,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给学生讲解的内容也会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利用多媒体检索各类知识也将更为便利,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

比如,在讲授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时,老师可通过多媒体在课堂开始前放几段有关这节课内容的录像,让学生看一看大自然中的细菌、真菌是如何变化的。从另一个角度看过去。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找有关由细菌和真菌导致的动植物疾病等的资料,便于学生在老师的教学中理解,只有对学习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将教师所讲的理论付诸实践。学生是一种能动的主体,教师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安排有关的学习任务,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与老师合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注重生物课堂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生物学本来就是一门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知识就能说明很多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更关键的是,在生物学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使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实际的应用,对学生的实际生活起到引导作用,并在学习和使用的联系中,找到更多要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现场现场教学或现场观察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切实地认识到,生物学知识是怎样从生物学世界中发掘出来的,以及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另外,如果有条件,老师也可以将适当的生物学实验添加到初中生物学的教学中,利用实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并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记住和了解所学的知识,利用视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的协调,来训练学生的生物学触觉。

比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门有关生物圈的课程时,我大胆地把课堂搬到了校园的草坪上,让同学们通过对校园草坪中的微生态系统的观测,认识到一个生态系统是由多个不同的生物所组成,而这些生物又是以某种方式相互关联,共同维护着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很明显,这种新颖而具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也有了更直接的认识,对其有了更深的理解。不过,在课堂之外的课堂上,老师们要注重保持课堂秩序,不能发生安全问题,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三、构建学生的科学思维,保障学生的知识吸收程度

在生物学课程的实施和发展过程中,老师们不但要保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很好的理解和吸收,而且要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逐步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树立他们的核心素养,使他们可以根据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这样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对学生学科素质的一种反映,又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多种运用与表现,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对各类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在课程教学优化创新的大环境下,老师们不但要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的原则,还要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教学中逐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注意根据初中学生的发展特征,通过生物学知识的传授,来帮助他们解决青春期所遇到的某些问题。

比如,在学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这一节时,恰巧涉及到了学生在青春期的某些生理、心理变化。在进行该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知识的讲解,使学生们树立起科学的思想,使他们对人体的基本生理结构和功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要注意生理的改变和卫生方面的知识。同时,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全面的解答,树立起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示生物学的本质价值,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成长

四、结合教学实际,调整教学设计

要实现生物学教学的最优,就必须不断地调整自身的教学设计,构造出更高效的教学设计。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建构的教学设计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其表现为教学设计的过程不明确,教学目标设定不够完美,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要达到教学的最优,就必然要在这两个层面上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由于教学设计的程序不明确,教师必须能够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更加具体地描述课堂上所要构建的教学活动,从而使老师在实践中能够更有条理地进行教学。其次,老师要能够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建设要求相结合,设定更为高效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比如,在教学“细胞的分裂与分化”这一课时,教师要想使教学效果更好,就必须能够调整自己的传统设计,构造出更细致的教学设计。在这里面,老师要能够把教学设定成几个特定的步骤,并且对每个步骤的具体课时进行设计。例如,一节课的介绍需要5分钟的时间;学生探索十分钟的预期学习时间等。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能够转变以往对知识目标的单一设计,以此为依据,建构立体的教学目标。另外,在课下备课这一部分,老师们可以从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通过单元备课,建立单元知识目标,这样才能让老师的教学更有条理。

五、联系现实生活,构建有效导入

教学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构成,其承担了教学导趣和学生导学的双重作用,能否开展有效化的教学导入也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际质量。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导入的设置上存在问题,有的教师忽视了教学导入的设计,其往往会在课上直接进行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这样的教学看似节省了教学时间,实则使得学生的兴趣发展受到了影响;也有的教师虽然会进行教学导入的设计与构建,但其创建的教学导入环节并不具有较强的有效性,其常常会采用复习导入的方法来开展教学导入,这一教学导入方法虽然也可以达成基本教学导入的进行,但对学生的兴趣却并没有一个较强的激发效果,这对于教学的有效进行而言也是较为不利的。故在当前的教学实际中,教师就需要能联系当前的教学做出研究,构建更加有效的教学导入方法。生物是一门生活化学科,其知识内容都是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和实际调研所得出的,而生物课本中所展现的知识也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密切联系的,这就意味着若教师可以将生物教学的进行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就有可能达成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就可以联系现实实际,采用生活化导入构建的方法来实施教学导入,达成教学的有效开展。而为了实现生活化导入的有效构建,教师在课下也就需要能做出研究,分析当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的关联,再从关联入手,构建有效的导入流程。

例如,在进行“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构建教学导入。在其中,教师可以从人们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入手,引导学生思考空气中的氧气从何而来,为什么这么多年氧气还没有被耗尽。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针对这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的气氛也就活跃了起来。教师此时就可以趁机引出后续的教学内容。

六、活用教学媒体,实施有效展现

教学展示是教师实现有效化教学的必要途径,教师能否开展有效化的教学展示也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的实际质量。在当前的教学中,虽然多媒体教学工具已经得到了普及,但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并没有能对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有效的开发,其在进行教学展示时只是单纯的将教材的知识内容展现在了多媒体屏幕上,教学展示的效果并不好。而为了达成有效生物教学的进行,教师就势必要能对这种教学展示的方法进行调整。一般而言,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作用主要为两点,其分别为资源支持和动态展现。其中资源支持是指教师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相连接的特点去进行教学资源的搜集,而动态展现则是指多媒体对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展示。若教师可以将这两个功能有效的利用起来,就可以达成教学展示的有效进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就需要能在课前利用多媒体检索的方法进行教学资源的检索,搜集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教学资源。在资源搜集完成后,教师就可以针对有效展现的开展进行分析,探究如何将这些资源内容有效的展现出来。在完成有效的预设研究之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实现有效展示的进行,提升教学的质量,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进行“血液循环”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达成学生对这一课内容的有效理解,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可以作出教学调整,优化教学展示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课下进行研究,利用网络检索的方式搜集一些与本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课件之中。这样一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将这些内容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以实验为辅,培养学生能力

由于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因此,在生物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必须要让老师根据生物学知识来进行实验教学,这样既可以训练初中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让他们学会一定的实验技巧,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探索兴趣。例如,在讲授《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时,教师可进行植物细胞和人体腔上皮细胞的观测。在课上,老师首先给学生做示范,再对他们进行实际的实际操作,让他们对显微镜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观察意识。

八、有效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

在探究式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成绩比较好,因而在探究活动中发言也比较踊跃,整个小组在他的带动之下,探究进展得非常快,但部分学生却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了看客,不怎么说话,也不理解探究的具体思路,虽然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但是互帮互助的效果并不明显。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不能单方面要求学生主导,还需要发挥教师的有效引导作用,指导和帮助大部分学生逐步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如“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这个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毛手毛脚,操作得非常快,还有的学生把完整的结构一下就破坏了,在后续的过程中又提出诸多千奇百怪的问题,使得教师应接不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把实验探究的过程分成几个模块,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针对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不是一味求助教师。如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来开展探究,首先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外皮、颜色、形态、大小等,列出问题表格,让学生逐项学习和探究。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缓慢剥开外皮,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认清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在实验的过程中会存在部分种子被挤压变形的情况。针对这种形态,教师要鼓励学生仔细认真地辨识,并且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胚”这一核心植物幼体各个部分之间的密切协作,进而理解胚能够发育为植物幼体的几个条件。这个实验探究的过程包括了基础层面和整合层面两部分知识。一是要分辨种子各部分的结构;二是要前后联系,理解“胚”是新植物幼体这一核心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结:总之,生物学这门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很枯燥的学科,但它涵盖的范围很广,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带到多姿多彩的生物学世界里,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知识的乐趣,并能主动地去学。所以,在生物学科的日常教学中,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素质,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思想,促进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提高生物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鲁海伟.探究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2):86.

[2]龚建荣.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教学优化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62):117-11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