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丽琴

河北衡水中学053000

摘要

乡土资源是一种较具开发价值的课外资源,将其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教学边界。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了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应将历史乡土资源融入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打造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

高中历史;乡土资源;运用

正文


人文学科教育应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文化自信至关重要,将乡土资源应用于历史教学中符合时代的要求。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类课程资源,特别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普通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的建议,其中列举的社会物质资源中包含了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乡土资源是可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活力

情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加或结合的境况。创设情境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建具有情绪色彩、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进而让学生产生出相应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思维得到提升和发展。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这节课课标要求是引导学生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若能引入各种乡土资源,能让学生感到更为亲切,他们的探究欲望也会随之增强。教师可以先播放多媒体课件,用图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看到经济与生活的变迁,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补充家乡的新变化。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说说经济与生活为何会出现重大变化。学生结合各种乡土素材展开分析,逐步认识到经济与生活的变化实际上是文明进步的表现。由于乡土历史是在学生的故乡发生、发展、演绎的历史,所以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教师可以选择各种不同时空的乡土内容,将抽象的历史情境变得更为具体化,这样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显著提高。展示图片、播放视频、讲述乡土故事、实地参观等方法都能很好地创设乡土情境。

二、引线思考,实现知识迁移

引线思考法是一种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方法。引线就是由内向外的导线,教师要利用引线从一个问题串联到另一个问题,实现历史知识的迁移。这条“引线”可以是乡土历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乡土历史中的某些内容和课堂中所学的历史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课程知识点和乡土历史中的最佳链接点,历史课堂变得更为灵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知识迁移。“古代商业贸易”一课课标要求让学生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由于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较远的距离,所以他们的理解不够深刻,此时教师采用引线思考的方式,从一个问题串联到另一个问题。教师展示乡土资料,让学生了解河北地区从唐朝开始就是有名的丝织业地区,现在还存留不少古代巷道和古迹,能看到为运输而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由于丝织业的发展,河北地区逐渐变成了一个贸易地区其中还有各种皇帝赐予的牌匾。教师由此提出问题:“为何河北丝织业发展会促使其成为贸易发达的地区呢?你能从中看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影子吗?”教师此后又结合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相关的问题,如:“中国古代的商业主要经营的是什么呢?商业发展和农业、手工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商业发展和政府的支持是否有关系?南北方的商业发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结合乡土资源促使学生展开引线思考,让他们逐步深入地探究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学生逐步完成了知识的迁移,理解了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趋势。教师要采用乡土资源作为引线进行串联讲授,适时、适当地链接各种乡土知识,这样会触发学生思考,有助于他们快捷、高效地了解乡土历史。教师要注意不要喧宾夺主、没有边际地穿插,而要合理利用,避免本末倒置。

三、专题探究,开展深度学习

以乡土历史为主开展历史专题课外活动,即教师提前设置问题,带领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展开调查,教师则在此过程中进行引导,学生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各种媒介,通过发挥自己的潜能探究问题的答案。这样能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缩短学生和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他们的学习印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一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改革的实质和目标及含义,理解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小康生活,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投身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浪潮的使命感本节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专题探究的活动,自主寻找乡土资源,看看在河北有哪些新科技成果,然后再深入思考为何河北能有这样的科技成果,进而拓展到整个国家,分析新中国科技进步的原因。学生展开了主题探究,首先发现我国每年都有很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如中天科技精密材料有限公司的“FTTx用大尺寸超强抗弯曲光纤预制棒研发及产业化”等。此后学生再结合这些内容进行思考,认识到我国的科技之所以得到发展,和党的政策支持是分不开的                                  

四、实践调查,培养解释能力

课外实践调查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具体的社会活动,体验、了解和研究社会状况,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乡土资源和课堂知识结合在一起,促使他们开展实践活动,这样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健全的心理。学生可以尝试结合调查的情况进行历史问题的解释,进而提升历史解释能力。在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一课的学习中,学生要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了让学生能深入理解,教师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实践调查活动,引导他们进行历史解释。学生尝试调查河北地区有哪些抗日遗址和抗日博物馆,然后展开调查访问,了解河北有哪些抗日英雄,感受他们身上可歌可泣的精神。教师组织学生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历史解释,说说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发挥的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观考察各种人文景观,然后链接历史问题展开调查分析,尝试解释各种问题。历史调查能促使学生通过访问、采访等方法围绕贴近现实生活的问题展开调查,自主寻找答案,让学生主体地位真正落地,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结语

乡土历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要保证其应用效果,就必须先做好资源搜集和整理工作。提前针对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活动需求做好资源开发,更综合、全面地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左思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史料的选择[J].教学与管理,2017(22):52-53.

[2]戴李.谈如何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高历史教学效率[J].才智,2019(30):97.

[3]崔文君.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J].启迪与智慧(上),2022,(05):14-16.

[4]陈宗梓.地域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赜[J].成才之路,2022,(09):53-56.


...


阅读全文